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夫,你要去哪

屈原有点忙 曾谷子 2025-05-09 10:58:40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自公元前278年的春天以来,屈原在南阳里就不断接到有秦兵入侵、楚兵连吃败仗的消息。

屈原听了非常愤慨,也非常担心楚国的危亡,他每天都拄着灵均剑站在玉笥山下的渡口船亭里,向北来的商贾打听郢都一些确凿的消息。

在一个风雨连绵的日子里,屈原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渡口的江边,微风轻拂着他的面庞,江水在他脚下缓缓流淌。

就在这时,他远远地看到几个骑着马的人正朝着渡口走来。

大夫定睛一看,发现这些人好像是都是从北方过来的客商,于是他站起身来,快步迎了上去。

待这些人走近后,他礼貌地开口询问:“诸位客官,请问你们是从何处而来啊?”

其中一位黄脸客商见屈原相貌堂堂,长须飘飘,腰间悬一把长剑,知道这一定是一位超凡脱俗的贵人。

便连忙向大夫鞠躬回答道:“先生,您好,我们是从郢都过来的。”

听到“郢都”二字,屈原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波澜。

郢都是他的国都,也是他曾经为之奋斗过而又伤心过,现在他心中一首魂牵梦萦的地方。

然而,如今的他却只能在此地遥望,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惆怅。

商贾们见这位老先生的表情严重,问道:你是?”

“本人姓屈,名原,字灵均是也。”

那黄脸汉子一听连忙下马,跪倒在地,抱拳行礼道:“原来是三闾大夫,恕在下有眼无珠。

您怎么来这里了?”

其他几位商人也都纷纷跳下马来,快步上前行礼。

屈原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眼中流露出见到故乡人的喜悦神色。

其中一个年纪稍长的商贾,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哽咽着说道:“三闾大夫,我们听说您被流放,一边经商,西处打听您的下落,今天苍天有眼,总算是见到您了。”

屈原看着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谢谢大家还记得我屈原”。

他知道,这些商贾们一定是在郢都听闻了他的遭遇,所以才会如此激动。

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安慰道:“诸位不必如此,我虽遭流放,但心中的信念从未改变。”

说罢,他与商贾们一同坐在江边,倾听着他们讲述郢都的近况。

商贾们告诉他,郢都如今己经变得面目全非,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己不复存在。

听到这些,屈原的心如刀绞一般,他不禁为故乡的命运而哀叹。

屈原知道,定然发生了什么不幸。

他猜想着,或是楚国又打了败仗,或者是秦国又侵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

他着急地打听着,不少人也都跑了过来听消息。

去郢都的人抬起头来看看大家,狠狠地一跺脚说:“秦将白起率兵向郢都进犯,沿途百姓多遭杀戮,有的村庄尽屠,血流成河……”屈原闻听须发如戟,根根暴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扯住报告消息者的衣袖大声问道:“尔言何来?

……”那个人被屈原颤抖的胡须、激怒的眼神吓坏了,他嗫嚅着说:“秦军马上就要进攻郢都了……”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得屈原怒发冲冠,用力紧紧握住宝剑剑柄,手指叭叭作响。

他想:郢都如果被秦军攻陷,我屈平就国破家亡了,到时我还有何脸面活在这世上?

几天来,郢都的难民陆续逃到了这个地方来,屈原逢人便打听。

难民们告诉屈原,秦兵正在攻打郢都,到处杀人放火,抢劫财物,鲜血把护城河里的水都染红了……屈原回到南阳想起慈云道长的话,心中牵挂着郢都的危亡,闷闷不乐,便独自提一盏马灯,漫步于清凉山,想借山风草露让自己头脑清醒一下。

屈原踏露而行,来到饮马塘。

这饮马塘位于清凉山西头与玉笥山接壤的夹谷中,烟雾缭绕,虫鸟和鸣,池塘西周古树参天,芳草蓊郁,荷花绽开。

塘岸奇石堆砌,锁住一汪清流,小桥流水,瀑布叠浪,环境十分幽雅,有《饮马塘赋》赞之:楚天湘月,幽谷溪漳;兰香小墅,绿拥庐墙。

白马饮秋风,林猿啼梦;紫烟环山水,麋鹿衔香。

碑林东侧,香草湖畔,有饮马塘。

一泻五池,水秀泉汪;行吟息马,共饮其汤。

绿柳隐马蹄,花含故事;香风亲丽水,鸟啄霓裳。

小桥流水,石径通幽,浪洄鳞跃,石浴琼浆。

好个云梦养生处,可怜幽谷饮马坑。

相传有白马与屈原终身相伴,大夫心爱有加,常饮马于此,沐马池其潢。

白马无暇,喻屈之高洁也。

饮马塘西侧有草庐数间,乃屈原与女媭住房。

女媭至孝,伴屈子一生,终身未嫁,其孝永扬。

望爷墩,盈一帘秋水;剪刀池,栽九度春光。

绣花墩缝父亲寒暑;女娲庙供孝义慈祥。

传奇化俗,遗迹沧桑。

屈原怀沙后,其女打金头葬父,以手掘泥,筑凝冢九座。

浩浩孝心,仰者纷纷赞叹;拳拳故事,游人暗暗神伤。

屈大夫常在此饮马、濯足、洗缨。

屈原幽幽地从马棚里牵出心爱的白马,拿了一个陶罐,来到池塘边。

他将马灯挂在一棵柳树上,把马缰系在一根木桩子上,提起黑色长袍一角,按在腰带里,借马灯发出的微弱亮光,弯下腰,将陶罐按入水中,陶罐口小,水“咕噜噜”吸入罐中,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向西周散开。

屈子提起吸满水的罐子,走到马儿身边,一边将清水从马背上淋下,一边手为之沐浴。

掏水洗马,来回十余趟,他见马儿浑身上下,干干净净,洁白如玉,抚摸着马鬃,谆谆嘱咐:“马儿,你一路随我跋山涉水,可惜,无法驮着我驰骋疆场,捍卫楚国,保护万民。

如若郢都失陷,国破家亡,吾将逆流而上,继续上下而求索,到时你在河伯潭等吾,咱俩奔赴郢都,挥剑于万马丛中,精忠报国,也不枉主仆一场。”

那白马似乎听懂了主人的意思,仰头长啸,这一声长啸,在楚天回荡,震得大地发抖,草木皆惊,江浪排空,好不壮观。

屈大夫将马牵回马棚。

己近五更,他又沿小径攀登上玉笥山,来到山顶,临江而立。

汨罗江横断天涯,浪追日月,涛声滚滚而来。

对岸罗子国城的城堡上悬着几盏昏暗的灯,卷着几幡招魂似的三角旗。

楚地南蛮的夜,静得看不到半点生气。

林中有一石亭,是屈子常来这里观景、休息、写作《离骚》的老地方。

五月的清晨江风吹来,大夫打了个寒颤,忙走进石亭,坐在石墩上,遥望故乡姊归和楚都郢城。

突然弟子宋玉泪流满面地攀上山岗,见到大夫后跪倒在地:“老师,郢都被秦军攻陷了,大楚亡国了。”

宋玉告诉老师:楚之宫殿与太庙笼罩在一片火海里,楚之祖坟陵墓被挖掘,长眠于地下的楚之先人被翻尸倒骨,弄得狼藉不堪。

楚师无力抵抗,溃不成军,顷襄王和一伙奸佞仓皇逃至陈城,生死不明。

屈原的强楚梦破灭了,他的心碎了。

他万没料到,这魂牵梦萦的郢都,这可爱的家乡,竟落到了暴秦的手里,自己念念不忘返回郢都的愿望彻底毁灭了。

他的心在抽搐,在淌血,他没听到宋玉还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茫茫然不知所措。

屈子呆若木鸡,良久才回过神了,自语又象是对宋玉说:“郢都没了?

楚国亡了?

我是谁?

留我何为?”

他双脚一软跪在地上,无泪无言,向北拜了三拜。

屈子颤巍巍地爬起来,抚长须,抽出灵均宝剑横在石桌上,撩开长袍,从里衣上撕下半襟白布,令宋玉磨墨,挥笔疾书《哀郢》,一口气呵成这遗世之篇。

屈原的浮想联翩:曾几何时,富饶美丽,丰衣足食,国富民强,文化灿烂的大楚国,几年时间就被昏君和那群小人搞得国弱民穷,满目疮痍,国破民逃,血溅山河。

然而自己空有满腔热血,太乙剑在手,却无计可施,上不能护国,下不能安民。

何谓平哉?

这对于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并决心终生为之献身的屈原来说,没有比之更令其绝望的了。

在绝望之时,追怀郢之往昔,推见今之惨状,从小人迫害到今日郢都血溅城墙,大夫再次联想到自己遭放逐的悲惨情景。

既伤怀哀怜郢都的沦陷,又叙写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无比热爱,谴责昏君佞臣祸国殃民的罪行,回忆自身遭谗被逐,离开郢都时的悲苦状况。

这样,诗人把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屈原将这无限悲愤泄于笔端,融于诗赋,写下了一生最后一遗世之诗篇《哀郢》。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写罢,大夫把书稿交给宋玉,手提灵均剑,迈着稳健而从容的步伐,向江边走去。

宋玉他不知大夫要去哪里,又不敢问,只好远远地跟在后面。

屈原来到濯缨桥头,俯下身子,把长袍前摆铺在沙滩上,将沙石一捧一捧地放在衣襟上。

然后将衣襟搂起,揣在怀中,用腰带紧紧扎住。

他跳跃几次,见怀中沙石非常牢固,含笑站在江水边,向河流三鞠躬,缓缓向江心走去。

此刻宋玉才猛醒过来,大声疾呼:“大夫不可以的,快回来。”

他正要下水去救老师,只见一个巨浪涌来,把屈原推向江心,淹没在茫茫沧浪之中。

宋玉站在江边痛哭流涕,大声哭喊,快来人啊,屈大夫怀沙沉江了——”这哭喊声在汨罗江两岸响彻云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梳洗更衣,划着渔舟从西面八方赶过来,十条、一百条、一千条、上万条,汨罗江全是桨橹、帆影。

人们一边喊着大夫的名字,一边寻找屈原的尸首。

粽嫂、包哥,从家里把热气腾腾的包子、粽子搂在怀中,在江边一边一边抛入河水中。

那位粽子大嫂跪在江边,一边痛哭,一边祈祷鱼虾们:“鱼儿、虾米啊,你们发发慈悲吧——饿了就吃包子、粽子吧。

千万不要伤了我们的屈大夫的身子。

行行好吧!

……”她己泣不成声,流水流进汨罗江,江流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