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那金碧辉煌的东宫之中,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李承乾,大唐太子,此时正眉头紧锁,坐在书房内,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愁容满面。
就在刚刚,他收到消息,长安周边多地突发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
而朝堂之上,大臣们却为了赈灾钱粮的拨付争论不休,各方势力勾心斗角,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这让李承乾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尽快解决此事,必将引发民怨,动摇大唐根基。
这百姓受灾,钱粮无着的困境,如同一巨石,压在他这位太子的心头。
正在李承乾思索对策之时,贴身太监匆匆来报:“太子殿下,魏王李泰求见。”
李承乾心中冷哼一声,这李泰平日里仗着父皇宠爱,在朝堂上拉帮结派,与自己明争暗斗,此番前来,定没安好心。
但他还是整了整衣冠,说道:“请他进来。”
李泰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书房,脸上带着看似关切的笑容:“皇兄,听闻长安周边旱灾严重,特来探望。
不知皇兄可有应对之策?”
李承乾看着李泰那虚伪的模样,心中厌恶,但还是说道:“正在谋划,不劳贤弟费心。”
李泰却不依不饶:“皇兄,此事关乎大唐社稷,臣弟怎能不操心。
依臣弟之见,可削减部分军队开支,挪作赈灾之用。”
李承乾心中一惊,这李泰果然阴险,削减军费,看似为赈灾,实则削弱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
他冷冷地说:“贤弟此言差矣,我大唐边疆不稳,突厥等外敌虎视眈眈,若削减军费,恐边防有失。”
李泰却装作无辜:“皇兄所言极是,只是如今百姓受灾,也是刻不容缓啊。”
李承乾知道李泰在故意刁难,不再理会他,说道:“本宫自有主张,贤弟若无他事,便请回吧。”
李泰碰了一鼻子灰,心中恼怒,但还是笑着告退。
李泰走后,李承乾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既要解决赈灾问题,又不能让李泰之流得逞,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书桌上一份陈旧的地图上,那是一幅详细标注着大唐各地山川、河流、城镇的地图,平日里他时常研究,希望从中找到治理国家的良策。
突然,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唤来心腹谋士,说道:“你速去调查长安周边各城镇的存粮情况,以及通往灾区的道路状况,尤其是那些隐蔽小道,务必详细。”
谋士领命而去。
李承乾又吩咐道:“再派人暗中联络长安城的几位大商户,就说本宫有请。”
不多时,几位长安城颇具影响力的商户来到东宫。
李承乾亲自迎接,这让商户们受宠若惊。
入座后,李承乾开门见山地说:“诸位,如今长安周边旱灾,百姓受苦,本宫希望诸位能伸出援手。”
商户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位胆子较大的说道:“太子殿下,我等虽有心相助,可这赈灾所需钱粮甚巨,实在力不从心啊。”
李承乾微微一笑:“诸位放心,本宫并非让你们无偿捐赠。
只要诸位愿意出资出力,本宫承诺,待灾情过后,给予诸位在大唐各地的商业特权,包括开设店铺、减免赋税等。
而且,本宫还会提供一份详细的商业规划,助诸位赚得盆满钵满。”
商户们一听,眼中闪过一丝心动。
他们本就是商人,无利不起早,若真如太子所说,这可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经过一番商议,商户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
李承乾心中大喜,但他也明白,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诸多难题需要解决。
就在这时,去调查情况的谋士回来了,呈上一份详细的报告。
李承乾仔细翻阅,发现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灾区道路崎岖,且部分路段因旱灾损毁严重,运输粮食极为困难。
而且,各地存粮虽有,但分布不均,调配起来难度颇大。
李承乾揉了揉太阳穴,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
突然,他想到了军队。
军队训练有素,且熟悉地形,若能调用一部分军队协助运输,或许能解决燃眉之急。
但调用军队,必须得到父皇的许可,而朝堂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该如何说服父皇呢?
李承乾深知,此事刻不容缓,必须尽快行动。
他决定亲自进宫面见父皇,陈述利弊。
然而,李世民向来圣明,朝堂局势又错综复杂,他能否说服李世民,顺利调兵赈灾呢?
而李泰等人又是否会在背后搞小动作,破坏他的计划呢?
这一切,都如同重重迷雾,笼罩着李承乾,也让大唐的未来充满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