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金属质感的闹钟“滴滴滴”响个不停,像是在催促她面对早己不想面对的一天。
她伸手关掉闹钟,睁眼看了看身边,空荡荡的,床的另一边早己冰凉。
丈夫程建早就出门了,没有留下字条,也没有发一条微信。
她甚至不知道他是几点离开的。
也许是五点,也许是更早。
他们己经很久没有像夫妻一样生活了。
她叹了口气,走进厨房。
锅碗瓢盆摆得整整齐齐,却透露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静谧。
她下意识打开冰箱,里面只剩一瓶牛奶和几枚鸡蛋。
是她忘了买菜,还是他根本不在意?
她没去细想。
此刻的她,只想把日子维持下去——哪怕只是表面的完整。
七点半,阳光透过白色纱帘洒进餐厅,陈雨薇己经准备好早餐。
煎得恰到好处的蛋、温热的牛奶、一碟水果,摆在圆形的木质餐桌上,然而桌子的另一端,却没有人坐下。
她的儿子,程一诺,还在睡觉。
今天周六,不用上幼儿园。
小家伙昨晚咳嗽了一夜,挂着一点低烧。
她心里不放心,但又不能耽误整天的安排。
她还有一场采访要做,还是为那个时尚公众号——她唯一保留下来的工作。
她曾经是知名杂志社的高级编辑,负责封面人物、头条策划,穿梭于时尚圈和文化界,是许多新人敬仰的“前辈”。
可婚后,为了陪伴丈夫外派调动,又因为孩子的出生,她选择辞职,全职在家。
刚开始,她以为这是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家庭、孩子、丈夫,都是她愿意用青春换来的未来。
可几年过去,她却逐渐被现实抹去棱角。
丈夫程建的事业越来越顺利,但回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他不再询问她的想法,也不再注意她换了发型、穿了新衣;家里的对话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例行公事式的寒暄,甚至连“晚安”都逐渐被“明天早上开会”取代。
她试着沟通,却换来一句:“你能不能别那么敏感?
我很累。”
从那天开始,她学会了沉默。
不是认输,而是绝望。
八点整,她换上那套灰白色的风衣,把头发扎成利落的低马尾,对着镜子仔细看了一眼。
镜子里的人眼角微微下垂,肤色苍白,有些倦意,但五官依旧端庄——只是少了当初的光彩。
她收拾完毕,轻手轻脚地抱起熟睡的儿子,把他送进母亲家。
母亲住在同小区,平日里帮她照看孩子,是她为数不多的依靠。
“你自己也要吃饭,别老省。”
母亲叮嘱她。
她点头,笑笑:“知道了。”
随后转身下楼,走进街角的咖啡馆。
采访对象约在这里,是个三十出头的插画师,叫许槿,作品常被各大平台转载。
这是她争取了很久的采访机会。
然而,采访还没开始,对方就临时改时间,说晚上才方便。
她一个人坐在咖啡馆靠窗的位置,盯着杯中泛着奶泡的拿铁,忽然不知道该去哪里。
她打开手机,点开朋友圈,看着别人的生活,热闹、五彩缤纷——晒旅游的、晒婚纱的、晒娃的,唯独她,不知道能晒点什么。
她忽然记起,自己己经一个月没发过朋友圈了。
“你以前不是最爱拍照分享的吗?”
好友问她。
“后来觉得没什么好拍的。”
她笑着回答,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窗外的风吹动树枝,一片树叶悠悠落下,像一只在空中游移的蝴蝶,找不到方向。
她望着那片叶子,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她不怕忙,也不怕累,甚至不怕孤单。
她怕的是,自己在别人眼中,己经彻底“消失”。
中午,她没回家,转而去了书店。
她翻起了久违的纸质书,封面上写着一句话:“人这一生,要找到能为你保留光芒的地方。”
她愣住,仿佛那句话正对着她说。
手机震动了两下,跳出一条提醒:“你有一个新的采访邀约——林晓彤,天衡集团新人,作品入选当月最佳创意榜。”
林晓彤?
她想了想,好像听说过这个名字。
她点开附件资料,照片中是一个年轻的女孩,眼神清澈,却带着倔强。
她心里一动,仿佛那种熟悉的挣扎感——竟在那女孩眼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
“也许,这一次的采访,会让我重新想起……曾经那个不认输的自己。”
她轻轻合上书本,拿起手机,预约了那次采访。
她不知道,她和那个年轻女孩的相遇,会像月光一样,在各自的生活中投下一道微光,照亮彼此久违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