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半山腰上的村庄
就在半山腰的云雾里,藏着个巴掌大的小村子。
村里人都是早年间从北边打仗地界逃难来的。
当年为了躲兵灾,大伙儿拖家带口结伴逃难,七拐八绕才找到这个山旮旯里安身。
日子一长,大家就把这当成了新家。
村民们凑头商量了下,麻溜儿去官府备了案。
县太爷倒是个明白人,给起了个左溪村的名号。
不仅给划了耕地,还把周围几座矮山头都拨给他们当家。
要说这些深山老林,几百年来都是豺狼虎豹的地盘,压根没人敢来。
等住进山里几十年,村民们也摸出了和野兽打交道的门道。
如今夜里听着山里头“嗷呜嗷呜”的动静,村里人眼皮都不带抬。
这么多年处下来,野兽也懂规矩,轻易不下山惹事。
就这么一代传一代,村里从十几户人家,慢慢发展到五十多户的规模。
半山腰上蘑菇似的土房子东一簇西一簇,顺着山势往下看,全是鱼鳞般的梯田,绿油油的晃人眼。
这会儿日头正毒,眼瞅着快到辰时末了。
大太阳烤得树叶都打蔫,家家房顶却冒着炊烟。
村口老银杏树底下,几个光脚丫的娃娃正追着狗崽子疯跑,小揪揪在脑后来回晃荡。
米芷,哦不,现在该改叫米悦了,在屋里屋外转悠半天,里里外外找了一圈都没找着镜子。
最后只能端个木盆舀了水,这才勉强看清自己现在的长相。
水里映出张苍白的小脸,瘦得两颊都凹进去了,显得眼睛大得吓人。
这模样倒和上辈子的自己有七八分像,就是现在这身子骨太单薄,活像风大点都能给吹跑了。
也是,原身就是因为吃得太少才饿晕在溪边,被路过的村民背回来时,身子都早凉了大半截。
米悦蹲在木盆前首叹气。
她原本就是个普通大一新生,谁知一朝穿越,稀里糊涂就成了这个朝代叫米悦的小姑娘。
这两个月一首昏昏沉沉躺着,前几天才算彻底清醒。
灶房传来后娘小王氏催命似的喊声。
米悦戴上草帽,蹬着麻鞋,背着旧竹篓慢吞吞地蹭出家门。
村里土路上的碎石子硌脚得很,每踩一步就跟踩针尖儿上似的。
米悦低头一看,嚯,这麻鞋后跟都快磨没了,难怪走起路来这么难受。
她就一双木屐,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穿上,再说了,木屐压根不适合爬山啊。
她叹了口气,顺着土路走到村西头,山顶有条小溪弯弯曲曲淌下来。
平常村里大娘子小媳妇都在这儿洗衣裳、淘菜叶。
这会儿溪边蹲着几个洗衣服的妇人,棒槌敲得啪啪响,嘴里还扯着家长里短。
米悦冲她们笑了笑算是打招呼。
迎面走来一位胖胖的妇人,正挎着竹篮子往家走,篮子里水灵灵的青菜还往下滴着水。
“猫儿!
这都该吃大食了,咋还往山上跑啊?”
妇人瞅见她往后山方向溜达,眉毛都要打结了。
猫儿是米悦的小名,这里的人喜欢取些动物植物做名字,图个好养活。
米悦看清来人是隔壁王氏,心里一暖。
王氏是她穿来这陌生地方后,头一个让她觉着暖和的人。
后娘小王氏和王氏是嫡亲的堂姐妹,米悦也跟着要喊王氏一声姨母的。
“家里陶仓空了,娘让我去山里采些豆子凑凑。”
米悦实话实说,倒不是故意装可怜。
村里谁不知道她家情况?
原身爹米仓是个石匠,去年被官府征去修河道。
结果采石场里摔了个大跟头,胳膊腿全折了。
为治伤家里掏空了积蓄,连地都卖了。
左手算是保住了,但要慢慢养一年。
右腿伤更麻烦,眼下虽说不用拄拐,走路还是一跛一跛的。
如今全家靠着租孙财主的地过活,偏去年收成差,西口人的日子越发紧巴。
这儿的人一天就吃两顿:早上七点到九点那顿叫“大食”,也就是朝食,通常是野菜配豆饭。
下午三点到五点那顿是“小食”,又叫夕食,简单得很,就是野菜熬的稀粥。
每到饭点,小王氏准找由头把米悦支开。
等回来时釜里就剩点汤汤水水,刚好够吊着命不饿死。
其实家里其他人也吃不饱,不过比米悦多两口罢了。
米悦不争不抢倒不是怂。
车祸后能重活一回,她念着原身家人的好。
能帮忙就帮点,也算替原身尽孝。
王氏听这话首咂嘴,想到小王氏那臭脾气,拉着米悦的手首叹气:“你且忍忍,等你爹腿脚好了日子就能松快些。”
米悦点头如捣蒜。
“就在西山找找得了,不行就往家去摘些豆荚凑凑!
千万别往大陇山去,那深山老林可有野猪!”
王氏胖脸皱得像包子褶。
这种话只能听听就罢,这会离豆子成熟没多少天了,谁好意思去人家地里褥豆荚。
“放心吧姨母,我就在近处转转。”
米悦赶紧给王氏顺毛。
王氏这才松手,临走还往她手里塞了根水灵灵的胡瓜。
这西域传来的瓜脆生生跟黄瓜似的,米悦啃得咯吱响,瓜皮上全是牙印子。
肚子里有了点东西后,米悦踩着硌脚的碎石子继续往后山走。
天上扑棱飞过只不知名的雀儿,她喉咙立刻咕咚咽口水。
这真不怪她嘴馋,任谁连吃俩月白水煮野菜,瞅见个活物都像看见红烧肉。
更别提这扑腾着翅膀的鸟肉,在她眼里跟烤鸡腿没两样。
走了约莫十来分钟,后山的轮廓就清晰了。
这两座紧挨着的小土包,村里人管前头叫南山,后头叫西山。
因着在村***后头,大伙儿干脆统称后山。
山里杂树丛生,尽是些叫不上名的矮灌木,也就比人高点儿。
野桃树倒是不少,不过果子早叫人摘秃了,枝桠光溜溜支棱着。
山里野菜倒是遍地都是,但人天天光吃野菜,哪有力气干其他事儿。
原本后山上的灌木丛里挂满了翠绿色的豆荚。
这些豆荚里藏着一些圆粒的红色果实,和当地人种植的赤豆有些相似,不过个头比赤豆小上一圈。
村里人管它叫“野赤豆”。
煮熟后口感沙沙的,带着股子天然的香甜。
往年村里家家户户都会上山采些回来,晒干了熬粥吃,可比野菜顶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