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马哲之辩证法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主要内容:两个观点(联系与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两个观点:联系的概念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筹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合理有序的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一是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就要丧失其功能。

二是相互影响: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到决定作用。

三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发展是一种运动,方向是上升和前进的。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际上就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注:新事物与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

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发展一定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发展与变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大规律:质量度的互变规律:质、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或数量的界限。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方法论意义: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坚持适度原则。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践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对、有条件)斗争性: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绝对、无条件)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联结:矛盾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殊性:因地制宜。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意义: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的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矛盾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两点论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反对只顾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重点论是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均衡论。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 “扬弃”。

否定之否定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现象中有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真象与假象都表现本质。

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引起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对范畴。

内容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形式对内容又有反作用。

唯物辩证法: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战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