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治世,薪火相传,五帝禅让,九州始分。
此界浩瀚,分为西大部洲:东胜神州,仙家道门之圣地,修行者云集;北俱芦洲,荒芜之地,妖魔潜藏,群魔乱舞;南瞻部洲,凡人栖息之所,民众蒙昧,贪痴嗔三毒深重;西牛贺洲,佛门净土,清净无染,众生礼佛诵经,不贪不杀。
东方之域,东胜神州,自鸿钧道祖于紫霄宫传道三友,元始天尊化***,开天辟地,三皇五帝相继治世,人间得以安宁。
然夏桀无道,商汤代之,封神榜起,武王伐纣,周朝八百载基业奠定。
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东周列国纷争起。
始皇一统六合,汉家继之得天下。
汉末三分鼎立,终归晋室一统。
两晋南北朝更迭,隋唐英雄逐鹿中原。
盛唐气象不再,五代十国纷扰。
宋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大宋基业。
辽金西夏并立,元蒙铁骑入主中原,天下大乱。
幸得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华夏,再造江山,至今己历二十五年矣。
时至岁末寒冬,应天府皇宫之内,春和宫太***殿前,众太医齐聚。
盖因太子朱标三月前赴陕西巡视民情,归途染疾,风寒侵体。
回宫后病势缠绵,太医们束手无策,皆叹太子命悬一线。
朱元璋闻讯,心急如焚,即刻摆驾春和宫。
龙撵甫至,内官高声唱喏:“皇上驾到!”
声震宫宇。
太医们闻皇上亲临,无不惶恐失色,面如土色。
太子朱标乃洪武皇帝与马皇后之嫡长子,宠爱有加,更乃大明江山未来之继承人。
若太子不测,他们岂能独善其身?
“臣等叩见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医们连忙跪拜行礼,声音颤抖。
“众卿平身!”
朱元璋见太医们如此惶恐,心中更添忧虑,但面上仍显威严,令太医们起身。
他缓步踏入太子寝宫,室内药香与龙涎香交织,却难掩一股沉疴之气。
朱元璋目光如炬,扫过榻上形容枯槁的太子,心中五味杂陈。
朱标强撑病体,欲起身行礼,却被朱元璋轻轻按下。
“皇儿勿动,养病要紧。”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温情,他轻抚着太子的手背,感受着那微弱却坚韧的脉搏。
太子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宽慰,却也难掩对未来的担忧。
“父皇,儿臣恐时日无多,望父皇保重龙体,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
朱标的话语虽轻,却字字千钧,透露出他对国家的深深挂念。
朱元璋闻言,眼眶微红,强忍悲痛道:“皇儿放心,朕自会处理好一切。
你且安心养病,或有转机亦未可知。”
然天不遂人愿,腊月二十三,寒风凛冽之夜,太子朱标终是未能挺过这一关,病逝于春和宫。
消息传出,举国哀悼,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悲痛欲绝。
朱元璋闻朱标之薨,疑云重重,心下笃定,此事与蓝玉脱不开干系。
怒火中烧,誓要严惩不贷。
遂下令,擒蓝玉入天牢,严加审讯。
铁证如山,蓝玉伏首认罪,其罪状罄竹难书,实乃天理难容。
朱元璋龙颜大怒,当即颁旨,将蓝玉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命人将其剥皮实草,制成稻草人,悬于城门之上,以示警戒。
百姓观之,无不骇然,皆言陛下圣明,严惩奸佞,以安民心。
自此,蓝玉一案,告一段落。
然朱元璋心中之痛,却难以平复。
每思及朱标,便肝肠寸断,痛彻心扉。
他深知,此等残忍手段,非他所愿,然为保大明江山稳固,不得不如此。
遂将更多心力,倾注于治国理政之上,以期告慰朱标在天之灵。
昔日,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其遗愿犹在耳畔,回荡于朝堂内外,深植于百官与宗室之心。
其言:“吾子允熥、允炆,皆乃国之栋梁,当择其贤者,承继大统。”
此言一出,朝野震动,议论纷纷。
允熥,性情刚毅,颇有乃父之风,于军事、政务皆能独当一面;而允炆,温文尔雅,仁心宅厚,深得士民爱戴。
二子各有所长,皆为社稷之福。
然,继承人之选,关乎国家未来,不可轻率从事。
于是,皇上遵太子遗愿,特设考核之制,以观二子之才德。
百官亦纷纷献计献策,或言当以政绩论英雄,或言应以民心所向为归。
一时间,朝堂之上,风起云涌,皆为选贤举能而忙碌。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之角逐,允炆以其卓越之才能与高尚之品德,赢得了众人之认可,被立为太子,以承继大明之基业。
而允熥,亦得皇上嘉许,封以重爵,镇守边疆,为朝廷之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