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突围献策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濠州城的麻雀都快被吃光了。

徐天鸣蹲在帅帐外啃草根时,听见里面传来摔酒碗的声响,接着是孙德崖的大嗓门:"郭帅,再这么困下去,弟兄们连拉弓的力气都没了!

" 他抹了把嘴角的泥,低头看了眼腰间的 "左军督护" 木牌 —— 自从三天前被朱元璋调入帐下,他就再没睡过囫囵觉,此刻眼窝发青,活像被元军揍了十拳。

帐内突然传来朱元璋的声音:"末将倒是有个计策,不过需得一人相辅。

" 徐天鸣心里一紧,昨天夜里朱元璋跟他咬耳朵,说要带他面见郭子兴,此刻手心全是汗,指甲在木牌上抠出几道印子。

帐帘掀开时,他看见朱元璋冲自己使眼色,嘴角还沾着半片草根 —— 这未来的皇帝陛下,刚才怕是跟他蹲一块儿啃过墙根。

帅帐里挤满了红巾军将领,烟味、汗臭和马粪味熏得人头晕。

郭子兴坐在虎皮椅上,胡子上挂着饭粒,正拿弯刀敲着面前的木几:"朱老西,你带的什么人?

怎么穿得跟叫花子似的?

" 徐天鸣这才想起自己还穿着带补丁的铠甲,袖口还沾着前天杀元军时溅的血渍,慌忙抱拳,却把腰间佩刀甩到了地上。

"回郭帅,这是末将帐下什长徐小顺,虽出身微末,却颇懂兵法。

" 朱元璋弯腰帮他捡起刀,顺手在他***上踢了一脚,疼得他差点叫出声,"昨夜末将与他商议突围之策,此人竟能说出元军布防的漏洞。

""哦?

" 郭子兴来了兴致,往前探了探身子,胸前的金链子硌得虎皮椅吱嘎响,"小娃子,你说元军哪儿有空子?

" 徐天鸣抬头,看见左侧坐着的孙德崖正用鼻孔瞪他,右边的赵均用更过分,一边抠牙一边往地上吐瓜子壳 —— 这俩货在史书中都是郭子兴的老班底,出了名的草包,此刻正用看傻子的眼神盯着他。

深吸一口气,徐天鸣想起昨夜在城墙上观察到的元军营地:"回郭帅,元军虽围了西门,但东北面护城河结了薄冰,且布防的是降军杂牌,旗号杂乱,士气低落。

" 他掏出用炭笔在破布上画的布防图,往木几上一摊,却被赵均用的瓜子壳砸中了 "元军大营" 的标记,"若派一队人马虚攻南门,吸引元军主力,再从东北面冰面突袭,必能撕开缺口。

"帐内突然安静得能听见老鼠啃木头。

孙德崖突然爆发出一阵狂笑,震得酒碗里的剩酒首晃:"好个乳臭未干的小子!

冰面能过千军万马?

你当是踩高跷过河呢?

" 赵均用跟着起哄,把瓜子壳弹到徐天鸣甲胄上:"老子在濠州城喝西北风时,你小子还在穿开裆裤吧?

"徐天鸣脸涨得通红,突然想起朱元璋昨夜教他的话:"甭管他们怎么骂,拣关键的说。

" 他指着布防图上的红点:"诸位将军请看,元军投石机都集中在西南面,东北面只有弓箭哨,且每隔两刻钟换岗一次。

" 他故意提高嗓门,"末将愿带三百弟兄作前锋,只要在冰面铺木板,战马便能通行!

""铺木板?

" 郭子兴摸着胡子皱眉,"哪儿来的木板?

" 徐天鸣心里暗喜,这正是他从现代基建知识里扒出来的点子:"拆民居的门板、校场的演武台,再砍些树干扎成木筏,足够铺路!

" 他忽然瞥见朱元璋冲他眨眼,想起昨夜朱元璋说郭子兴最心疼百姓,忙补了句,"末将愿立军令状,战后赔百姓十倍门板!

"孙德崖拍着桌子站起来,腰间的玉佩晃得人眼晕:"郭帅,这分明是书生胡诌!

咱们红巾军向来硬打硬冲,何时学过***玩虚的?

" 他忽然打了个响亮的饱嗝,酒气熏得徐天鸣往后退半步,"依我看,不如明日开城门死战,赢了吃香喝辣,输了二十年后又是条好汉!

"帐内响起稀稀拉拉的附和声,多是些跟着孙德崖混的旧将。

徐天鸣急得首搓手,突然看见朱元璋冲他使了个眼色,故意大声道:"郭帅,末将曾在元军俘虏口中得知,东北面守将是个贪财的色鬼,每晚都要在帐篷里搂着歌姬喝酒。

" 他压低声音,"若咱们声东击西,派敢死队摸掉岗哨,必能事半功倍。

"郭子兴的眼睛亮了:"哦?

此话当真?

" 徐天鸣心里一虚,这其实是他瞎掰的,但赌郭子兴宁可信其有:"千真万确!

那守将脖子上挂着拇指粗的金链子,腰间还别着波斯弯刀 ——" 他突然瞥见赵均用的腰带正是波斯风格,赶紧改口,"比咱们赵将军的佩饰差远了。

"赵均用果然受用,哼了一声收起瓜子壳:"算你小子会说话。

" 郭子兴趁机敲了敲木几:"既然朱老西力保,那就试试这声东击西之计。

" 他瞪了孙德崖一眼,"你带五千人攻南门,做足声势;朱老西带三千人走东北面,这小子"—— 他指了指徐天鸣 ——"做前锋。

"孙德崖脸色铁青,却不敢违抗军令,只能重重哼了一声。

徐天鸣刚要松口气,郭子兴又补了句:"若突围失败,你们仨提着脑袋来见我。

" 帐内的将领们哄笑起来,赵均用冲他挤眉弄眼:"小崽子,若让老子在南门当炮灰,回来定要你好看。

"散帐后,朱元璋拍着徐天鸣的肩膀往营房走,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刚才够机灵,知道哄赵胖子。

" 他忽然笑出声,"不过你说元军守将戴金链子 ——" 他指了指自己脖子,"比孙德崖那串铜链子强多了吧?

"徐天鸣苦笑着摇头,想起刚才在帐内看见孙德崖的链子确实是铜制,还生了绿锈:"大人,末将其实是瞎编的。

" 朱元璋却毫不在意:"兵不厌诈,当年韩信还背水一战呢,咱这叫虚虚实实。

" 他忽然压低声音,"不过你说的铺木板过冰面,当真可行?

""自然可行。

" 徐天鸣想起现代北方冬季运输的方法,"只要木板够厚,间距得当,战马踩上去不会破冰。

"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半块硬饼,正是早上朱元璋分给他的,"不过得劳烦大人派人去搜集门板,还有 ——" 他凑近朱元璋耳边,"末将需要几个会水性的弟兄,万一冰面裂开,得有人救咱们。

"接下来的两天,濠州城陷入疯狂的准备中。

徐天鸣带着弟兄们挨家挨户借门板,说是 "借",其实是拿红巾军的令牌作抵押,承诺战后用粮食偿还。

百姓们虽舍不得,但见是朱千户的命令,也只能咬着牙搬出门板。

有个老汉甚至把婚床的木板都拆了,拍着徐天鸣的肩膀哭:"小子,若打不赢,老子跟你拼命!

"攻城南门的孙德崖则在搞 "战前动员",其实就是带着弟兄们喝酒赌钱,嚷嚷着 "十八年后又是条好汉",气得朱元璋首骂娘。

徐天鸣趁机训练前锋队,教他们如何快速铺木板、如何应对元军弓箭手,还把现代的 "梯队战术" 简化成 "三人为一组,交替掩护",弟兄们虽然听得云里雾里,却觉得新鲜。

决战前夜,朱元璋把徐天鸣叫到城头,指着东北面的元军大营:"看见那堆篝火了吗?

据斥候回报,那里确实是降军驻守。

" 他忽然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几个发霉的麦饼,"拿着,明日若是失散,靠这个撑着。

" 徐天鸣接过布包,触到里面硬硬的东西 —— 竟是块银锭,显然是朱元璋的私房钱。

"大人,这太贵重了。

" 徐天鸣想推辞,朱元璋却把银锭塞进他怀里:"留着保命,若我死了,你就带着弟兄们投奔别处。

" 月光下,他的眼神格外明亮,"但老子不会死,咱们还要去应天吃螃蟹呢。

"这话让徐天鸣想起史书中的 "应天府",也就是未来的南京,突然觉得鼻子发酸。

他握紧银锭,忽然想起什么:"大人,明日突袭时,末将想带十个人扮成元军,混进岗哨。

" 他指了指从元军尸体上扒下来的铠甲,"咱们口音不对,但可以装哑巴。

"朱元璋大笑,拍着他的后背差点让他摔下城墙:"好小子,跟老子想到一块儿去了!

" 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破铃铛,"这是从***官靴上掰下来的,明日你戴着,听见响声就冲锋。

"第二天寅时,濠州城南门突然响起震天的喊杀声,孙德崖的五千人举着火把冲了出去,活像一群醉鬼。

徐天鸣带着前锋队摸到东北面护城河边,冰面上结着薄霜,远处的元军岗哨正抱着火盆打盹。

他戴着从元军尸体上扒来的头盔,压低嗓音:"弟兄们,铺木板时轻点儿,别把冰面震裂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狼嚎 —— 这是朱元璋约定的信号。

徐天鸣掏出破铃铛晃了晃,清脆的响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岗哨的元军刚抬头,就被前锋队的弟兄一箭射死。

他们迅速铺上木板,战马踩着木板过河,竟真的没破冰。

元军大营很快反应过来,弓箭手开始放箭。

徐天鸣大喊:"盾牌手在前,弩手还击!

" 他带着十名扮成元军的弟兄冲进大营,见人就砍,嘴里还喊着半生不熟的蒙古话:"巴嘎!

巴嘎!

"(其实他想说 "投降",却记成了日语)混乱中,他看见朱元璋带着大队人马杀来,手中横刀上下翻飞,砍翻三个元军后,突然冲他喊:"小顺,你喊的什么鸟语?

" 徐天鸣这才意识到说错了,忙改喊蒙古语的 "冲啊",却因为紧张,喊成了 "冲马桶啊",惹得弟兄们边杀边笑。

东北面的降军果然不堪一击,防线很快崩溃。

孙德崖在南门也没闲着,虽然他的队伍死伤惨重,但成功吸引了元军主力。

当朱元璋的大旗插上元军大营时,濠州城的突围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战后清点,徐天鸣的前锋队仅伤亡三十人,而孙德崖的南门军却折了近千人。

庆功宴上,孙德崖黑着脸喝闷酒,赵均用却凑过来拍徐天鸣的肩膀:"小子,你那招 声东击西 挺厉害,跟谁学的?

"徐天鸣刚要开口,朱元璋突然插话:"跟他娘学的,他娘当年打麻将,假胡牌骗了全村人。

" 帐内哄笑起来,徐天鸣红着脸低头啃鸡腿,心里却想着:等老子有空,得把《三十六计》编成顺口溜,省得你们听不懂。

夜深人静时,朱元璋把徐天鸣叫到帅帐,递给他一块新刻的木牌,上面写着 "左军参谋":"别小看这破牌子,以后你就是老子的军师了。

" 他忽然压低声音,"不过别让孙德崖那老小子知道,他还以为你只会搬门板呢。

"徐天鸣摸着光滑的木牌,忽然想起在图书馆查资料时,看见朱元璋称帝后设立的 "军师祭酒" 一职。

此刻月光透过帐帘,照在朱元璋沾满血渍的铠甲上,他忽然觉得,这个曾经在史书中冰冷的名字,此刻正带着体温,带着烟火气,一步步走向属于他的时代。

而他,这个来自六百年后的穿越者,正握着手中的木牌,在这烽火连天的濠州城,写下属于自己的第一笔。

窗外,士兵们正在焚烧元军的粮草,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像极了他穿越那天图书馆里燃烧的银杏叶 —— 那不是结束,而是一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