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国大夏借朝中一片混乱之际,出兵欲犯大周边疆。
大周萧国公萧庭风与长信侯陆政南临危领命出征。
次年,大周与大夏边境,长信侯率领的三万大军遭遇埋伏,损失惨重。
幸得萧国公及时赶到,这场厮杀最终以大周损失两座城池为代价,两国才得以休战。
大周新帝大怒,刚登基就损失疆土,欲重惩军中将领。
庄太后及庄氏一族借机打压萧氏,联合朝中大臣,上书要求严惩萧国公萧庭风。
长信侯陆政南一人揽下全责。
且朝中以吕丞相为首的大臣,也纷纷为萧国公求情。
陛下念及与萧氏一族的婚约,且婚期在即,故命萧国公在帝后大婚之前,赶回京都,操办婚仪,将功补过。
至于军中事务,暂交由萧氏二房萧庭山接管,萧国公虽被夺了军权,但总算是保住了萧氏一族在军中的势力。
长信侯陆政南则继续镇守边关,戴罪立功,非诏不得回京。
两个月后,大周陛下大婚,皇后正是萧国公萧庭风一母同胞的妹妹萧青月。
大婚后不久,后宫便册封了一位惠妃。
惠妃乃庄太后兄长嫡女庄明慧,她自小进宫,被太后养在身边,与陛下一同长大,算得上是青梅竹马。
庄太后当年还是皇后时,有意将庄明慧许给当时还是太子的陛下为太子妃。
然而先帝自知身体有亏,恐时日不多,太子又尚不成熟。
先帝忌惮着庄氏一族,恐日后外戚干政,故把太子妃的人选指给了萧国公萧氏一族。
先帝有意扶持萧氏,借萧氏打压庄氏一族。
萧氏世代武将,萧国公萧庭风更是骁勇善战,萧氏手握二十万大军,且萧庭风与长信侯陆政南都在军中任职,多次共同战场杀敌,二人又为人正首,在朝中也无帮派。
陛下大婚后,庄太后退居后宫,朝中事务皆由陛下一人圣断。
大夏与大周两国势均力敌,大夏因刚夺取两座城池,且大周朝局稳固,大夏也没了再犯之心,边关也算恢复了太平。
唯一遗憾的是长信侯陆政南,成亲不过月余,便受命出征。
又因罪无诏不得返京,只能孤零零的镇守边关。
长信侯获罪,又一人扛下全责,萧国公自觉愧疚,便对长信侯府多有照顾。
长信侯夫人兰氏乃当朝吏部尚书之女,与萧国公夫人沈氏自小便是闺中好友。
两人先后成婚,萧国公出征之时,沈氏刚诞下世子,而兰氏却刚嫁进侯府不久,便与侯爷两地分居。
一晃十年,此时大周京都,长信侯府后院中。
萧国公夫人沈氏扶着即将临盆的身子,对着正在慢悠悠,一勺一勺吃着蜜乳甜羹的长信侯夫人兰氏,抱怨的说道。
“我的好妹妹,你自怀孕以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我想见你一面,都要亲自往你府上跑,如今我也大着肚子,恐怕有些时日不能再来看你了。”
兰氏咽下最后一口蜜乳甜羹,缓缓抬手用帕子擦了擦嘴,心满意足的对着沈氏说道。
“沈姐姐,你也知道,我家侯爷这些年,一首在边关,无诏不得回京。
要不是三年前,揪出了几个与大夏勾结的官员,立了大功,这才得陛下隆恩,允他可随意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