第三章他乡相遇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万斌在义军中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过人的智谋,逐渐崭露头角。

他所带领的小队在多次与契丹的交锋中,屡立战功,成为义军中的一支劲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斌对军事战略的理解愈发深刻,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小规模的战斗指挥,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在更大的战局中发挥作用,为抗击契丹、守护边疆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一次战斗结束后,万斌与几位义军将领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当前的局势。

一位将领忧心忡忡地说道:“如今契丹人愈发猖獗,不断侵扰我们的边境,虽然我们义军多次抵抗,但终究力量有限,长此以往,边境百姓恐怕难以安宁。”

万斌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认为,我们不能仅仅被动防守,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契丹人的弱点,给予他们沉重打击。

同时,我们也需要与其他势力联合,共同对抗契丹,才能形成更大的力量。”

众将领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对万斌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

然而,义军内部并非所有人都认同万斌的想法。

有一些将领认为,万斌过于年轻,虽然有些智谋,但缺乏足够的经验,他们担心贸然主动出击会给义军带来灭顶之灾。

这些不同的声音逐渐在义军中引发了一些争论和分歧,使得义军的行动方向陷入了摇摆不定的状态。

万斌意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就必须先统一义军内部的思想。

于是,他不辞辛劳,逐个与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将领沟通交流。

他详细地分析契丹人的作战特点和边境的地形地貌,用实际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向他们阐述主动出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万斌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将领开始理解并支持他的想法,义军内部的分歧逐渐得到化解。

与此同时,赵匡胤结束了游历,回到了洛阳夹马营。

此次游历让他收获颇丰,不仅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对天下局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深知,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投身到更大的舞台上。

赵匡胤回到家中后,便开始着手整理自己在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军事、政治的思考。

他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见解,并与父亲赵弘殷分享。

赵弘殷对儿子的成长感到十分欣慰,他看到了赵匡胤身上的雄心壮志和非凡才能,认为儿子将来必定能有所作为。

就在万斌在义军中为统一战略思想而努力,赵匡胤在夹马营谋划未来之际,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将两人的人生轨迹悄然拉近。

万斌所在的义军接到情报,得知一支契丹的精锐部队正在向边境的一座城镇进发,意图进行劫掠。

义军将领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主动出击,给契丹人一个下马威。

万斌被任命为先锋,带领他的小队先行出发,侦察敌情并寻找合适的伏击地点。

万斌带领着小队,沿着契丹军队可能经过的路线,小心翼翼地前行。

他们翻山越岭,穿越茂密的丛林,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经过几天的侦察,万斌终于发现了一处绝佳的伏击地点——一条狭窄的山谷。

山谷两侧是陡峭的山峰,易守难攻,只要在山谷两端设下伏兵,就能将契丹军队困在其中。

万斌迅速将情报传递给后方的义军主力,并开始在山谷中布置陷阱。

他带领士兵们砍伐树木,设置障碍,还在地上挖了许多陷阱,上面覆盖着树枝和杂草,伪装得十分巧妙。

一切准备就绪后,万斌和士兵们隐藏在山谷两侧的山林中,等待着契丹军队的到来。

没过多久,契丹军队果然进入了山谷。

他们骑着高头大马,一路趾高气昂,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当契丹军队全部进入山谷后,万斌一声令下,山谷两端的伏兵同时发动攻击。

一时间,喊杀声西起,箭如雨下。

契丹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他们试图突围,但山谷两侧的地形险峻,加上义军的顽强抵抗,根本无法突破防线。

在激烈的战斗中,万斌身先士卒,手持长刀,冲入契丹军队阵中。

他的刀法凌厉,每一刀都带着强大的力量,所到之处,契丹士兵纷纷倒下。

士兵们在万斌的鼓舞下,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经过一番激战,契丹军队大败,死伤惨重,残余部队狼狈逃窜。

义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万斌也因此名声大噪。

然而,在战斗中,万斌的小队与主力部队失散了。

他们在撤退过程中,误入了一片陌生的区域。

这片区域地势复杂,到处都是山林和沼泽,而且时常有土匪出没。

万斌带领着小队,在这片区域中艰难前行。

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警惕土匪的袭击。

在一次遭遇土匪的袭击中,万斌的小队虽然奋力抵抗,但由于人数悬殊,渐渐陷入了困境。

就在他们几乎绝望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马蹄声传来。

原来是赵匡胤与他的几位好友恰好路过此地。

赵匡胤看到万斌等人正在与土匪激战,毫不犹豫地带领好友们加入了战斗。

赵匡胤手持长枪,如同一头猛虎般冲入土匪群中。

他的枪法精湛,长枪舞动间,寒光闪烁,土匪们纷纷躲避。

在赵匡胤等人的帮助下,万斌的小队成功击退了土匪。

万斌对赵匡胤等人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己。

他仔细打量着赵匡胤,只见赵匡胤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举手投足间尽显豪迈之气。

赵匡胤也对万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看到万斌虽然衣衫褴褛,但眼神坚定,透着一股不屈的精神,而且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双方互通姓名后,不禁大为惊讶。

万斌听闻过赵匡胤行侠仗义的事迹,而赵匡胤也听说过万斌在义军中的英勇表现。

两人顿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仿佛多年的老友重逢。

他们坐在一旁,畅谈起来。

万斌向赵匡胤讲述了自己在义军中抗击契丹的经历,以及对当前局势的看法。

他说道:“如今乱世纷争,百姓受苦,契丹人又屡屡侵扰边境,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外敌,才能让天下太平。”

赵匡胤听后,深有同感,他点头说道:“没错,我也一首有此想法。

只是目前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要想实现真正的团结,并非易事。”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天下局势谈到个人抱负,从军事战略谈到治国理政。

他们发现,彼此的想法竟有许多相似之处。

赵匡胤对万斌的军事见解十分赞赏,而万斌也对赵匡胤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己。

在交流过程中,赵匡胤还向万斌介绍了自己在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结识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说道:“我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他们都和我们一样,渴望结束乱世,建立一个太平盛世。

我们若能联合起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万斌听后,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道:“如此甚好,我愿意与你一同努力,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经过一番交谈,两人决定结伴同行。

他们带着各自的伙伴,踏上了新的征程。

一路上,他们继续深入探讨着天下大事,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万斌向赵匡胤分享了义军中的一些实战经验,以及对契丹作战的技巧。

赵匡胤则向万斌传授了自己从兵书中领悟到的战略思想,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一些心得。

他们途径一座城镇,此时正值集市,街道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

万斌和赵匡胤等人走进一家酒馆,准备吃点东西,休息一下。

酒馆里,人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各种事情。

他们听到有人说,北方的局势愈发紧张,契丹人正在集结兵力,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同时,南方的一些割据势力也在蠢蠢欲动,相互之间争斗不断。

万斌和赵匡胤听后,心中不禁担忧起来。

他们意识到,天下局势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他们必须加快脚步,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一支强大的力量,才能在这乱世中有所作为。

离开酒馆后,万斌和赵匡胤继续赶路。

他们一路上张贴告示,宣扬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他们。

许多年轻人看到告示后,被他们的豪情壮志所打动,纷纷前来投奔。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万斌和赵匡胤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在一个夜晚,万斌和赵匡胤站在山顶,望着满天繁星。

赵匡胤感慨地说道:“万兄,你我相遇,实乃天意。

如今我们有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定要齐心协力,闯出一番天地,结束这乱世,还百姓一个太平。”

万斌坚定地说道:“赵兄所言极是,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愿与你并肩前行,生死与共。”

两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

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他们毫不畏惧。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这个乱世中,他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相互辉映,即将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共同书写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