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俗的角度来说 ,我们追求幸福 ,是为了避免不幸 ,中国王朝社会是一个佛教盛行的社会 ,而佛教的盛行,恰恰来源于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人们希望摆脱社会以逃避不幸 ,就如同我们当下的年轻人一样 ,我们对着财务自由有着不可抑制的渴望,其本身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恶劣 ,人们认为这种处境是一种不幸 ,所以人人都渴望着 ,投机发财来摆脱这种处境带来的不幸 ,中国人为什么会将教育变成一种投机事业 ,会逼着孩子好好上学 ,考名牌大学 ,将来成为人中龙凤 ,其根本的原因是在中国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太过于艰难 ,而精英阶层和特权阶层享受了 ,超过一个正常人所应该获取的名利和荣誉 ,而这种社会的巨大不公 ,就是科举制度得以盛行的原因 ,所以当一个人渴望着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阶层跃升 ,他其实就是在追求特权和不公 ,因为他们是不公的受害者 ,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不公便是正常的 ,于是 ,他们由不幸的承受者,变成不幸的承受者与施与者 ,从古代佛教的盛行到财务自由再到科举制度,这背后反映出什么呢 ?
这些社会大众用行动做出的选择,证明着他们认为自己是活在不幸中的 ,于是在对不幸的思考中 ,他们形成了一个自己对于幸福的概念 ,那幸福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 ?
幸福的概念就是我们想到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 ,在我们对他的思想时 ,他就会给我们带来甜蜜和与被善待 ,而不论这件事情在不在我们的眼前 ,例如,你喜欢吃一个特定品牌的苹果,而你回忆起吃这个苹果时,你的心灵产生的甜蜜和喜悦的感受 ,而无关这个苹果在不在你身边,你都会感觉到幸福 ,而这个苹果一定是好的 ,如果是坏的 ,当你思念他时,不会给你带来幸福的感觉 ,而当时的处境一定是安全的 ,如果你处在不安中 ,你依然不会感觉到它的美好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中 ,你感觉到美好(甜蜜)和(安全)与被善待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 ,真正的幸福,便是我们回忆并思想着美善并信靠它 ,而不论这个带来美与善待的东西在不在眼前,我们都会幸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幸福与那个苹果 ,也就是与物质的具象的存在无关,而是此刻 ,我们感到的幸福是我们的心灵正在被美和被善待所滋养 。
所以,幸福便是我们被美善滋养时我们的心灵状态 ,此刻,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感恩、幸运与喜悦 ,我们称之为幸福 。
当我们知道我们的幸福,其实是由记忆 、思想 和美善(被美善对待)组成,如果没有对吃苹果时被美善所滋养的心灵记忆,我们便建立不起吃苹果时是幸福的概念 ,所以一定是先有了吃苹果这个美与善的记忆 ,而后才有了吃苹果时幸福的概念 ,所以,幸福有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如果,我认为的幸福但是却不在我的经验里,我却把它称之为幸福,那这种幸福便是虚假的,也就是我在欺骗自己,当我在欺骗自己时我便缺少了幸福的必要因素即真实,那么,我的幸福的认知便造成了我真实的不幸。
因此,一个欺骗自己的人注定不幸。
既然如此,我可以不追求幸福吗?
当然不行,因为,我们每年经历过无数的事情 ,我们的思想却总是被定格在幸福的概念上面 ,大多数无关幸福概念的事情,我们便将他抛之脑后 ,所以决定我们注意力放在追求幸福这件事上的根本动机是美善,也就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动机,就是在寻求美善,所以人的生存意志就是幸福,幸福目的就是活在美善中,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人人都是如此,(我在良知说说中讲过意志的指向,这里讲的是意志的目的,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下篇继续分解)。
所以决定我们认为什么是幸福的 ,则必然来源于我们的记忆 ,也就是我们只能追求,我们每个人自己能够觉知到的幸福 ,超出我们经验的幸福,我们则无能为力 ,所以幸福的层次就是对美善经验的经验 。
在第一个例子中 ,许多人在政治黑暗和社会混乱中 ,选择了佛教,因为他经历到佛教是更美与被善待的存在 ,因此他选择佛教,其实是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 ,与佛教无关 ,与他的经验有关 ,而超出他经验的幸福 ,他则无能为力 。
在第二个例子中 ,人们渴望的财务自由 ,是因为他觉得工作带不来美与安全的经验 ,而他从对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思考中得出,能够指使别人和拥有足够的钱,可以得到别人的善待(避免自尊被伤害)和感受美好的物质享受,因此财务自由的人是幸福的 ,是自己得到美善的方式 ,所以他认为自己不幸 ,促成了他对财务自由的渴望 。
那么他究竟是不是不幸的呢 ?
我们知道幸福是对美善的记忆 ,而他的记忆是由不幸和对不幸的思想造成的 ,也就是他没有被美善滋养,因此他是不幸的 ,这也就是说,活在欲望中的人是不幸的 。
回到第三个例子中 ,人们之所以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 ,恰恰是因为普通人活的太辛苦 ,而精英阶层显然得到了名不符实的收益 ,也就是他认定了社会是不公的 ,而这种不公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他的幸福建立在追求特权之上 ,于是他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他越觉得自己不幸 ,他便越追求特权 ,当我们思想幸福的模式时 ,他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美善的记忆中 ,而是由不幸和对不幸的思想组成 ,因此 ,人人追求特权 ,则人人处在不幸中 ,因此 ,得到特权的人,他处在不幸中 ,当他承认了不公是正常的时,其实他本身便失去的公义,如果一件事情是不公义的 ,那他一定是不美的 ,也就是人一但失去公义,他便只能处在不幸中 ,因为幸福是对美善的记忆和思想 ,而他的记忆有许多不美和不安的东西 ,也就是他得到的东西,是他心灵所抗拒的东西 ,于是他的幸福便只能建立在幻想之上 ,当我们知道,幸福是对美善的记忆的思想时,我们便知道了 ,活在幻想中的人是不幸的 ,所以追求特权和乌托邦者其实都是一群不幸的人 。
我们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人的幸福只在人自己的经验层次以下,人的幸福不是共通的 ,同样层次的人,才能理解同样层次的人以及之下的人他的幸福 ,一个喜欢喝酒赌博者(情绪),他无法理解一个物质主义者的幸福(品味) ,一个物质主义者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丰富) ,一个读书人无法理解一个艺术家的幸福(创造) ,一个艺术家无法理解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的幸福(超越),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无法理解一个信仰上帝者的幸福 (同在),一个信仰上帝的人无法理解活在天堂里的人的幸福(天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 ,也就是说,幸福是有程度的 ,上帝就是这个享受的本身 ,那就是美善,美善者上帝也 ,最高程度的幸福则是活在天家,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 ,活在欲望和幻想和不公中的人是不幸的 ,为了你的幸福 ,以上内容值得你深思 。
那么,现在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的心灵是如何构成的呢 ?
我们知道了,人的意志是渴望美善 ,但是人们选择了不婚 ,也就是他们认为婚姻是不美善的 ,不结婚的人为何会得出结婚不能带来幸福呢?
当我们思考幸福的概念时,幸福是由对美善的记忆的思念组成的 ,现在的人则是在科举的模式下长大的 ,社会造成的不公 ,导致了他们的父母将他作为改变阶层的工具 ,他们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幸福的记忆 ,只有对特权的追求 ,于是 ,他活在欲望中 ,也就是他的家庭造成了他的不幸 ,而他继承了父母对于特权的欲望 ,既然特权是不公的 ,他在追求的过程中也是不幸的 ,于是,在他对幸福的定义中 ,只剩下了物质的欲望 (也就是彩礼,买房买车) ,或寻求高于自己的 ,这也是欲望,还有一个原因,他的父母活在不幸中,给了她婚姻是不幸的记忆,基于幸福的原理,人们对婚姻没有美善的记忆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 ,他过去的不幸记忆 ,导致了他没有幸福的能力 ,他越远离美善 ,他便越被幻想和欲望绑架 ,因此 ,他的不幸是注定的 。
从另一方面来看 ,在现代教育的洗脑下 ,人们陷入了自我中心中 ,人的恶只能由上帝界定 ,脱离了上帝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善的 ,但是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的 ,也就是恶是每个人的本质 ,人们变得越来越不认识自己 ,但是每个人的恶都会伤害到周围的人或社会(私民和追求特权的人,就是活在不公中,这种不公不但伤害着自己的幸福也伤害着社会的幸福,由此而言,现代的人被教育的越来越恶,也就是都是坏人),也就是每个人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评价自己是反着的 ,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善的 ,认为他人是恶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恶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恶的,都知道别人是恶的,所以,人们的关系便很难深入 ,一旦深入便会受伤 ,于是,人们之间的信任破裂了 ,谁也无法相信谁 ,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善的 ,从我们对幸福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活在自我中的人 ,从自身寻找美的记忆 ,并由这些回忆来建立幸福 ,我们看看抖音、快手、美食、物质主义的盛行就知道了 ,这就是人们越来越内卷化的原因 ,也就是在马克思的洗脑下,人们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 ,如果谈起结婚,一个个都是渣男渣女 ,并且都只能看到别***,看不到自己渣 ,所以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不结婚至少比找个人结婚强 ,哎!
再这么走下去,这个社会真没救了 ,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没有了?
从上面的推论可以看出 ,恶才是人的本性 ,人只有在对上帝的忏悔中才能认识自己 ,一个不忏悔的人,他是不可能认识自己的 ,而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 ,他是不可能幸福的 ,所谓的幸福 ,也只是非常浅层面的幸福 ,所以,人的原罪论是成立的 ,否决这个理论的 ,一定活在不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