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向“关羊”的老地方走去。
老地方是很快到了,可是,人呢?
过路人听了他的问话,禁不住笑了:“真是毛伢子,乳臭未干呵,一个无名无姓的过路货郎,你守株待兔,会碰得着么?”
但那人却也有副热心肠,开导说,“你如真有颗向武的心,我介绍,谈不上介绍,叫做指引吧。”
“叔叔,您快讲吧。”
精武竟摇起那人大腿。
“真是……”那人虽嘴上仍在笑,心里却被孩子的赤诚感动了,“听说宝子盖山来了个游方和尚姓于,武艺好得很,只是——”话到嘴边,那人又不说了。
“只是什么呀?”
精武催问道。
“脾气古怪得很,门都给他封死了呢!”
“那——”精武开始哭丧着脸,很快,反而笑了,“叔叔,和尚他走哪里出入呢?”
“问得好,这就是他超人之处啊。”
“敢莫是飞来飞去?”
那人点点头。
精武拍手欢笑了,果然武艺高强呵。
“别快活早了,还有个只是’咧!”
“这个我不愁,孟冬哭竹冬生笋,王祥卧冰雪托鱼。”
精武蹦跳着走了。
三天后,精武来到宝盖山上的寺庙,找到住持问起于老和尚。
住持笑了:“娃娃,别白费劲了,他是一双野猫脚,谁能找到?”
可住持毕竟拗不过小犟牛。
终于指引他去了。
当然啦,精武既然上了山,还能毫无收获的回去么?
可是,天啊!
当他亲眼看到那老和尚的住处时,却禁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周围是青砖砌就的围墙,高达两丈,大门也用青砖堵死。
这可怎么进去求教呢?
正当精武束手无策之时,只听里面传出声音:游乐乎,出繁冗喧哗以外,观止矣,在虚无缥缈之间……随后,袅袅青烟由墙内飘出。
精武自然不谙其中玄理,但这希奇的景象更使他按捺不住。
“管他的,先喊应师父再说。”
精武心里暗想。
伢儿家是单纯的,墙外的精武毫无顾忌地连声唤叫:“师父——师——父,师父呀……”“谁呀?”
里面传出一声瓮声瓮气的回答。
“我,想跟您学武艺来着。”
“呵,谁叫你来?”
“一个过路的叔叔。”
“哈哈……”这一笑声之后,再听不见和尚的声音了。
精武的叫声,却不绝如缕,师父长师父短地,一首继续到黑夜来临。
“嘿嘿,这娃娃该是喊累了,回家吃娘的奶去啰。”
和尚跃上墙头,笑着自言自语,“好了,我该去补上白天耽搁的功夫了。”
随即飘下,刚一落地,却发现有人抱着双腿。
“谁?”
“是我呀师父,就是喊了一天师父的我呀。”
“你还没走呀?”
和尚一摸,果然是一双伢儿家的嫩手。
“嘻嘻,您不答应,我夜里就睡在这儿,日里再喊。”
“夜里怎么不喊呀?”
“怕惊破师父的好梦呀。”
“唉,真没办法。”
和尚嘴里这么说,心里己很喜欢他了,遂蹲下身行,“好吧,破个例,暂时收下你。”
“呵嚯!”
精武欢喜得跳了起来,搂住和尚光溜溜的头。
于和尚单手搂着他,轻轻一纵,又返回无门寺院。
进得院来,于和尚丢过一个蒲团垫,让精武坐着叙述原委。
自己反剪双手,踱来踱去,静听这娃娃讲来龙去脉。
许久,他才发话:“贫僧早己脱身江湖,本不想再惹红尘,寺院无门可入,就为这个。”
“师父,"精武又抬起无邪的眼睛说,“您为哪样看破红尘呀?”
对于伢儿家的这些问话,于和尚当然无法说明,他苦笑了一声:“娃娃,你太幼小,讲了你也不懂。
你既然来了,就住下吧,先从基础功夫学起。”
第二天清晨,于和尚便叫精武早起,开始练呼吸功,站桩。
于和尚先作示范:两手插肋际,腰首,头正,双目平视,用鼻呼吸,矮裆,双一字式,然后让精武练,并在一旁不断纠正他的姿式:“不要低头勾腰,武林格言:低头牟腰,传授不高。
不要勉强,累了就得歇息,否则易伤内脏……要意存丹田,用道家数息法,先由一数到十,由十到五十,开始不要数得太多,单纯容易入神。
慢慢再增,一百,二百……”半小时后,看到徒儿己有疲态,就令收桩,进屋休息。
一月后,操习十八罗汉手,先排步首立,呼浊吸清,挣腰鼓肘,正体努目,凝神听气,做完入手内功。
然后,即作第一手“朝天沓地”。
用两手向上伸举,气贯三焦后,即两手缓缓升落,左上右下,两掌平伸,掌心相印。
如此数度后,便令操习第二手“排山运掌”。
指导徒儿,将两足排开,一尺开外,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进,依旧要求力贯掌心,气发丹田,形成一种猛究推山的势头。
接着,把“黑虎伸腰”、“雁翼舒展”、“揖肘勾胸”、“挽弓开膈”、“金豹露瓜”手上功夫与“腿力跌荡”、“钩腿盘旋”等腿上功夫一一传授。
而且,每招每式,从如何运力到如何拆招,都细心为精武拆讲。
三个月后,地下站桩己有相当基础,十八罗汉手称得上拳打千遍,身法自然了。
于和尚便由院外运来青砖九九八十一块,一一竖放,对精武道:“看来你颇具武功天赋,又是练的童子功。
为师从严让你练青竹桩,此桩与福建少林梅花桩大同小异,只是操练更难。
梅花桩只是平地插上柏木,落脚处是平的;青竹桩练到家时,须将竹桩的顶部削尖,要在上面游走自如,行拳应敌。
当然,这不是一月两月一年两年练得到的。
现在,先用青砖代替。”
他自己先跳了上去,指着所踩的第一块说道:“这是按九宫八卦式摆的,这第一块便是主桩乾卦,往左奔正北,走乾宫,踏艮位,向正东震门;到了东南巽方,折回,走中官,踏乾方,转右方兑位,复由正西折奔西南。
这就是反正八门,相生相克。”
但于和尚很快发现,他讲授这些,简首象对牛弹琴,小精武一双眼睛首瞪着那首立的青砖,跃跃欲试。
不禁生了些“熄他火气”的念头,叫道,“上来吧!”
小精武自然好似开笼放鹊,一蹦而起。
可青砖哪能那么听话,小精武刚踏上去,砖就倒了,一连倒了许多块。
亏得他身子还活溜,人倒还没摔跟头,只是首着眼睛看着师父出神。
“算了吧,砖也别扶正了,你的功夫还只能平铺着练。
不能想一步登天呵,心躁气浮,急于见效,是练武功者大忌。
一举一动,要遵师授,循序渐进。”
小精武知道这是师父对他刚才不专心的批评。
便红着脸,一言不发地开始在平砖上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年以后,小精武己能在侧立的九九八十一块砖上行拳运掌了。
于和尚便将砖按原图改为首立,教他练习。
在拳路上,除己教的五行连环拳外,决定再授他少林五拳——龙、虎、豹、蛇、鹤。
这五拳可算是少林正宗拳法。
它包括觉远上人延来的白玉峰祖师所创制的一百七十三下神拳。
少林拳技,自白氏此举而宗法一变。
由达摩初祖旨在强身之练习,演为技击之绝学了。
于师传授说:白祖师认为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互修练。
只有交互修练,技击才能精进。
据此,便创此五拳。
以豹举练力,虎拳练骨,蛇拳练气,鹤举练精,龙拳练神。
在次序上,以操练上的难易为先后,故始于豹拳而结束于龙拳。
于师又耐心教授各路拳术的练习要领:豹拳要在练力,故以运力为主;而虎拳,由于要在练骨,故在练时须鼓实全身之气,使臂坚腰实,腋力充沛,要做到一气整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怒目强项,显示猛虎出林之姿,舞爪排山之势;蛇拳,既然主旨在练气,而气之吞吐抑扬以沉静柔实为主,如蛇之气,节节相通,其未着物时,仿佛毫无力气,一与物触,则立即变化,气劲陡增,所以要练得气贯骨柔,气实贯而形若虚,骨特柔而质却刚,尤其要把两臂与腰部练得十分灵活;至于鹤学,则要在练精,故行拳时以缓急适中为宜,而因鹤之精在足,鹤之神在静,故又特别要求凝精铸神,舒臂运气,达到神闲志暇,心手两忘之境,能独立华表之尖,壁悬千仞之上,无任何险厄之虑;最后讲到龙拳,专练一个神字,龙游太空,缥缈虚无,因此练习亦不可用常规老法,练时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使两臂沉静,五脏相印,最终能如神龙遨游,变化莫测……正当于和尚口述身教,传理授法之际,突然,墙外飘入一片竹叶。
这在旁人看来,也许是普通至极之事,他却立即停讲,示意精武入内,自己飞身一纵,越过墙头而去。
精武伴着小窗,小眼睛却一丝也没有打野,鼓鼓地望着。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于和尚又由墙头飞入,落在院坪后。
小精武即一把抱住了他的腿,可他一声不吭,象是心事重重。
“师父,怎么您突然不快活呀?”
小精武不停地摇晃他,“您说呀,说话呀。”
于和尚低头看了看他,摸摸他幼嫩的脸蛋,叹息说:“徒儿,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
“我懂,我懂,我懂。”
精武撒娇了,“谁欺负您,我会帮您,扯他的脚,扯他的胡子。”
于和尚“扑哧”一声笑了。
顺着问:“你懂?
你知晓你师父的身世吗?”
嗯,看来师父还有一肚子故事呢。
小精武这么一想,便拿出小时缠着老辈讲故事的办法,身子一纵,搂住师父的颈子,猴在师父胸前,嘴里不停地嚷嚷:“您要讲给我听,不讲,我不下来,就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