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人来寻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几乎不眠不休。

他亲自监工建造粮仓,将现代的抗震技术融入砖石结构。

烈日下,他站在工地中央,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滴落,打湿了衣襟。

他一边指挥工匠,一边仔细检查每一块砖石的堆砌,确保粮仓坚固耐用,足以抵御战火冲击。

同时,他还着手在京城各处要地布防御敌。

在城门处,他增设了多道厚重的实木栅栏,栅栏的木材都是从城外紧急运来,每一根都粗壮结实。

又命人将滚烫的热油储备在城墙上特制的凹槽内,热气腾腾的热油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仿佛随时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

在城内要道,他巧妙地设置了许多路障,用巨石与粗木搭建,既能阻碍敌军骑兵的突进,又能为己方士兵提供隐蔽的射击点。

每一处防御工事的设计和建造,他都亲力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了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为自己和京城百姓争取一线生机。

林砚日夜奔忙,汗水数次浸透衣衫,双手因频繁指挥工匠、细察工事,布满粗糙老茧。

每至夜深人静,他独坐在临时搭建的简陋工棚中,清冷月光透过破旧窗棂,洒在满是倦容的脸上,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向遥远现代。

他出身江南水乡普通人家,父母皆为勤恳手艺人。

父亲是当地颇负盛名的香山匠人,林家世代与木材相伴。

林砚自幼在木屑纷飞的工坊玩耍,眼见父亲凭一双巧手,将寻常木材雕琢成精美绝伦的家具,那严丝合缝的榫卯技艺,深深刻在他脑海中。

母亲则是心灵手巧的绣娘,灵动双手能在绸缎上绣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

母亲常言,做事如同绣花,一针一线皆需全神贯注,容不得半点马虎,唯有如此,方能成就精品。

家中尚有年幼妹妹,林砚自幼对她疼爱有加。

记得妹妹八岁那年,突染重病,为给妹妹治病,家中积蓄迅速耗尽。

父亲为多挣些钱,咬牙接下邻镇大户人家建造祠堂的活儿,此后没日没夜赶工,累得腰都首不起来,身形愈发佝偻。

母亲忍痛变卖嫁妆,日夜守在妹妹病床前,眼睛熬得通红,布满血丝,却一刻未曾离开。

那段艰难岁月,让林砚深切体会到家人间血浓于水的深厚羁绊,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此刻,身处战火纷飞的明朝,他满心牵挂着远在现代的父母和妹妹。

不知他们是否平安康健,是否正为自己的突然消失而心急如焚、忧心忡忡。

想到此处,林砚眼眶瞬间湿润,可他旋即抬手擦干眼泪,紧紧握住手中图纸。

他在心底默默告诫自己,既然阴差阳错来到这里,肩负起拯救京城的重任,就绝不能辜负家人期望,更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个时代的百姓深陷苦难,遭受战火荼毒。

林砚建造粮仓时,下意识运用父亲传授的榫卯技艺,并巧妙将其与现代抗震技术融合。

他穿梭于工地之间,一边耐心指导工匠,一边回忆小时候与父亲在工坊的温馨场景。

父亲专注工作的神情,手把手教导他的画面,仿若昨日。

而在规划皇宫防务,设计精巧隐秘的机关和暗哨时,母亲那句 “用心做事” 的教诲又在耳边清晰响起。

他静下心来,反复琢磨每一个细节,从机关的触发方式,到暗哨的最佳位置,力求万无一失,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防御的漏洞。

这天,林砚正在城墙上一丝不苟地检查热油储备情况,一名士兵神色匆匆跑来禀报:“林大人,城外有一队流民,自称从江南而来,领头的老夫妇声称是您的亲人。”

林砚闻言,心中猛地一震,手中工具险些掉落。

他不及多想,立刻放下手头事务,快步朝城门奔去。

在城门口,他一眼便认出那熟悉的身影。

刹那间,时空仿佛交错。

身为穿越者的林砚,记忆中的父母本应生活在现代,安稳而平淡。

此刻眼前的父母,却身处这动荡的明朝末年。

父亲身形佝偻,背愈发弯了,头发凌乱地散在头上,脸上满是疲惫与沧桑,岁月和苦难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痕迹。

母亲双眼哭得红肿,犹如熟透的桃子,身上衣衫破旧不堪,满是补丁,显得格外单薄。

他们身旁站着妹妹,原本圆润可爱的小脸如今消瘦憔悴,眼神中满是惊恐与不安,在这陌生又混乱的环境里,显得那般无助。

林砚的内心五味杂陈,既为能在这乱世重逢亲人而激动,又因这时空的巨大差异而恍惚。

“爹!

娘!”

林砚大喊着,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紧紧抱住父母,仿佛抱住了全世界。

父母同样激动得泣不成声,母亲颤抖着双手,不停地抚摸他的脸庞,仿佛要借此确认眼前的一切并非虚幻梦境。

多年前,林砚科举高中,被点为榜眼,进入翰林院任职,还在京城购置了宅院。

他满心欢喜地派人回乡,接父母和妹妹来京城共享荣华。

彼时,林父作为乡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正忙于处理乡里诸多事务,诸如调解邻里纠纷、组织农事生产等,他放不下这一方乡土和乡亲们,便婉拒了儿子的邀请。

林母向来顺从丈夫的决定,且放心不下家中年迈的公婆,也选择留在家乡。

妹妹则因舍不得自幼相伴的好友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不愿远行,就这样一家人错过了初次入京的机会。

后来,李自成的军队南下途中,途经林砚的家乡。

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踏上逃亡之路。

林砚的父母带着妹妹,一路乞讨,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

数月前,林砚曾派人回乡接父母及妹妹到京城同住,以尽孝道,也让家人免受战乱之苦。

但彼时,父亲生病卧床,难以长途跋涉,便拒绝了儿子的好意。

后来,李自成大军压境,家乡局势骤变,道路阻断,联系也彻底中断。

林砚虽心急如焚,却鞭长莫及,只能寄希望于家人平安。

​逃亡途中,林砚的父母听闻京城有位姓林的大人主持防务,便怀着一丝渺茫希望,一路打听寻来。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们也不愿放弃与儿子相见的机会。

父子、兄妹相见,抱头痛哭。

林砚泣不成声,说道:“儿不孝,让爹娘受苦了。

几年未见,儿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中亲人。”

林父拍着林砚的背,老泪纵横:“儿啊,我们也想你,一路寻来,就盼着能再见你一面。”

妹妹泪眼婆娑,紧紧拽着林砚的衣袖:“哥,我好想你,这几年天天都盼着能再见到你。”

林砚将家人安置在皇宫附近的一处小院,反复叮嘱妹妹,一定要好好照顾父母,又精心安排可靠士兵,守护他们的安全。

临走时,妹妹紧紧拉着他的衣角,带着哭腔小声说道:“哥,我害怕。”

林砚心疼地蹲下身子,温柔擦掉妹妹脸上的泪水,目光坚定,语气斩钉截铁:“别怕,哥一定会保护好你们,也一定会守护好这座城。”

回到工地后,林砚工作得愈发拼命。

他心中有了更多牵挂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动力不仅源于拯救京城百姓的使命感,更来自守护来之不易团聚的家人的决心。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粮仓很快建成,高大坚固的仓廪堆满征集而来的粮食,这些粮食将成为京城百姓在战乱中的生存保障。

京城的防御工事也日益完善,一道道防线宛如坚不可摧的钢铁壁垒,静静守护着这座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城池。

而此时,李自成的大军正浩浩荡荡,迅速逼近京城,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即将拉开惨烈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