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青田新象
他好奇的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是刘伯温的字迹,且写的是告老还乡途中发生的事,还写了叫什么日记系统的东西,能帮他改变命运,这么古怪,难道就是眼前凭空出现的日记副本嘛。
“毛镶!
去查一下刘伯温到哪里了,在干什么。”
“是,陛下!”
只见一人头戴黑色纱帽,身穿亲军都尉黑色锦服,脚下黑色皂靴,躬身下跪,然后迅速得令离开。
刘博文回到家中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将系统给予的农业知识付诸实践。
他亲自带着家人与仆人在田间劳作,按照新的选种方法,挑选出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良种子。
“这选种之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玄机,如此选出的种子,发芽率定会提高不少。”
刘博文一边挑选,一边耐心地向众人解释。
在施肥环节,他又依据系统知识,调配出合适比例的肥料,这种肥料不仅能提供充足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此肥可让土地更加肥沃,利于作物生长,且不易造成土地板结。”
众人虽对这些新奇做法感到疑惑,但见刘博文如此笃定,也都纷纷照做。
“皇上,亲军都尉府的毛镶毛大人求见。”
殿门口一个太监赶忙进来通报。
“让他进来吧!”
坐在龙椅上批阅奏章的朱元璋停下了动作。
“遵旨!”
“微臣参见陛下!”
“不用多礼,起来吧!”
“谢陛下!”
毛镶起身道。
“我让你去查的刘伯温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
朱元璋目光看向毛镶。
“陛下,微臣奉命带人查了诚意伯一路上的行踪,一路走访打听,发现诚意伯的马车在半路上侧翻过一次。
诚意伯受伤昏迷了一段时间,他的家仆和二儿子刘琏把诚意伯从马车车厢救了出来。
刘琏寻了几个路上的百姓将马车扶起后,几人又将诚意伯抬上了马车,不过后来他们中途休息时诚意伯醒了过来,似乎没有大碍。
以后就一路回到了青田县南田乡家里,最近一首带着家仆忙着在田间地头播种,施肥,似乎是一种新的耕种之法。”
毛镶一口气将查到的情报说了出来。
“嗯,你做的很好,继续找人盯着刘伯温。”
朱元璋本来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看来他知道日记副本上写的是真的,以后只要刘伯温写日记,他就能看到。
“是,陛下!”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刘博文的悉心照料下,家中原本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庄稼茁壮成长,绿意盎然,与周围其他农田形成鲜明对比。
“父亲,您这耕种之法真是神了!”
刘琏惊叹道,看着自家田地里茁壮生长的庄稼,眼神里满是钦佩。
刘博文看着丰收在望的景象,心中甚是欣慰。
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段时间在青田的乡下尝试新的农耕方法,刚开始有了效果,庄稼生长得很好,丰收有望。
这是系统的功劳,也证明了知识的力量。
但我深深知道,这只是个开始,需要谋划更多的事情,才能在大明有个立足之地,而且还要防备胡惟庸这类人暗中使坏。”
而远在金陵的朱元璋看到新写的日记有些疑惑。
又是系统是谁?
系统有什么用?
胡惟庸怎么会去为难一个告老还乡的人?
系统很快传来提示:“日记评定,奖励水利建设图纸一份及相关营造之法。”
刘博文接收信息后,仔细研究图纸,发现这些水利设施若是建成,能有效灌溉周边大片农田,抵御旱涝灾害。
于是,刘博文召集村民,向他们展示图纸,阐述水利设施的益处:“此沟渠与水坝建成后,可引远处水源灌溉,遇大雨亦能防洪,保我等农田无忧,粮食产量必将大增。”
村民们听后,议论纷纷,虽有疑虑,但见刘博文之前耕种之法成效显著,也有不少人愿意参与。
在刘博文的组织带领下,众人开始按照图纸建造水利设施。
与此同时,刘伯温在青田的一举一动,通过胡惟庸安插的眼线传回到朝堂。
胡惟庸得知刘伯温回乡后不仅未消沉,反而搞得有声有色,心中更加忌惮,与李善长商议道:“刘伯温那老匹夫,回乡竟似有再起之势,不可不防。”
李善长捻须沉思:“需寻个由头,再向皇上进言,莫让他有机会重回朝堂。”
而朱元璋也一首在关注着刘伯温的情况,他看着手中刘伯温的日记副本,心中思索:“刘伯温此举,究竟是真心为民,还是另有图谋?
其所言水利之事,若真建成,于大明亦是好事,且待朕派人前去查看详情。”
朱元璋派遣的官员悄然来到青田,暗中观察刘博文主持的水利建设工程。
只见工地上百姓们干劲十足,刘博文指挥若定,各种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那水利设施的规划巧妙合理,官员暗自点头,将所见所闻详细记录,回朝禀报。
刘博文这边,工程进展顺利,他又在日记里抒发对大明局势的见解:“如今在青田,虽然我一心致力于改善民生,但是在朝堂之上,胡惟庸独揽大权,要是一首这样下去,必定会扰乱朝纲。
我想要帮助陛下,却又害怕陛下心里猜疑,难以放开手脚去做事。”
系统因他对朝局的深度剖析,奖励他一部古代兵法典籍,刘博文日夜研读,军事谋略日益精进。
远在金陵的朱元璋看也到刘博文新写的日记,他有意将刘伯温召回京城,却没有借口。
第二天早朝,朝堂之上,胡惟庸率先发难,向朱元璋进谗言:“陛下,刘伯温在青田,广结民心,大兴土木,其心叵测,恐有不轨。”
朱元璋面色沉凝,他在想日记上写的如果是真的,那要造反的就不一定是刘伯温了,听着着胡惟庸的奏报,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
李善长亦附和道:“陛下不可不防,刘伯温素有谋略,若任其发展,恐成大患。”
朱元璋扫视二人,缓缓开口:“朕己派人前去查看,刘伯温所行之事,皆为利民之举,尔等莫要空口无凭,肆意诬陷。”
胡惟庸心中一惊,忙道:“陛下,臣听闻刘伯温还在私藏兵器,意图谋反,不可轻信其表面作为。”
朱元璋心中疑虑更盛,决定再次派人彻查。
刘博文得知朝堂上的风波后,心中明白,与胡惟庸的对抗己到关键时刻。
他利用系统给予的侦查技巧,发现了家中被胡惟庸安插的眼线,不动声色地将计就计,故意让眼线看到一些“罪证”——其实是刘博文伪造的普通农具,伪装成兵器的模样。
眼线将消息传回去后,胡惟庸大喜,立刻在朝堂上弹劾刘伯温。
朱元璋听闻后,龙颜大怒,下令将刘伯温押解进京。
刘博文被押到朝堂之上,却毫无惧色。
面对朱元璋的质问,他侃侃而谈:“陛下,臣所行之事,皆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
回乡以来,改良农耕,兴修水利,只为百姓富足,国家兴盛。
至于所谓私藏兵器,实乃奸人陷害,陛下可派人细查。”
朱元璋冷哼一声:“朕自会查明,若你有半句虚言,定不轻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