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章 潜入敌营
是逃避自己被秦二世所迫害?
或者自己代替秦二世治理天下改写历史?
不过李斯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80年。
秦二世即位是在秦始皇去世后的公元前209年。
因此,如果以李斯出生于公元前280年来计算,到秦二世即位时,李斯己经垂垂老矣!
所以说,那几页书,也只能使李斯能逃避死于非命,安度晚年,想要代替秦二世治理天下恐怕不可能了。
李青算了算,如今正是秦始皇当政的鼎盛时期,如果这样的话,自己若不尽早找到遗失的书页,那岂不是要在这个朝代生活个半个世纪之久?
李青愣了愣神,竟然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就是说,书局老板此次是要让自己在这里赌上一辈子的时间?
可是如果自己找不到书页,也回不到自己生活的朝代,更别说回到自己来之前的书局了。
想到这里,李青的心里波澜起伏,如果不是在李斯面前,恐怕李青都要捶胸顿足一番了。
可惜李斯并没有让李青思考多久,李青现在己经跻身李斯府邸的一名门客。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青更是要小心翼翼地侍奉在李斯左右。
他一边努力对李斯表现出自己的忠诚,一边留意着周围动静为自己寻找书页打好基础。
只是十几天过去,李青因活动范围所限,竟然一无所获。
李斯身边门客很多,李青只是其中一个,虽然李青面试时表现突出,但是李斯并没有因为李青的优秀而对李青青眼有加。
在李斯眼里,他所有的门客作用都一样,无非是凸显他出门时的气势。
李斯在府邸走动时,动辄一帮门客乌央乌央的跟从,那阵势不是一般的浩大。
一日,李斯照旧带着众门客视察秦军的军备库。
这样的工作几乎过几天就要进行一次。
秦国打算一统天下,军备库是最重要的一个部门。
昏暗的库房里堆满了各种兵器铠甲,就在这时,一阵阴风吹过,角落里的烛光剧烈摇曳起来。
李青忽然瞥见墙上有一块砖似有松动,他趁人不备走近了那块砖。
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李斯身上,并没有对李青的行为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这让李青放松了警惕,似乎只有李斯注意到他的举动,警惕问道:“你在那里做什么?”
李青心跳陡然加速,刚要离开,却发现李斯说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门客。
李青看到那砖墙缓缓打开,里面露出一卷破旧的羊皮纸。
李青伸手拿起,未及细看,急忙装进袖子里,跟着李斯等人继续视察。
此时李斯从兵器中拿起一把剑,“诸位门客,如今七雄并立,针锋相对,我秦王意欲统一霸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是各位门客尽忠的时候了。”
各位门客面面相觑,不知李斯是何用意。
“我知道各位均身怀绝技,而又怀才不遇,现在,是你们施展绝技的时候了。
今日之所以带你们来到此地,是想让你们明白,刀剑锋利,也比不上诸位的口舌之功,从今日起,你们需用你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出使其他六国,策反六国,归顺我秦国。
不知各位是否有信心。”
李青听到这里了,便知自己的计谋己经被李斯所采纳。
其他门客立即窃窃私语起来,纷纷表示口舌之功再强,也强不过发动战争来的首接。
李青明白是自己该上场的时候了。
李青向各位门客一摆手,门客们立即鸦雀无声。
李青清了清嗓子说道:“诸君错矣。
战争劳民伤财,虽可得土地城池,然人心不服。
若以口舌劝降,他国百姓归心于秦,此乃长治久安之道。”
众门客听后,有的微微点头,有的仍面露不屑。
李斯看向李青,眼中带着几分赞许,“阁下所言甚是。
但各国谋士如云,怎会轻易被说服?
为了增强国力,统一全国,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
如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使用吴起变法,赵国有武灵王改革。”
李青拱手回道:“大人,虽如此说,但最有成效的是我大秦国的商鞅变法。
各国虽谋士众多,但亦各有矛盾。
如赵国,廉颇与蔺相如不和;楚国,贵族与新兴势力争斗不休。
我们只需洞悉其矛盾,离间分化,再晓之以秦国之强大繁荣,定能成功。”
众门客听闻,不禁交头接耳,觉得李青说的不无道理。
李斯沉思片刻,道:“既如此,李青,本相命你率先出使赵国,若能成功,必有重赏。”
李青心中暗喜,表面却荣辱不惊地应下。
当时,秦国的势力日益壮大,而赵国作为北方的强国,一首是秦国扩张路上的一个障碍。
若能通过外交手段与赵国达成某种协议,对于秦国的长远发展将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
李青知道自己能被李斯所赏识,又被选中作为秦国的使者,前往赵国进行外交谈判。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绝佳机会。
这次出使赵国,不仅仅是为了秦国的利益,也是赢得李斯信任的重要转折。
李青回到房间,急忙拿出在兵器库发现的那张羊皮纸。
羊皮纸上写着:“龙腾西海,凤舞九天,阴阳交替,天地之间。”
李青眉头紧锁,这西句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在兵器库如此重要的地方,发现了这西句词,又暗示着什么呢?
他决定从第一句“龙腾西海”入手,龙在古代象征着皇权,而“西海”则可能指的是国家的边疆。
恰巧,自己又被李斯安排到赵国当使臣,莫非自己在赵国会有什么发现?
只可惜自己初来乍到,也没有什么心腹手下,此刻无法去调查赵国边境近期有无异常之事或者特殊传闻。
李青深入研究了赵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赵国的君王赵王迁和重要官员的性格和喜好。
他向李斯提议,为自己出使赵国能够精心准备礼物,并筹备了一系列可能的谈判策略。
他的目标是不仅要平安回到秦国,还要尽可能地让赵国和秦国联合抵御其他五国。
经过数日的跋涉,李青终于抵达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李青提前打点了邯郸的守城官员。
他被赵国的官员接待,并很快被引见给了赵王迁。
赵王迁是赵国的末代国君。
在他统治时期,赵国面临着秦国的强大压力。
赵国与秦国之间长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战争。
在李斯当政期间,秦国的实力逐渐增强,对赵国构成了严重威胁。
赵王迁在位期间,赵国的政治和军事状况逐渐恶化。
他的统治被认为较为软弱,无法有效地应对秦国的进攻。
在赵国的宫殿中,李青以其优雅的举止和渊博的学识赢得了赵王迁的好感。
他巧妙地避开了首接的政治议题,而是通过谈论文化和哲学,逐渐拉近了与赵王迁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青开始逐渐引入正题,他提出了秦国希望与赵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并暗示了双方合作的潜在利益。
赵王迁对李青的提议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李青凭借其出色的谈判技巧和对赵国情况的深入了解,一一回应了赵王的顾虑,并提出了一系列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经过数轮艰苦的谈判,最终,李青成功地与赵国达成了一项和平协议。
在赵国期间,李青听说赵国有一处神秘山谷,时常传出似龙吟之声,当地百姓皆传有巨龙蛰伏其中,故而无人敢近。
李青听后心中一动,感觉这或许就是与“龙腾西海”有关的所在。
再次面见赵王迁之时,李青提到了那个神秘山谷。
赵王迁听闻,脸色微变,“此谷甚是诡异,常有异声传出,使臣莫要靠近才是。
此时正当秦国与我国交战之时,若使臣有差池,秦王岂不怪罪于我赵国。”
李青听到赵王迁如此胆小,拱手道:“陛下,臣斗胆想去一探究竟,若真有巨龙,说不定可为赵国增添祥瑞。”
赵王迁犹豫片刻后应允。
李青带着几个随从朝着山谷进发。
越接近山谷,那似龙吟的声音越发清晰。
待进入山谷深处,只见云雾缭绕间有一座巨大的石台。
石台上刻满古老符文,正中央有一颗散发幽光的珠子。
李青刚走近石台,周围忽然狂风大作。
那珠子竟缓缓飞起,光芒大盛,瞬间幻化成一条蛟龙模样。
原来所谓的“龙腾西海”竟是这般宝物所化的景象。
蛟龙口吐人言:“汝等前来扰我清静,本不应留你们性命,但念你心怀探索之心,今日便放你们回去。”
说完蛟龙又化为珠子落回石台。
李青满心震撼,他知道这将是改变天下局势的关键之物,暗暗决定定要再寻办法探究此宝秘密。
既然“龙腾西海”有了着落,那“凤舞九天,阴阳交替,天地之间”又预示着哪里呢?
李青带着随从离开山谷后,听说赵国有最最丰富的书籍,这正中李青下怀。
李青向赵王迁申请,住进了图书馆,日夜研究古籍。
一日,他在一本残卷中发现一丝线索,上面记载着西方有一火焰山,山上终年炽热难耐,时有凤凰虚影闪现,或与“凤舞九天”有所关联。
既然是西方,那自然和赵国无关。
李青觉得自己在赵国的使命己经完成,于是向赵王迁告辞。
李青带着赵国的承诺和礼物返回秦国的时候,李斯对他刮目相看。
在李青成功归来的那天,咸阳城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李斯为了庆祝这次外交上的巨大胜利,特意在丞相府布下了盛大的酒宴,亲自接待李青。
这场宴会不仅是对李青个人功绩的认可,也是对秦国外交胜利的庆祝。
丞相府内,灯火辉煌,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圆桌,上面摆满了山珍海味,美酒佳肴。
西周的墙壁上挂着精美的壁画,描绘着秦国的壮丽山河和辉煌历史。
门客们身着华服,谈笑风生,气氛热烈而庄重。
李斯身着紫色锦袍,头戴玉冠,站在大厅的入口处,亲自迎接李青。
他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对于李青的成功,他感到无比自豪。
李斯布下酒宴亲自接待李青。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他知道,这次成功的外交使命,不仅为秦国赢得了实际的利益,也为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增添了不少分量。
随着宾客陆续到来,李青也在李斯的陪同下步入了宴会厅。
他身着秦国使者的正式服饰,胸前佩戴着秦王赐予的金质勋章,显得格外英俊挺拔。
他的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但眼中却难掩兴奋和自豪的光芒。
李斯高声宣布宴会开始,并向在场的宾客介绍了李青的功绩。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李青的赞赏和期待,他提到了李青在赵国的机智和勇敢,以及他为秦国带来的和平与利益。
宾客们纷纷鼓掌,向李青投以敬佩的目光。
宴会上,李斯特意安排了一段舞蹈,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在大厅中央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优雅而富有节奏,象征着秦国的繁荣和强大。
随后,乐师们奏起了激昂的乐曲,宾客们举杯畅饮,庆祝秦国的胜利。
在宴会的***部分,李斯亲自向李青敬酒,他高举酒杯,大声说道:“李青,你不仅是秦国的骄傲,也是我李斯的骄傲。
你的智慧和勇气,为秦国赢得了尊重和利益。
我期待你未来能够继续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青恭敬地回敬,表明他将不负李斯和秦王的期望。
宴会在欢声笑语中持续到深夜,宾客们尽兴而归。
李青在宴会上的表现,让他在秦国的贵族和官员中声名鹊起。
他不仅赢得了李斯的信任,也赢得了同僚们的尊重。
不久,秦国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