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墨战科考场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张晓明站在考场的门口,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紧张的心情。

考场内,一排排的书桌整齐排列,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文房西宝——笔墨纸砚。

考生们或紧张或自信,都在等待着考试的开始。

随着一声锣响,考官宣布考试开始,考场内顿时鸦雀无声,只剩下笔尖在纸上划动的沙沙声。

张晓明定了定神,开始审题。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帖经、诗赋和策问。

帖经,即默写经典,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熟悉程度。

张晓明虽然对古代经典有所涉猎,但要完全默写却有些困难。

他只能凭借记忆中的片段,尽力而为。

诗赋,要求考生现场创作诗歌或赋文,考察其文学才华和创造力。

张晓明在这方面倒是有些自信,他大学时曾参加过诗歌社团,对现代诗歌有所研究。

他决定以现代人的视角,结合古代的诗歌形式,创作一首既符合时代背景又能展现个人特色的诗赋。

策问,即对时政或治国理政提出见解和对策,考察考生的治国理念和实际能力。

这是张晓明最为头疼的部分,他虽然对历史有所了解,但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治国策略,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张晓明首先选择了诗赋部分。

他沉思片刻,决定以“春日京城”为题,创作一首七言律诗。

他回忆起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将现代的情感融入古代的景致中,写下了:春日京城景色新,柳绿花红映朝霞。

书生执笔抒胸臆,墨香随风入云门。

古今多少英雄事,尽付笑谈中。

愿借东风展宏图,不负韶华不负君。

写完后,张晓明对自己的作品还算满意,虽然不敢说能夺魁,但至少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

接下来是帖经部分,张晓明只能凭借自己的记忆和对古文的模糊理解,尽力默写。

他知道这部分自己的表现不会太好,但也只能尽力而为。

最后是策问部分,张晓明选择了一道关于治水的题目。

他回忆起现代的水利知识,结合古代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治水的策略。

虽然他知道自己的方案可能并不完美,但至少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思考和见识。

考试结束后,张晓明走出考场,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

他不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通过考试,但他尽力了。

几天后,考试成绩公布,张晓明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通过了考试,进入了下一轮。

他的名字被贴在了榜单上,引来了不少考生的侧目。

张晓明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知道自己己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接下来的路将更加艰难。

与此同时,那个神秘的黑衣人再次出现,他对张晓明的表现表示满意,并告诉他,接下来的考试将更加关键,他必须全力以赴。

张晓明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个未知的秘密。

随着下一轮考试的临近,张晓明开始更加刻苦地准备。

他知道,这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他必须全力以赴,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