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为食亡古来训,人为财死今尤狂。
"话说这世间多少好汉,尽被"名利"二字误了终身。
你看那:贩夫走卒为三文钱,争得面红耳赤达官显贵为万两金,闹得头破血流端的是一般模样!
有诗为证:"贪名逐利各区区,论得失,问荣枯,争似侬家占五湖"昔年梁山好汉卢俊义,本是河北玉麒麟,为那万贯家财反陷囹圄;再看那西门大官人,仗着生药铺日进斗金,到头来落得个暴毙下场。
正是:"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近代以来更甚,现代社会的人疯狂的追求财富,为赚钱无所不用其极。
自打西学东来,然功利主义借船登陆,拜金主义乘势蔓衍,虽添了火车电灯之便,却也多了些狼心狗肺之辈。
市井之间,讹诈碰瓷之辈横行,扶危救困反遭诬陷。
老人倒地无人搀,稚子迷途谁敢问?
更有那:"网络杀猪盘连环套,电信诈骗术花样新。
"首教人:"相识对面不相认,至亲骨肉也防嫌。
"此等歪风邪气,皆因世人忘了祖宗根本。
想我华夏五千年道统,本如参天巨木:"孔孟之道作根基,礼义廉耻为枝干。
"可叹如今:"斧斫根基迎西风,火烧枝叶逐新潮。
"致使:"少年但知追星乐,稚子唯晓游戏欢。
""投机倒把称好汉,见利忘义谓聪明。
"故传统文化回归,己势在必行!
吾辈当重拾道统、返本开新。
敬畏天道,觉醒良知。
立正道,修文德。
于法治框架中植仁义之基,在科技发展中守良知之界,使礼义廉耻融入社会治理,令天下大同照鉴人类命运!
以个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朽之根基。
如此,华夏道统非独可润中华,实可济天下也!
话休絮烦,且说尚小塘中了东平府乡试第七名亚元,报子才出东平府,清河县早炸开了锅。
开生药铺的西门达头一个备下厚礼:两抬描金礼盒装着湖笔徽墨,西匹蜀锦下压着两百两雪花银。
县衙里王押司不甘落后,差人送来全套《太平御览》,书匣暗格里却塞着张一百两的交子。
正是八月中秋时节,尚家门前车马塞道。
有那县学同窗凑份子打的金魁星,有街坊送的家酿黄酒,更有个专走汴河的生药铺掌柜,抬来整株三尺高的珊瑚树,口称"给举人老爷书房添个景致"。
尚老推官教管家在厢房另设账桌,单是礼金便记满三本册子。
清河县包含西门达等各方权贵,邻里乡党皆来祝贺,光礼金就收了上千两银子,还有各种书画珍玩不算。
大宋科举最是吃紧,乡试常吸引万人以上考生,竞争激烈。
想当初东平府乡试时,各州县的秀才们便似过江之鲫般往贡院涌。
城门外车马塞道,客店早半月就挂出"客满"的牌子。
有那贫寒书生背着干粮袋徒步百里,鞋底磨穿三双;富家子弟包下整条画舫,带着书童厨娘沿运河南下。
贡院前九丈高的龙门牌坊下,挤着万把号人,你推我搡间,不知多少方巾落地被踩成泥。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宋代举人“登科则除官,不复谓之举人。
而不第则须再举。”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举人》)所以宋朝举人是一次性的,如果不能更近一步,在春闱大比中进士及第,就得重新再考。
不过当了举人的确就可以当官,只不过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比如教谕之类的学官,或者县丞、主簿、推官之类的佐贰官, 享受副县级的待遇。
因尚小塘年少中举,仕途被人格外看中。
来贺喜的人挤破了门槛。
有那县学的同窗,有街坊邻居,还有不少素不相识的,都来混个脸熟。
金鸡报晓,东方将白。
且说潘金莲这日寅时三刻便起身,胡乱将青丝绾作坠马髻,蹑着软底绣鞋往东跨院来。
行至月洞门前,忽听得院内"呜"的一声风响,扒着门缝瞧去——但见尚小塘赤着精壮上身,使一杆镔铁齐眉棍,正耍到紧处。
那棍影如龙似蛇,上打雪花盖顶,下扫老树盘根,首舞得满地落叶腾空而起,竟在朝阳下旋出个阴阳鱼的模样。
原来这尚举人虽中了功名,没有忽视了对武功的习练,每日早起都要耍上一阵。
毕竟乱世将近,武艺在这个世界很重要,不求武艺天下闻名,只求危险时能有自保之力。
每日鸡鸣便起,先打两趟太祖长拳,再耍半个时辰枪棒。
此刻脊背上汗珠子映着朝阳,竟似披了件金甲。
金莲看得痴了,手中帕子绞作一团。
想起月前被张大户强送进府时,那老杀才摸着她的手说"好生伺候举人老爷",又比着眼前这位文武双全的俊俏郎君,不觉悲喜交加。
泪珠子断了线似的往下滚,把新绣的合欢花帕子浸得能拧出水来。
昨夜里借着送参汤的由头,与他在书房说了半宿体己话。
那冤家温言软语,比戏文里的张生还要知趣。
此刻想着"愿作蒲苇韧如丝"的盟誓,心头突突首跳,暗把银牙咬得生疼:"便是豁出命去,也要跟定这般人物!
"忽听得"咣当"一声,原是尚小塘将铁棍掷入兵器架。
两个小厮忙捧了汗巾香茶迎上,唤作松岩的贴身小厮眼尖,早瞧见门缝里桃红衫角飘动。
正要开口,却被官人眼色止住。
金莲慌忙闪身,背靠粉墙捂着心口,只觉那处跳得震手,倒似揣了只活兔子。
廊下铜壶滴漏恰报辰时,惊得她险些跌了鬓边绢花。
正待整妆,忽闻墙外货郎摇鼓声,猛然想起今日该给官人浆洗衣裳,慌慌张张往井台去了,绣鞋尖上的并蒂莲沾了晨露,在青砖上印出串湿漉漉的痕子。
话分两头。
尚小塘盘算着重修永福寺的誓愿,粗算少说二千两雪花银。
眼下虽收得千把两贺仪,到底不敢妄动。
先封了二百两纹银,差人送与了尘长老。
诸君且看那尚家小塘,虽是年少登科,却未忘根本。
中举后收的千两贺仪,先拨二百两重修永福禅寺,以弘正法。
转头却往南街商铺查勘——那张大户赠的三间门面,如今赁与个卖炊饼的。
到得店前,只见个黑矮汉子正揉面,身不满五尺,头大如斗,活似个面缸成精。
街坊都唤他"三寸丁谷树皮",正是武大郎。
尚小塘暗叹:"这等人物,倒衬得我那佛前誓愿越发艰难。
"正是:庙宇重修非易事,美人恩重更难消。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