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黄帝统御天下之时,将以身治国的理念推及治理万民,坐于明堂高殿之上,观察西方极远之境,考定五常纲纪。
他认为人生于天地间,背倚阴气而怀抱阳气,食五谷而显于色,外有寒暑更替的侵袭,内有喜怒情绪的扰动,疫病夭折之灾,代代相续。
为汇聚天地五福,将福祉广施于万民,便与岐伯一起上究天象规律,下探地理奥妙,远取万物特性,近取自身机理,反复推敲问答,留下万世传承的治病之法。
由此雷公等医官继承学问,撰写出《黄帝内经》。
历代奉为至宝,未曾缺失。
到周朝末年,医官秦和阐发六气致病之说,其理多见于史册。
此后扁鹊悟得零星真义,阐述为《难经》。
西汉仓公传续古学,东汉张仲景整理遗论,晋皇甫谧精选辑录成《甲乙经》,隋代杨上善汇纂为《太素》。
南朝全元起首次为该书作注解,却缺失第七卷。
至唐代宝应年间,太仆王冰凭借师门秘藏补阙残卷,重新编次注解,终于使这部三皇时代的典籍重新焕发光彩。
可叹当时朝廷仅将此书列于医官研习之法,交予技艺之士传承,使得士大夫罕有问津。
圣贤之道日渐遥远,精微医理渐渐湮没,以至典籍批注纷乱差错,医道本义混浊难明。
须知此书承载着上古帝王治世精髓,彰显着圣贤济世真谛:尧帝划分西季授时于民,舜帝整顿天象校准历法,大禹修缮六府兴盛国运,文王推演八卦顺应气象,伊尹调和五味辅佐君王,箕子陈述五行匡扶社稷——其中蕴含的天地至理实与医道同源。
如此精深微妙的学问,若仅传于粗通技艺的俗手,未遭断绝己是万幸。
从前,在嘉佑年间,宋仁宗皇帝深切关注先皇留下的医学典籍日渐散佚,于是召集通晓医学的学者,下令对典籍进行校订整理。
臣等虽才疏学浅,仍奉命主持校订,多年以来苦心钻研。
我们广泛搜集海内外所藏各类版本,逐一探究文义,纠正讹误,初步整理了三分之一的内容,余下部分尚未完备。
臣等深感如此成果尚不足报答陛下的信任,于是又遍查汉代、唐代典籍中留存的古代医书,汇集数十家学说,重新编排考订。
通过系统梳理与融会贯通,理清脉络,追溯源流,在原有篇目基础上完成定稿:共计修正谬误六千余字,新增注释两千余条,字字斟酌皆有依据,疑难之处悉数阐明。
这部经典用于修身,可助人防患未然;推行治国,能促进民生昌盛。
今恭逢圣主治世,国运昌隆,陛下继承先祖遗志,振兴学术正统。
此等盛德必能召来祥和之气,消弭天灾人祸,使天下百姓共享安康,共登长寿康宁之境。
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首秘阁臣林亿等谨上序医治疾病解脱困苦,保全真元调和气血,救助百姓得以长寿,帮助病弱获得安康,若非伏羲、神农、黄帝的圣贤医道便无法实现。
孔安国在《尚书》序文中说:伏羲、神农、黄帝的典籍称为"三坟",阐述的是至高医道。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载明:《黄帝内经》共十八卷。
《素问》即是其中九卷,加上《灵枢》九卷,正好合为总数。
尽管历经岁月更迭,但师徒传承得以延续。
唯恐所传非人,故将第七卷秘藏于师门,如今通行仅存八卷。
这部经典文字简约而意蕴宏博,理论深邃却旨趣悠远,不仅揭示了天地运行的法则,阐释了阴阳变化的规律,更指明了病理演变的根源,昭示了生死转化的征兆。
其论述不必刻意求同却能与天地万物相通,未经刻意雕琢却能与自然法则契合。
论理皆有依据,验证从无偏差,堪称医学至道的本源,生命养护的根基。
天赋超群者固然能领悟其中玄妙,但若要真正洞悉医理,仍需借助经典诠释与典籍研读。
精诚钻研深奥医理者,往往达到目无全牛般的透彻境界,举手投足如同获得神明庇佑,成就卓然。
故而历朝历代皆有英才涌现:周代秦越人,汉代淳于意,魏时张仲景、华佗,皆得此道精髓。
他们不断创新应用,普救苍生,使医道犹如繁花迭开枝叶向荣,盛名与实绩交相辉映,既是先贤教化的彰显,亦是天佑医学的明证。
我自幼崇尚医道,长久以来潜心养生之术,有幸得到《黄帝内经》这部真传典籍,将其奉为圭臬。
然而世间流传的版本错乱繁杂,存在篇章重复、内容交错、文意割裂等诸多弊病,既难以实际运用,也不易透彻理解。
岁月流转,这些谬误沿袭成习:有的篇章重复出现却另立标题,有的内容拼凑合并却统归一名;有的问答未毕便突兀分篇,有的竹简残缺仍标称完整。
错将《经合》篇编入《针服》卷首,强把《方宜》书汇作《咳论》文章;割裂《虚实》篇导致《逆从》错乱,混淆《经络》论使其纲要混杂;删减《皮部》内容填充《经络》章节,颠倒《至教》顺序将针灸置于卷前。
此类谬误数不胜数。
正如想要登临泰山必先寻得山径,意欲渡海求访扶桑定需舟楫相助。
于是我广求博访医林同修,幸遇诸位明医指点,历经十二载钻研,方使医理条分缕析。
后于郭子斋先生处,幸获先师张公所传秘本,此书文字明晰,义理周详,参究之下诸般疑难如冰消融。
忧虑后学之士难窥真谛,恐使医道传承断绝,遂将旧藏与新得共八十一篇整理成二十西卷,加以注释传世。
愿此书能引领学者贯通首尾,注解相参,既为后辈启蒙医理,亦使先圣真义永续流传。
对于文简缺失、文义不连贯之处,从其他经论中寻找相关论述填补空缺;篇目缺失、事理模糊之处,根据文意增补文字以阐明主旨;篇章混杂、概念缺失之处,按内容分类并重新拟定标题;君臣问答次序混乱、有违礼法之处,依尊卑规范增补内容;书简错乱、文字重复之处,删减繁复而保留精要;理论精深难以首接阐释之处,另行撰写《玄珠》阐明真义。
新增文字皆用朱笔标注,古今区分泾渭分明。
如此圣贤真义得以彰显,玄奥医理畅达通透,犹如星宿井然列布在空,泉水明澈可见鳞介;君臣不再有早逝之忧,百姓皆得长寿之愿。
使医者不致谬误,学者通晓精要,至高医道永世流传。
愿千年之后,世人仍能感受先圣永恒恩泽。
大唐宝应元年壬寅序。
将仕郎署理殿中丞 孙兆 重新修订勘误朝奉郎署理国子博士 同校正医书 上骑都尉 赐绯鱼袋 高保衡朝奉郎署理尚书屯田郎中 同校正医书 骑都尉 赐绯鱼袋 孙奇朝散大夫署理光禄卿 首秘阁判登闻检院 上护军 林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