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共和之策
这位秦王没有忘记救命恩人,特意在府中设宴款待木愚,并邀请了几位心腹大臣作陪。
秦王府的宴会厅虽不奢华,却处处彰显着主人的品味与气度。
木愚换上了房玄龄为他准备的唐装,虽然仍留着短发,但己不那么突兀了。
"木先生,请上座。
"李世民亲自引木愚入席,这殊荣令在场众人无不侧目。
酒过三巡,李世民切入正题:"先生日前言及海外诸国政治制度,世民甚感兴趣。
不知先生可否详述?
"木愚放下酒杯,环视一周。
除了李世民,席间还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历史上有名的谋臣,个个都是人精。
他必须谨慎措辞,既不能显得太过离经叛道,又要引起这些政治精英的兴趣。
"既蒙秦王垂询,在下斗胆首言。
"木愚整理了一下思路,"海外诸国政治,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如波斯,君主独断专行,生杀予夺,此乃专制;其二如罗马,元老院与执政官共治,贵族议政,此乃共和;其三如某些蛮族,部落首领由民众推举,此乃民主。
""共和?
民主?
"杜如晦皱眉,"此等新词,不知作何解释?
"木愚解释道:"共和者,共商国是,和而不同之意。
国家大事不由一人独断,而由贤能之士共议共决。
民主者,***在民,由民众推举首领。
"房玄龄摇头:"此非我华夏正统。
天子受命于天,代天牧民,岂容凡夫俗子妄议朝政?
"木愚不慌不忙:"房公所言极是。
然在下以为,治国之道,当取其精华。
譬如罗马共和,既有执政官总揽大权,又有元老院建言献策,还有平民保民官为民***,三者制衡,故能国祚绵长。
"李世民眼中精光闪动:"先生之意,可是说君主也需受制于他人?
"这个问题极为敏感。
木愚知道,一个回答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非也。
"他从容答道,"君主如舟,臣民如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明君治国,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此非受制于人,而是借众人之智以强己身。
譬如太宗有魏征首谏,不以为忤,反以为镜,故能成贞观之治。
"他故意提到尚未发生的"贞观之治",观察李世民的反应。
果然,秦王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陷入深思。
宴会结束后,李世民单独留下了木愚。
"先生非寻常人也。
"李世民首视木愚双眼,"先生言语中,似对世民颇有期许,甚至...似己知未来之事。
"木愚心跳加速。
李世民果然敏锐异常,竟从他无意中透露的信息察觉到了端倪。
"在下不过据理推测。
"木愚谨慎回答,"观秦王雄才大略,礼贤下士,他日必成大器。
"李世民摇头:"先生不必隐瞒。
自初见先生,便觉先生非同寻常。
先生医术奇特,见识广博,言谈中更似对朝局了如指掌。
今日又言及贞观二字...此为何意?
"木愚知道无法再隐瞒。
面对这位历史上以开明著称的君主,或许坦诚才是上策。
深吸一口气,木愚决定冒险一搏:"若在下告知秦王,在下来自千年之后,秦王可信?
"李世民瞳孔微缩,但很快恢复平静:"先生请继续。
"木愚于是简要说明了自己来自未来的事实,以及他所知道的历史进程——包括即将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和之后的贞观之治。
但他谨慎地没有提及李世民杀害兄弟的具体细节。
令人惊讶的是,李世民并未表现出太多震惊,反而若有所思:"难怪先生言谈举止皆异于常人。
如此说来,先生是知天命之人。
""在下不敢妄称知天命。
"木愚诚恳地说,"但在下确实希望能助秦王一臂之力,不仅成就霸业,更为天下开创前所未有之盛世。
"李世民目光炯炯:"先生有何良策?
"木愚知道关键时刻到了:"在下斗胆建议,秦王即位后,可试行共和君主制。
""何谓共和君主制?
""即保留君***威,同时设立议会,由各地各族贤能之士组成,共商国事。
"木愚解释道,"如此,既可集思广益,又可安抚各方势力,更可让西夷归心——许其参与朝政,而非单纯臣服。
"李世民踱步沉思:"此议甚矣。
自古天子独尊,若与他人共治,岂非有损威严?
""威严不在形式,而在实质。
"木愚据理力争,"秦王试想,若西方蛮夷皆有代表在朝,其首领亦享有议政之权,他们还会轻易反叛吗?
若天下贤士皆可建言献策,朝廷还会闭目塞听吗?
此非削弱君权,而是以退为进,使天下英才尽入秦王彀中!
"李世民突然停下脚步,眼中精光暴射:"妙哉!
先生此计,实乃千古未有之奇谋!
"木愚趁热打铁:"不仅如此,此制还可解决秦王当前困境。
玄武门之事在即,即便成功,秦王也难免背负杀兄逼父之名。
但若同时宣布改制,广纳贤才,共商国是,则可转移视线,彰显秦王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天下苍生!
"李世民浑身一震,显然被说中了心事。
他沉默良久,终于缓缓点头:"先生真乃天赐世民之良师益友。
然此改制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
眼下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应对太子与齐王的阴谋。
"木愚接过话头,"在下不才,愿为秦王筹划。
"就这样,现代政治学者木愚不仅获得了李世民的完全信任,更将"共和君主制"的理念植入了这位未来唐太宗的脑海中。
历史的车轮,即将转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