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殿中,只见李世民正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地审阅着奏章。
李承乾恭敬行礼:“父皇,儿臣有要事启奏。”
李世民抬起头,看着李承乾,微微皱眉:“乾儿,何事如此匆忙?”
李承乾向前一步,将长安周边旱灾的严峻形势以及自己的赈灾计划详细禀明,着重强调了调用军队协助运输粮食的必要性。
李世民听完,并未立刻表态,而是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缓缓说道:“乾儿,你心系百姓,这份心意朕心甚慰。
只是调用军队,关乎国防安危,不得不谨慎考虑。
况且,朝堂之上对此事争议颇大,你可有应对之法?”
李承乾心中早有准备,说道:“父皇,儿臣深知此事重大。
如今旱灾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若不尽快赈灾,恐生民变。
而军队训练有素,调部分兵力协助运输,既能加快赈灾进度,又可在沿途维护治安。
至于朝堂争议,儿臣愿据理力争,说服诸位大臣。”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坚定的眼神,微微点头:“好,既然你有此决心,朕便给你这个机会。
明日早朝,你可当众陈述你的计划,若能说服大臣们,朕便准你调兵。”
李承乾领命退下,回到东宫后,立刻召集自己的心腹大臣,商议应对明日早朝之事。
众人纷纷出谋划策,分析各位大臣的立场和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
一夜无话,次日清晨,早朝钟声响起。
李承乾昂首阔步走进朝堂,心中虽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
待百官行礼完毕,李承乾出列,将赈灾计划再次详细阐述。
话音刚落,中书令封德彝率先站出,拱手说道:“太子殿下,老臣以为,调用军队赈灾,实乃不妥。
如今边疆局势虽暂稳,但突厥等外敌叵测,若此时抽调兵力,恐边防空虚,给外敌可乘之机。”
李承乾早料到会有此质疑,从容回应:“封大人所言有理,然边疆之事,儿臣亦有考量。
此次调兵,儿臣计划从临近灾区且非重要边防之地抽调,且只调用一小部分兵力,同时加强其他边防要点的防御。
如此,既能解决赈灾之急,又可保边疆无虞。”
封德彝微微点头,不再言语。
这时,户部尚书戴胄也站了出来:“太子殿下,即便调兵可行,但赈灾所需钱粮巨大,国库本就紧张,如今又要拨出款项,恐影响其他政务推行。”
李承乾微微一笑:“戴大人,此事儿臣也己安排。
儿臣己与长安城的几位大商户商议,他们愿意出资出力。
待灾情过后,朝廷以商业特权作为回报,如此一来,既能解决钱粮之急,又能促进商业发展,增加朝廷税收。”
戴胄听后,思索片刻,退了回去。
然而,魏王李泰却站了出来,皮笑肉不笑地说:“皇兄,虽然你计划看似周全,但如此大动干戈,难免会有人质疑你是为了收买人心,巩固太子之位。”
李承乾心中大怒,但还是强压怒火,说道:“魏王此言差矣。
本宫身为太子,心系天下百姓,只盼能解百姓于水火之中。
若有人借此污蔑本宫,实在是居心叵测。”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并未表态。
李承乾深知,此时必须拿出更有力的论据。
他再次说道:“诸位大人,如今灾情紧急,百姓性命攸关。
若因我们的犹豫不决而导致更多百姓受苦,日后如何面对天下苍生?
再者,此次赈灾,也是我大唐展现国力与仁爱的机会,若处理得当,必将赢得民心,稳固我大唐根基。”
随着李承乾的一番慷慨陈词,不少大臣开始动摇。
一些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也觉得李承乾所言在理。
李世民见时机差不多了,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太子心系百姓,其情可嘉。
此次赈灾计划,若能确保万无一失,朕以为可行。
众爱卿若还有异议,可从长计议。”
此时,朝堂上大部分大臣纷纷表示赞同。
李世民见状,说道:“既然如此,此事便依太子所言。
太子,你需尽快落实计划,务必将赈灾之事办好。”
李承乾心中大喜,连忙跪地谢恩:“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与众位大臣所托。”
退朝后,李承乾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调兵和运输事宜。
然而,就在他以为一切顺利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
负责联络商户筹集钱粮的官员匆匆来报:“太子殿下,不好了!
有几位原本答应出资的商户,突然变卦,拒绝提供钱粮。”
李承乾心中一沉,这几位商户的变卦,极有可能打乱整个赈灾计划。
他们为何突然反悔?
背后是否有人暗中指使?
难道是李泰等人在搞鬼?
李承乾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接下来他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顺利推进赈灾行动呢?
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灾区的百姓,还在苦苦等待着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