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林宇轻声念道,眼前是一卷刚铺开的新绢布。

太学和军学的学习已经进入正轨,人才网络也初具规模,但林宇深知,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要在这乱世中崛起,不仅需要人才辅佐,更需要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而这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准确把握上。

深夜的烛光下,林宇决定系统整理脑中的三国历史,梳理那些将影响天下大势的关键节点,为自己的未来路线制定详尽计划。

他将绢布分为几个部分:时间线、关键事件、重要人物、技术发展、战略调整和个人行动。

"首先是时间线..."林宇拿起毛笔,开始在绢布上绘制一条横线,从当下的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开始,一直延伸到曹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掌权为止。

他在时间线上标注出几个关键年份: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开始大规模征召外部力量平叛,地方势力因此崛起。"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进京,废立皇帝,朝廷大乱,各地诸侯联合讨伐。"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至许昌,开始以天子名义号令天下。"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奠定北方霸主地位。"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南下失利,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曹魏建立。"

"这些,就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林宇轻声自语,"每一个节点上的选择,都将影响整个历史的走向。"

接下来,他详细分析了几个最为关键的历史事件。

"黄巾起义,表面看是宗教动乱,实质是农民对苛政的反抗。历史上曹操参与平叛,但仅是小角色。这次,我需要在平叛中崭露头角,同时避免像历史上那样屠杀投降的黄巾军,而是招降他们为己所用。张角的太平道虽然是异端邪说,但其组织能力和群众基础不可小觑,若能加以利用,将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董卓之乱,是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史上,董卓进京后废立皇帝,引发天下诸侯联合讨伐。但联盟最终因内部矛盾瓦解,给了董卓喘息机会。这次,我必须在联盟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或者暗中促成董卓的迅速倒台,避免其烧杀抢掠,祸害百姓。"

"官渡之战,历史上曹操以五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十万大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曹操抓住了袁绍军中的内部矛盾,成功离间了袁绍与其谋士许攸的关系,并偷袭了袁绍的粮草大营。这次,我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或者在袁绍尚未强大到无法抗衡之前,就解决这个威胁。"

"赤壁之战,曹操南下意图一举统一天下,但因为不熟悉南方水域和气候,加上轻敌冒进,最终败给了孙刘联军。这是历史上曹操最大的败笔,也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避免这场失败,或者转败为胜,将彻底改变历史走向。"

林宇停下笔,思考了片刻,又继续写道:"不过,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每个事件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想要改变历史,必须从根本上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找到合适的介入点。"

接着,他转向了人物分析部分。

"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兵精粮足,据河北四州之地,天下诸侯莫能与之争锋。然其性刚而犹豫,见事迟疑不决,好谋无断,多疑少信,终为其致命弱点。对付此人,需利用其犹豫寡断的性格,同时分化其部下,特别是那些有才华但不被重用的谋士,如许攸。"

"刘备,历史上的汉室宗亲,以仁义立世,招揽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名将谋士,终成一代枭雄。但当前,他尚是一名编草鞋为生的无名之辈。若能在其崛起前网罗其未来的班底,如关羽、诸葛亮等,则蜀汉将难以成势。或者,也可拉拢为己所用,毕竟刘备惟贤是举,或可成为重要盟友。"

"孙策、孙权父子,历史上江东霸主,据有江南六郡之地,水军强盛,财富丰厚。对付此等水战高手,需先发制人,或结为姻亲,或以利诱之,切不可像历史上的曹操那样贸然南下,以逸待劳,授人以柄。"

"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勇冠三军,但为人反复无常,三姓家奴,终为曹操所擒杀。此人勇而无谋,可招为己用,但需防其反叛。"

"关羽,美髯公,义薄云天,武艺超群,忠心耿耿,历史上曾一度降于曹操,后千里走单骑,寻回刘备。若能获得此人效忠,将是极大助力;若不能,则需防范其日后成为劲敌。"

"诸葛亮,卧龙,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历史上辅佐刘备从一介草民到蜀汉皇帝。当前尚在隆中隐居,若能在刘备之前访贤若渴,或许能改变这位军师的效忠对象。"

林宇继续分析着各路诸侯和名将谋士,详细记录他们的优缺点、性格特征、历史成就以及可能的招募或对抗策略。

随后,林宇转向了技术发展部分。

"东汉末年,虽然已有一定的冶金、农业和医学技术,但整体而言仍然非常原始。以我的现代知识,可以在多个领域引入改进:农业上推广曲辕犁和水利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军事上改进弓弩和战车设计,增强作战能力;医学上引入简单的消毒和草药处方概念,降低伤病死亡率;工程上采用更先进的建筑技术,提高城防工事效果。"

"特别是火药,尽管现在条件有限,无法立即生产出成熟的火器,但可以开始着手研究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提取和纯化,为日后火药的发明奠定基础。这将是决定性的军事优势。"

林宇记下了一系列可行的技术革新计划,包括时间表和所需资源的估算。

接下来,他考虑了战略调整。

"历史上曹操的战略基本是正确的:先定北方,再取江南。但在某些关键决策上存在失误。比如:对待降将不够宽容,致使部分人才流失;南下赤壁准备不足,导致大败;晚年过度征伐乌桓和蜀汉,消耗了大量资源却收效甚微。"

"改进策略应该是:更加注重人才的网罗与培养;加强内部团结,避免谋士间的矛盾;重视民生和经济基础建设,而非一味军事扩张;建立更高效的行政和军事指挥体系;提前规划帝国继承问题,避免曹丕与曹植的兄弟争斗。"

最后,林宇设计了一个详细的个人行动计划。

"近期(未来一年内):

1. 继续在太学和军学中学习,积累知识和人脉。

2. 寻找并结交更多历史上的名士,如荀彧、程昱等。

3. 开始学习医术,为日后救治郭嘉等人做准备。

4. 向父亲曹嵩建议增加家族产业,积累资金和人力。

5. 密切关注朝廷动向,特别是黄巾起义的征兆。"

"中期(黄巾起义至董卓之乱):

1. 在平定黄巾起义中立功,提升声望和地位。

2. 招降优秀的黄巾将领,扩充自己的班底。

3. 在讨伐董卓的联盟中扮演积极角色,结交各路诸侯。

4. 尽早访问隆中,争取诸葛亮的加入。

5. 建立初步的地方势力,控制一定的领地和军队。"

"长期(董卓之乱后):

1. 迎接天子,以天子名义号令天下。

2. 消灭或招降吕布、袁术等不稳定因素。

3. 提前布局官渡之战,消除袁绍威胁。

4. 避免赤壁之战的失误,或采取完全不同的南下策略。

5. 逐步统一北方,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

6. 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增强国力。

7. 最终统一全国,建立稳定和平的新秩序。"

写到这里,林宇停下笔,陷入了沉思。这份计划看似完美,但历史的变数太多,任何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他必须做好应对各种可能性的准备。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林宇自语道,"但有计划总比没有好。至少,我知道自己要朝哪个方向前进了。"

他又拿出一张新的绢布,开始绘制一幅更为详细的"三国演义"地图,标注出各个重要城市、山川河流和战略要地。在地图上,他用不同颜色标记了各个诸侯的势力范围,以及未来可能的战场和争夺点。

"许昌,历史上曹操的根据地,地处中原,控制着黄河南岸的广大平原,是统一北方的理想基地。"

"荆州,三国时期兵家必争之地,控制着长江中游,是沟通南北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曾多次易手,最终为蜀汉所失。若能牢牢掌控,将大大增加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益州,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历史上刘备借此立足,成为三国鼎立的基础之一。若能提前控制,或与刘璋建立稳固联盟,将避免西线威胁。"

"江东,孙氏根据地,依托长江天险,水军强盛,难以正面攻克。需采取政治联姻或离间计,慢慢蚕食或争取其主动归附。"

林宇继续在地图上标注着各个重要战役的发生地点和大致时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布局图。

完成这些后,林宇又开始思考那些可能被历史忽略的小细节。

"历史上记载的都是大事件,但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能成为改变历史的关键。比如郭嘉的早逝,或许只是因为简单的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荀彧的忠心耿耿,最终却因为政见不合而被逼自尽;关羽的骄傲自满,导致了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决定,也间接造成了他后来的败亡..."

林宇决定将这些看似细小但实际上至关重要的事件也记录下来,并思考如何预防或利用它们。

"防止郭嘉早逝:学习基本医术,储备药材,特别是治疗热病的方子;注意其日常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必要时可寻求道家或异域的治疗方法。"

"避免荀彧悲剧:尊重其政治见解,即使不同意也给予充分尊重;在重大决策前充分咨询其意见;若真有无法调和的矛盾,给予其体面退居的机会,而非逼迫至绝境。"

"防止关羽走麦城:若能招降,必倍加优待,满足其荣誉感;若为敌,则避免轻敌,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破;关键时刻,不给其华容道放虎归山的机会。"

林宇还特别注意到一些在正史中被忽略,但在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人物和事件,如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吕布与貂蝉的爱情故事,诸葛亮的"七星灯续命"等。这些或真或假的传说,同样可能成为影响人心或利用舆论的工具。

继续深入思考,林宇意识到,他不能仅仅关注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变革,还需要考虑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东汉末年,儒家思想统治社会,但却走向僵化;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新兴宗教迅速发展,显示出民间对精神寄托的强烈需求;官僚体系***不堪,却又难以短时间内彻底改革..."

林宇决定,在确保军事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一系列改革:

"教育改革:扩大太学规模,降低入学门槛,培养更多实用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际能力而非单纯背诵经典。"

"宗教政策:对太平道等民间宗教采取包容态度,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对极端宗教活动的监管,防止其成为政治威胁。"

"行政改革:简化行政层级,减少冗员;推行按绩效评价官员的制度;打击******,确保廉洁高效。"

"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城市繁荣;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系统,应对自然灾害。"

"军事制度:实行屯田制,解决军粮问题;建立常备军和预备役制度,提高军队素质;改进武器装备,增强作战能力。"

思考至此,林宇已经勾勒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改写蓝图。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计划都必须面对现实的检验,尤其是在这个英雄辈出、多方角力的乱世。

"历史的轨迹或许可以改变,但历史的规律却是不变的。"林宇自语道,"无论如何,我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势而为,而非逆势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历史,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三国时代。"

夜已深,林宇小心地将这些绢布收好,藏入之前准备的暗格中。他知道,这些记录若被人发现,不仅会被视为疯言疯语,更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这些计划,将是他在这个陌生时代立足的根基,也是他改变历史的起点。

次日清晨,林宇早早起床,精神焕发。昨晚的整理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也更加坚定了改变历史的决心。

"今日有什么安排,少爷?"服侍林宇的小厮问道。

林宇微微一笑:"去拜访一位医者。"

小厮有些惊讶:"少爷身体不适吗?"

"不,我很好。"林宇解释道,"只是想学些医术,治病救人,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部分。"

林宇来到洛阳城内一位名为华佗的医者处。历史上的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这一古代麻醉剂,还创立了"五禽戏"养生体操。若能向他学习医术,不仅能救治未来的郭嘉,还能为自己的军队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在下曹操,字孟德,特来向先生请教医术。"林宇恭敬地向华佗行礼。

华佗打量着眼前的少年,有些惊讶:"小小年纪,为何对医术感兴趣?"

林宇诚恳地回答:"人若无疾,便是天理;人若有疾,便是逆理。医者,正是顺应天理,挽救生命之人。我虽志在经略天下,但若不能保全百姓性命,又有何意义?"

华佗听罢,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得好。不过,医道艰深,需要长期钻研,非一日之功。你可有这个恒心?"

林宇坚定地点头:"先生但教,必不敢懈怠。"

华佗沉思片刻,决定给这个特别的少年一个机会:"那好,从今日起,每五日来此一次,我传你基础医理。但要记住,医者仁心,学医先学仁。"

"先生教诲,铭记于心。"林宇恭敬地回答。

就这样,林宇开始了他的医学学习之旅。华佗先教他识别各种常见药材,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功效;然后是基本的诊脉技术,通过脉象判断病情;接着是简单的外伤处理方法,如何清创、包扎和缝合;最后才是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林宇学习极为刻苦,不仅认真记忆华佗的每一句教诲,还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有时甚至让华佗感到惊讶。

"孟德,你对热病似乎特别关注?"华佗某次问道,注意到林宇总是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刨根问底。

林宇没有隐瞒:"先生慧眼。我有一位远方亲戚,体弱多病,常为热病所困。我希望能学得一些良方,日后救治于他。"

华佗点点头:"热病虽常见,但变化多端,治疗不易。不过,我倒有几个偏方,或可一试。"他随即传授了林宇几个专门针对热病的方子,其中包括了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药方。

林宇将这些方子牢牢记在心中,他知道,这些知识在十多年后或许能救郭嘉一命。

除了学习医术,林宇还利用闲暇时间研读各种兵书和历史典籍,加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他特别关注那些描述前朝兴衰的记载,试图从中找出规律和借鉴。

"秦朝二世而亡,源于苛政;汉朝衰落,始于外戚专权,继而宦官把持朝政...历史上的教训如此明显,却鲜有人能真正吸取。"林宇摇头叹息。

他还特别注意收集各地的最新情报,尤其是关于黄巾军和各地方势力的消息。通过与太学和军学的同窗交流,以及派家仆打探,林宇逐渐构建起了一个简单的情报网络。

"张角的太平道在冀州、豫州、青州等地发展迅速,信徒已达数十万...朝廷派中常侍汉冯往冀州查探,事情恐怕快要败露..."林宇整理着最新收到的情报,心中有了判断:"黄巾起义怕是要提前爆发了。"

"汉室衰微,灵帝昏庸,宦官当道,天下大乱在即。"林宇自语道,"我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他开始加紧整理之前规划的关键历史节点,重点关注即将到来的黄巾起义。历史上,这场起义爆发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持续约一年,虽然最终被朝廷镇压,但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落,也为各地方势力崛起提供了机会。

林宇仔细梳理着黄巾起义的主要发展过程和关键人物:

"张角,太平道创始人,自称大贤良师,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这场席卷东汉的农民起义。"

"张宝,张角之弟,绰号地公将军,负责发动冀州南部地区的起义。"

"张梁,张角次弟,绰号人公将军,与张宝共同辅佐张角。"

"三张"是黄巾军的核心领袖,而朝廷方面的主要将领则包括:

"皇甫嵩,东汉名将,历史上率军击破张梁、张宝部,立下大功。"

"朱儁,与皇甫嵩同为朝廷主力,负责讨伐另一支黄巾军。"

"卢植,经学大师,也是刘备的老师,负责讨伐张角本部,但因宦官陷害而被***"

"董卓,凉州刺史,趁黄巾之乱崛起,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东汉末年最大的乱源之一。"

林宇思考着如何利用这场即将到来的动乱。历史上,曹操在平定黄巾起义中只是一个小角色,没有立下什么显著功劳。但这次,他决定要改变这一点。

"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军队中不乏精锐,如青州兵。历史上曹操曾招降这支部队,成为其早期的重要力量。这次,我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平叛,争取更多的黄巾降卒。"

林宇继续规划着:"起义期间,各地必然兵荒马乱,物资匮乏。可提前囤积粮草,一方面救济百姓,赢得民心;另一方面为日后收编散兵提供物质基础。"

"此外,黄巾起义也是结交各路英雄的好机会。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就是在这场动乱中结为兄弟的。我需要密切关注战场上的表现突出者,及时拉拢招揽。"

思考至此,林宇大致确定了自己在黄巾起义中的行动方针:"积极参战,立功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借机扩充实力,网罗人才,为日后的更大变局做准备。"

接下来,林宇将目光投向了黄巾起义之后的历史大事件——董卓之乱。

历史上,董卓趁朝廷混乱之际进京,废立皇帝,专横跋扈,引发了天下诸侯的共同讨伐。这场混乱最终导致了汉室衰微,各地方势力崛起,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董卓此人,骁勇善战,但为人残暴贪婪,刚愎自用。其手下虽有吕布、李儒等猛将谋士,但也因其暴虐而人心离散。正史中,他在掌权不到三年就被其养子吕布所杀,其部下李傕、郭汜等人继续祸乱朝廷。"

林宇分析着董卓之乱的关键节点和主要人物:

"何进,大将军,灵帝母亲的哥哥,拥兵自重,欲诛宦官却反被杀,其死引发了宫廷政变,为董卓入京创造了条件。"

"袁绍,四世三公的名门子弟,何进的同谋,后来成为讨伐董卓联盟的盟主。"

"吕布,飞将军,武艺超群,初为丁原部下,后杀丁投靠董卓,最终又杀董卓,是个忠诚度极低的猛将。"

"王允,朝廷重臣,设下连环计,利用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最终导致董卓被杀。"

林宇思考如何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董卓之乱是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各路诸侯崛起的契机。我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在混乱中寻找机会。"

"首先,董卓入京前,可尝试劝说何进改变策略,避免他鲁莽召董卓入京又被宦官所杀的悲剧。若何进能稳妥地处理宦官问题,董卓或许就没有入京的机会。"

"其次,若董卓确实入京,我将积极参与讨伐联盟,但同时避免像历史上那样联盟内讧。可以尝试与袁绍等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或者暗中支持王允的连环计,加速董卓的灭亡。"

"最后,董卓倒台后,朝廷必然陷入更大的混乱。这时,迎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是最关键的一步。历史上曹操直到建安元年(196年)才迎献帝至许昌,这次要争取提前完成这一步,获得更大的政治优势。"

林宇清楚,这些计划的实施都需要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作为支撑。因此,他必须在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积累声望和力量,为应对董卓之乱做好准备。

"黄巾一役,便是我崛起的第一步。"林宇坚定地想着。

最后,林宇将思考的触角延伸到了更远的未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关键战役。

"官渡之战,历史上曹操以弱胜强,击败了袁绍,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这场胜利的关键在于:成功离间了袁绍与其谋士许攸的关系;抓住袁绍军中的内部矛盾;最后一举偷袭了袁绍的粮草大营,彻底瓦解了其士气和战斗力。"

"这场战役的胜利,需要充分的准备和精准的情报。提前网罗许攸等人,或者在袁绍尚未强大到无法抗衡之前,就解决这个威胁,将是两种可行的策略。"

"赤壁之战则是另一个关键节点。历史上,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意图一举平定江南,却败给了孙刘联军,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这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熟悉南方水域和气候;轻敌冒进,导致军中疫病流行;被周瑜的火攻所破。"

"避免这场失败,或者转败为胜,将彻底改变历史走向。可行的策略包括:提前与孙权建立联姻关系,分化孙刘联盟;更加充分地准备水军和了解南方水域;针对火攻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或者采取完全不同的南下策略,避免正面冲突。"

思考至此,林宇对三国历史的主要脉络和关键节点已有了清晰的规划。他相信,只要按照这个蓝图逐步推进,就能在这个乱世中立足,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林宇轻声念道,"有了这份规划,我就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历史上的失误,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三国时代。"

夜深了,林宇小心地将所有规划图纸收好,藏入暗格。明天,家族将举办一场宴会,邀请了洛阳城内的一些名流和官员。这将是他首次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见识,也是他实施计划的第一步。

"乱世将至,英雄当立。"林宇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此次重生,定当不负天命。"

次日黎明,林宇早早起床,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家族宴会做准备。他知道,这将是他在洛阳城内崭露头角的第一步,也是他实施历史改变计划的真正开始。

"少爷,老爷吩咐您早些准备,宴会上会有不少朝中重臣。"小厮前来通报。

林宇点点头:"知道了,我这就去见父亲。"

走出房门,林宇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经过这几天的规划和思考,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的乱世。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些历史的关键节点,他都将亲身经历,并努力改变其结局。

"此生,定要开创一个不一样的三国时代。"林宇心中默念,迈步走向曹嵩的书房,准备迎接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挑战——在家族宴会上展现自己的才华,震惊宾客,为日后的崛起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