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飞箭娘子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这场胜利像风一样传遍十里八乡。

邻村的百姓们纷纷带着腊肉、新米前来道谢,还有年轻后生扛着整捆的桑木,请小燕子帮忙制作猎弓。

原本冷清的村庄热闹起来,学堂里的读书声与后山的操练声交织,连路过的商队都绕道来借宿,只为听这位"飞箭娘子"的故事。

半月后的清晨,小燕子正在教孩子们辨认陷阱绳结,山道上突然传来清脆的铜***。

八匹健马驮着雕花木箱,为首的老者捧着红绸包裹的拜帖:"我家老爷听闻女侠义举,特备薄礼,还望笑纳。

"箱笼打开,金银玉器泛着冷光,却被小燕子笑着推了回去:"替我谢过贵主人,只是这些东西,不如换成笔墨纸砚来得实在。

"当晚,夏紫薇在钟粹宫摔碎了茶盏。

宫女们跪了一地,金锁悄悄将最新的坊间话本塞进主子袖中。

当"山野侠女勇斗恶霸"的故事跃入眼帘,她望着窗外的冷月,忽然想起那个在济南街头,幻想用诗词叩开天家大门的自己。

如今她被困在金丝牢笼,而有人却在山野间活成了自由的风。

秋去冬来,一场大雪覆盖了山峦。

小燕子带着村民加固房屋时,发现了冻晕在山神庙的戏班。

班主咳着血,捧着褪色的戏服苦苦哀求:"收留我们吧,战乱让我们无家可归......"她二话不说,将戏班安顿在闲置的谷仓,还带着猎户们猎来野兔改善伙食。

戏班渐渐恢复元气,开始在村里搭台唱戏。

当《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锣鼓声响起,小燕子抱着孩子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红衣女将英姿飒爽的扮相,忽然红了眼眶。

散场后,班主抹着眼泪说:"姑娘,这出戏是专为您编排的。

"夜深人静时,小燕子登上瞭望塔。

远处紫禁城的轮廓隐在云雾中,像一幅褪色的画。

山风掠过她的发梢,带来后山竹林的沙沙声。

她握紧腰间的猎弓——这里没有金尊玉贵的公主,没有勾心斗角的宫闱,只有她用双手守护的烟火人间。

而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

戏班的锣声惊动了蛰伏的春意。

开春时,邻县的流民拖家带口涌来,小燕子将晒谷场改造成临时营地,带着村民挖野菜、搭草棚。

虎娃爹在搭建灶台时发现地下埋着陶罐,里头竟藏着前朝遗落的青铜箭簇,斑驳锈迹里还能看出凌厉的箭镞弧度。

"这可是宝贝!

"老学究颤抖着抚摸箭簇,"当年岳飞部将在此扎营练兵,这些箭簇怕是见证过金戈铁马。

"消息不胫而走,竟引来京城的古董商。

为首的老者捧着白花花的银子,眼睛首勾勾盯着箭簇:"姑娘开个价,这物件进了琉璃厂,保准能换座宅子。

"小燕子却将箭簇分给了村里的少年们:"留着做个念想,往后咱们村的儿郎,也要做保家卫国的好儿郎。

"她转身指着后山新垦的梯田,"倒不如用这些钱买些谷种,教流民们种地。

"古董商连连摇头,嘟囔着"不识货"离去,却不知这番话被躲在树后的书生听了去。

那书生原是落第举子,见小燕子重义轻利,主动留了下来。

他白天教孩子们读书,夜里在油灯下编写《山民防匪策》,将小燕子传授的陷阱技法、声东击西的战术写成通俗易懂的册子。

当第一本油印书册分发到村民手中时,学堂的窗户里透出的灯火,比往日更亮了几分。

与此同时,紫禁城的御书房内,乾隆将密报狠狠拍在案上。

"山野间聚众讲学?

"他望着窗外的玉兰树,想起夏紫薇呈上的《流民安置策》里,竟也提到"授人以渔"的法子。

皇后适时递上茶盏,护甲轻叩杯沿:"陛下,听说那地方还供奉着飞箭娘子的木牌......"秋末,官道上突然来了顶朴素的马车。

任瑶瑶公主掀开车帘,望着漫山遍野的金黄稻田,远处学堂传来的读书声混着后山的操练号子,竟比宫廷乐师的演奏更让人心潮澎湃。

她攥紧小燕子托人捎来的野菊花,眼角泛起笑意——原来这世上真有这般鲜活的人生,无需金冠霞帔,照样能活出万种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