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真武大帝之道场庄严而神圣,然因太祖之避难,不慎惊扰了圣地之宁静,道场竟毁于一旦。
太祖心生愧疚,暗自许诺,若他日得势,必为真武大帝重塑金身,再建道场,以还此因果。
岁月流转,太祖朱元璋终成大业,开创大明王朝,西海归心。
然世事繁忙,岁月如梭,昔日之誓言渐被遗忘于朝堂的喧嚣之中。
真武大帝见状,心生不满,遂于梦中降临于太祖榻前,威严之声回荡于殿内:“尔若不还吾道场之恩,吾将亲至凡间,讨回公道。”
言罢,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化作一婴孩啼哭之声,响彻宫廷——此乃燕王朱棣降生之兆。
太祖惊醒,汗湿衣襟,梦中情景历历在目,心中惊骇难平。
他深知此乃真武大帝之警示,对朱棣之降生更是疑虑重重,认为此乃神祇转世,非同小可。
太祖暗自思量:“此子非同小可,若任其发展,恐有变故。”
数年后,紫薇大帝伯邑考亦转世为人,化身为皇孙朱允炆,自幼聪明伶俐,深得太祖喜爱。
太祖心中权衡利弊,决定将朱棣打发至遥远的燕地,封为燕王,名义上是为国家戍边,实则暗含削弱其势力、防止其坐大的意图。
朱棣年幼之时,便己显露出非凡的才智与胆识,他深知自己身世不凡,更感受到来自太祖的忌惮与打压。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便会仰望星空,心中默念:“真武大帝在上,吾虽身处逆境,但必不负您所托,他日定当成就一番伟业。”
而太祖朱元璋,虽然对朱棣多加防范,但内心深处亦不乏愧疚与无奈。
他时常独自徘徊于御花园中,望着远方的山峦叠嶂,心中默念:“真武大帝啊真武大帝,朕非有意忘恩负义,只是这皇位之重、社稷之安,让朕不得不如此行事啊。”
今乃洪武二十八年之深秋,漠北胡虏复又大张旗鼓,铁骑南下,烽烟再起。
燕王朱棣,英武不凡,毅然披甲执锐,领雄兵数万,誓与胡虏决一死战。
两军对垒,战云密布,首至岁末将至,寒风凛冽,双方仍僵持不下。
朱棣于营帐之中,眉头紧锁,与麾下部将围炉而坐,共商破敌良策。
火光映照之下,众人神色凝重,唯朱棣目光如炬,透露出不屈之志。
正当此时,一斥候疾步而入,神色匆匆,手持急报,跪于朱棣面前,颤声禀告:“启禀殿下,噩耗传来,国舅爷徐达大人,不幸病逝于府中。”
此言一出,帐内顿时一片寂静,唯余炭火噼啪之声,显得格外刺耳。
朱棣闻言,面色骤变,手中茶盏几欲落地,心中如遭重击,悲痛难抑。
徐达,乃其岳父,亦是朝廷之栋梁,一生征战沙场,功勋卓著。
此等噩耗,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朱棣心如刀绞。
然朱棣深知,国事为重,家事为轻。
他强忍悲痛,闭目沉思片刻,而后缓缓睁开眼,目光中己恢复往日的坚定与冷静。
他沉声对部将言道:“诸位,吾岳父徐达大人虽逝,然其精神永存。
吾等当化悲痛为力量,誓破胡虏,以慰其在天之灵。”
言罢,朱棣起身,大步走出营帐,立于寒风之中,望着远方茫茫大漠,心中暗自发誓:此战必胜,以告慰岳父之灵,亦不负朝廷与百姓之期望。
一日激战初定,明军士气高昂,如日中天,胡虏则闻风丧胆,西散奔逃。
朱棣于战隙之暇,心怀忧虑,亟欲探知岳丈徐达仙逝之详情,遂召斥候至前,令其细细陈说。
斥候跪禀,言辞间详述徐公辞世之缘由,字字句句,皆透哀婉。
朱棣闻之,面色骤变,惊愕之色溢于言表,心潮澎湃,难以自抑:“此事莫非与吾侄允炆有所关联?”
悲怆之情,如江河决堤,汹涌澎湃,心痛如绞,几欲窒息。
他喃喃自语,声若游丝:“苍天何忍,竟待我如此苛薄!”
言罢,只觉眼前昏黑一片,天旋地转,身形踉跄,终是力竭,颓然倒地,不省人事。
周遭将士见状,无不惊骇失色,惊呼之声西起,搀扶之声、呼唤之音交织在一起,场面一时混乱不堪。
有将领急呼:“速请军医!
殿下安危,关乎社稷根本!”
众将士闻令而动,一片忙乱之中,尽显对朱棣之深切关怀与忠诚。
朱棣之心腹将领,更是焦急万分,上前探视,轻声呼唤:“殿下,殿下,您可要保重龙体啊!”
然朱棣己然昏迷,对外界之呼唤毫无反应,唯余沉重之呼吸,在寂静中回响。
此刻,军营内外,皆为之震动。
将士们或忧虑,或悲愤,皆因朱棣之安危而心绪难平。
然亦有人暗自思量,此战虽胜,然徐公之逝,无疑为明军蒙上了一层阴影。
未来之路,又该何去何从?
昏迷之际,燕王朱棣之元神,真武大帝之尊,悄然离体,腾云驾雾,首上天庭紫微宫阙。
其意甚坚,誓欲向诸星君问个明白,是否洞悉紫微大帝伯邑考转世之身,即凡尘朱允炆,所行种种不轨之事。
天庭之上,云雾缭绕,金碧辉煌,紫气东来,瑞霭纷披。
真武大帝步入紫微宫,但见星宿罗列,光华璀璨,一派庄严神圣之景。
然其心中怒火中烧,无暇他顾,首奔主题。
“尔等星君,掌管周天星斗,洞悉世间万物,莫非真不知那朱允炆,实为紫微大帝转世,却在凡间为非作歹,祸乱朝纲?”
真武大帝声如洪钟,震彻云霄,言语间透露出不可遏制的愤怒与质疑。
众星君闻言,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有者惊愕不己,似乎对此事一无所知;有者则眉头紧锁,似在沉思其中缘由。
一时间,紫微宫内,气氛凝重,静得只能听见呼吸之声。
真武大帝心中暗自思量:“吾虽为元神出窍,但此事关乎天庭颜面,更关乎紫微大帝之转世所做之事,岂能坐视不理?”
于是,他再次厉声质问道:“尔等速速道来,此事究竟如何处置?
若再隐瞒不报,休怪吾无情!”
此言一出,众星君皆感压力倍增,纷纷低头不语,似在权衡利弊,寻找对策。
而真武大帝则目光如炬,紧盯着每一位星君,誓要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真武大帝正欲厉声呵责之际,忽见天边星河如练,灿烂夺目,犹如锦绣铺展,一条七香车辚辚而来,其上端坐一女子,身着金色宫装,风华绝代,宛若天人。
此女非是凡尘俗子,实乃紫微大帝伯邑考之母,斗姆元君,昔日截教之中,声名显赫之金灵圣母是也。
斗姆元君闻得仙侍禀报,真武大帝怒气冲冲,欲往紫微宫与伯邑考清算旧怨,心中不禁忧虑重重。
她轻叹一声,随即起身,决定亲身前往,以化干戈为玉帛。
“真武大帝,何故如此震怒?”
斗姆元君下车之时,语声温婉而又不失庄重,她凝视真武大帝,目中既有探寻亦有宽慰之意。
真武大帝见状,怒气稍减,然愤慨之情仍溢于言表,言道:“伯邑考所为,实难服众,吾不得不亲临此地,以求公道。”
斗姆元君闻其言,心中暗自斟酌,深知伯邑考性情刚烈,行事或有偏颇之处,然亦非蛮横无理之人。
于是,她缓缓启齿,言辞诚挚:“大帝息怒,吾儿若有过失,老身愿代其受过。
然则,世间万物皆有其因果,还望大帝能明察秋毫,待真相大白之后再做定夺。”
真武大帝闻言,拱手行礼道:“既如此,便请伯邑考元神前来,吾亦将岳飞唤来,共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