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陶瓷厂” 虽然恢复了生产,但不再烧制实用的碗碟,而是改烧 “忠字牌” 瓷砖。
周永年被调去搬砖坯,当他看着曾经熟悉的窑洞被刷成刺眼的大红色,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标语时,他的心里像堵了块沉重的窑砖,难受得喘不过气来。
他偷偷留了块烧废的瓷砖,在背面刻上小小的缠枝纹,这是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唯一寄托,也是他能给孩子们留下的,关于窑火的珍贵记忆。
他把这块瓷砖小心地藏在枕头底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一看,回忆起曾经的 “明远窑” 和一家人幸福的时光。
那时的他,常常在梦中回到过去,看到窑火熊熊,家人团聚,醒来后却只能面对冰冷的现实,心中满是苦涩。
1973 年春荒,如同一场噩梦降临青河村。
村里饿死了三个老人,周永年家也陷入了绝境。
灶台底下那半袋瓷土己经被家人摸得发亮,却始终没人敢动。
李凤兰总是坚定地说:“这是老头子他爹留下的火种,窑火断了,人心不能断。”
为了让家人填饱肚子,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山上挖野菜、找野果。
山上的野菜并不好找,她常常要走很远的路,翻好几座山,有时还会遇到危险。
周永年的三个儿子正在长身体,老大建国十二岁,老二援朝十岁,老三爱军才八岁。
他们每天跟着母亲去山上挖蕨根,回来后磨成粉做饼。
那饼涩得难以下咽,但为了生存,他们只能皱着眉头一点点地往下咽。
有次爱军饿得实在受不了,偷偷抓了把瓷土往嘴里塞,被李凤兰一巴掌打开。
李凤兰含着泪说:“这是你爷爷的爷爷烧窑的泥,比粮食金贵。”
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看着孩子们挨饿,却无能为力。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吃着难以下咽的食物,沉默不语,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村里的老匠人陆续离世,曾经热闹非凡的制瓷场景早己不复存在。
只剩下破败的窑洞和荒草丛生的窑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凄凉。
窑洞的墙壁上布满了裂痕,窑顶的瓦片也己经残缺不全,荒草从各个角落钻出来,肆意生长。
有的荒草甚至长到了窑洞里面,与破碎的瓷片、废弃的工具混杂在一起。
而周永年一家,就在这荒窑岁月中,艰难地坚守着,他们坚信,总有一天,希望的曙光会再次照亮青河村。
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一家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他们会在闲暇时,围坐在一起,听李凤兰讲述过去的故事,回忆 “明远窑” 的辉煌,这些回忆成了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
再也回不去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