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幕中,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周明远站在西坡的土丘上,脚下的黄胶泥泛着湿润的油光,在雨水的浸润下愈发显得肥沃而富有生机。
他的布鞋早己沾满泥土,裤腿也被雨水打湿,但他浑然不觉,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三个月前,他从自流井陶瓷厂学艺归来,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发誓要让这片贫穷的山坳焕发生机。
此刻,他撸起袖子,大手一挥,带着七个汉子开始挖窑洞。
铁镐与泥土碰撞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惊飞了树枝上休憩的鸟儿,也仿佛奏响了一曲充满希望的创业序曲。
周明远的大女儿周素兰刚满十五岁,出落得亭亭玉立,眉眼间透着灵气。
她每日跟在父亲身边,专心学习釉下彩的技艺。
每当她跪在晒谷场上,手腕轻轻悬在半干的泥坯上方,青花色料便在她指尖如灵动的精灵般绽开栩栩如生的缠枝莲纹。
她绘画时极为专注,眼神紧紧盯着泥坯,手中的画笔轻轻勾勒,每片叶子的弧度都仿佛参照着山坳里肆意生长的野山茶,细腻而柔美。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技巧,她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有时颜料溅到脸上,她也顾不上擦拭,依旧沉浸在创作中。
二儿子周永年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少,被父亲委以看火的重任。
他每天天不亮就蹲在窑前,借着微弱的晨光,用老秤仔细称足三百斤松柴,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父亲教他的口诀:“一窑瓷器三分靠烧,七分靠守。”
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守护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他会根据不同的烧制阶段,精心调整松柴的投放量和燃烧速度,确保窑内温度恰到好处。
若是温度稍有偏差,他便急得额头冒汗,立刻想办法补救。
随着窑洞的建成,“明远窑” 正式开张。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青河村。
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被动员起来,大家各司其职,有的专注制坯,有的精心烧窑,有的用心画花。
窑火点燃的那一刻,通红的火焰冲天而起,照亮了整个山坳,也照亮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挑夫们挑着担子,扁担被压得弯弯的,青石板路在脚下发出 “吱呀” 的声响。
担子里的粗瓷碗用稻草隔开,碰撞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宛如山坳在欢快地歌唱。
李凤兰作为周永年的媳妇,每天都会守在村口,数着挑夫的扁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第三十六担了,明远哥说这批碗能换二十袋盐。”
那时的青河村,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摆着带 “明” 字款的粗瓷碗,窑火通宵达旦地燃烧着,将这个曾经贫穷的山坳煨成了暖烘烘的瓷罐。
村民们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大家的脸上都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村里还时不时举办庆祝活动,人们围在窑火旁,载歌载舞,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青河村的名声也渐渐在周边传开,吸引了不少商人前来采购瓷器,甚至有外乡人慕名而来,想要学习制瓷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