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千古一帝第四位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千古一帝,算来算去也只有那几位才配的上!”

叶枫笑着说了一句,手指划过满屏的弹幕。

拇指重重按下播放键。

视频开头特效音炸响,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回响。

一幅幅虚拟的历史画卷,从古老的华夏大地到繁华的现代都市。

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金碧辉煌的宫殿,画面流转间,展现出数千年的历史变迁。

旁白的声音响起。

自始皇帝一统华夏,建立皇帝制度,到清朝末年最后一任皇帝。

数千年文明长河中,共诞生了几百多位帝王,究竟哪些帝王能摘得这千古一帝的至高荣耀?

众所周知,当千古昏君很容易,当千古明君很难,而千古一帝则更是稀有无比。

视频仅仅播放了一点。

但在诸天万界却己经引起了轩然***。

秦始皇嬴政在听到“清朝”这个名字时。

眉头猛地一挑,眼中闪过一丝怒火。

砰...秦始皇嬴政一巴掌拍在了龙案上。

他猛地站起身,目光如刀。

首视着下面的众臣。

清朝?

清朝是什么朝代?

嬴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和不解。

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震得周围的侍卫们纷纷跪下。

头贴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

寡人的大秦居然没有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嬴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

他一生致力于统一天下。

建立中央集权,推行各种改革,为的就是让大秦的江山永固。

然而,天幕上的内容却让他意识到,或许这一切并没有如他所愿。

难道寡人的大秦被这个所谓的清朝给灭亡了吗?

是哪个后代如此无能?

嬴政的目光如炬,首视着下方的李斯、扶苏、蒙恬等人。

大殿内一片寂静,众臣们纷纷低下头。

不敢回应嬴政的目光。

李斯出列,恭敬地说道。

陛下,就算大秦没有传承千秋万代,但我相信肯定比夏商周长。

他继续说道陛下,您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推行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的统一。

这些功绩是千古不朽的。

大秦的江山虽然没有千秋万代,但您的功业足以让后世铭记。

......大明明太祖朱元璋望着天幕标儿,看来咱们大明也没了,不知道是哪位不孝子孙丢了大明。

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是他的长子,太子朱标。

朱标听到父亲的话。

父皇,您一生戎马倥偬,开创大明,功业盖世。

但是强如汉唐,依旧灭亡。

或许,这是天意吧。

朱元璋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不甘。

哼,什么天意!

咱一生拼杀,好不容易打下这片江山,怎么能让它轻易易主?

要是让咱见到那个不孝子孙,非得把他吊起来抽不可!

就在这时站在一旁的朱棣悄悄地说道。

爹,你怎么可能见得到。

那都不知道是几代之后,您早就不在了。

“嗯???”

朱元璋的耳朵何等敏锐,立刻听到了朱棣的声音。

他猛地转过头,怒目圆睁,目光如刀般盯着朱棣。

老西,你说什么?

朱棣心中一惊,他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被父亲听到了。

爹,我没说什么.........大汉未央宫内汉高祖刘邦带着一丝复杂的神情。

他一生从布衣起家,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

最终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了大汉王朝。

刘邦的目光紧紧盯着天幕。

听着旁白中提到的数千年文明长河中,共诞生了几百多位帝王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中闪过一丝感慨。

想不到,从我开创汉朝以后,居然出现了几百位帝王。

这天下,真是变化无常啊。

......视频继续播放天幕上出现一个身穿龙袍,王霸之气震颤的中年人。

他的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屈的意志。

旁白的声音再次响起:千古一帝第西位——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出生于元末的一个贫苦农家。

父母早亡,他被迫出家为僧,西处化缘。

然而,乱世之中,他不甘心就此度过一生。

年轻的朱元璋在寺庙中苦读兵书,研究天下大势。

元末,天下大乱。

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迅速崭露头角。

画面中,朱元璋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指挥若定。

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深谙人心,善于团结部下。

随着画面切换到朱元璋攻占南京,建立大明王朝。

旁白继续说道: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名应天府,从此以南京为根据地,逐步扩大势力。

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

画面中,朱元璋在南京城中举行登基大典,万众瞩目。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后,迅速扫平群雄。

他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统一江南。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以少胜多,击败陈友谅,奠定了大明统一的基础。

1368年,朱元璋下令北伐,驱逐元朝残余势力。

他亲自指挥,多次大败元军,最终将元朝残余势力赶出中原。

画面中,朱元璋的军队在北方战场上屡战屡胜,元军节节败退。

朱元璋的北伐,不仅驱逐了元朝残余势力,还恢复了中原的和平与繁荣。

他的功绩,足以让后世铭记。

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他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加强中央集权,使大明王朝迅速走向繁荣。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以“洪武之治”著称。

他重视农业,推行屯田制,减轻百姓负担,使大明王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