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几上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前来传信的亲信言辞隐晦,朝堂之上,几位老臣以 “兵权过重,恐生变故” 为由,***,请求削减李世民麾下兵马。
范子云皱眉,深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比战场上的厮杀更为棘手。
“殿下,此番朝堂施压,意在削弱我军实力。
突厥虎视眈眈,若此时削减兵力,边境危矣。”
李世民负手而立,目光如炬,“我岂会不知?
但圣意难测,父皇对我手握重兵,难免心存疑虑。”
营帐内一片沉默,唯有烛火噼啪作响。
就在众人无计可施时,一名斥候匆匆入帐,单膝跪地:“启禀殿下,突厥近日在定襄一带集结兵力,似有大动作。”
李世民与范子云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范子云拱手道:“殿下,这或许是个契机。
我们可上书朝廷,表明愿率精兵奇袭定襄,若能一举成功,既能解边境之危,又能彰显殿下忠心,化解朝堂疑虑。”
李世民沉思片刻,微微点头:“此计可行。
子云,你速拟奏章,我明日便派人送往长安。”
数日后,长安传来旨意,李渊准了李世民的请求,却只拨了三万兵马。
范子云看着旨意,心中五味杂陈,三万兵马对抗突厥精锐,无疑是一场艰难的硬仗。
但他深知,这是李世民向朝廷证明自己的唯一机会,不容有失。
大军开拔,寒风如刀,割在众人脸上。
范子云与李世民并驾齐驱,望着前方苍茫大地,心中思绪万千。
“子云,你对此次奇袭定襄,有几成把握?”
李世民突然问道。
范子云沉吟片刻,“殿下,定襄乃突厥重镇,防守严密。
但突厥此番集结兵力,后方必然空虚。
我们可昼伏夜行,绕过敌军防线,首取定襄。
只要行动迅速,出其不意,定能一战功成。”
李世民拍了拍范子云的肩膀,“好!
有你在,我心中踏实许多。”
经过数日急行军,唐军抵达定襄附近。
范子云登高远眺,只见定襄城高墙厚,城墙上巡逻士兵往来如织,戒备森严。
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定襄城南有一片茂密树林,可作为伏兵之地。
“殿下,我们可派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城南树林,待我军攻城时,敌军若出城支援,伏兵便可截断其退路。”
李世民点头赞同,随即下令安排部署。
深夜,万籁俱寂,只有寒风呼啸之声。
唐军如幽灵般悄然逼近定襄城。
范子云亲率一千精兵,扛着云梯,迅速靠近城墙。
就在他们即将抵达城下时,城墙上突然响起梆子声,瞬间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
原来,突厥早己得到情报,设下了埋伏。
李世民见状,立刻下令强攻。
唐军如潮水般涌向城门,箭矢如雨,云梯林立。
范子云挥舞长枪,奋勇杀敌,带领士兵艰难地攀爬城墙。
城墙上的突厥士兵居高临下,不断投掷石块、泼洒热油,唐军伤亡惨重。
就在战斗陷入胶着时,城南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
范子云心中一喜,知道是伏兵得手了。
果然,城墙上的突厥士兵开始慌乱,一部分人急忙调往城南支援。
李世民抓住时机,下令全力攻城。
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城门终于被攻破。
范子云一马当先,冲进城中。
城中巷战激烈,突厥士兵负隅顽抗。
范子云左冲右突,杀得浑身是血。
突然,一支冷箭从暗处射来,范子云躲避不及,肩头中箭,鲜血染红了战袍。
他咬着牙,拔出箭矢,继续战斗。
李世民率军赶到,看到范子云受伤,心中一紧:“子云,你伤势如何?”
范子云强忍着疼痛,拱手道:“殿下,我并无大碍。
定襄即将攻克,不可功亏一篑。”
李世民点头,下令继续追击。
经过一夜激战,唐军终于占领了定襄城。
望着城中残垣断壁,范子云心中感慨万千。
这场胜利来得太过艰难,无数将士付出了生命。
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就在唐军休整之际,斥候传来消息,突厥可汗得知定襄失守,勃然大怒,亲率十万大军前来复仇。
李世民召集将领商议对策,营帐内气氛凝重。
范子云沉思良久,说道:“殿下,突厥此次倾巢而出,来势汹汹。
但他们长途奔袭,人困马乏。
我们可利用定襄的有利地形,设下三道防线,层层阻击。
同时,派一支轻骑绕道敌后,截断其粮草补给,待敌军疲惫不堪时,再一举出击。”
李世民听完,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子云此计甚妙!
就依你所言,立刻安排部署。”
三道防线很快布置妥当,唐军严阵以待。
数日后,突厥大军如乌云般压来。
一场更为惨烈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范子云望着远方尘土飞扬,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将与李世民并肩作战,守护大唐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