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暗流密码
他的手指在冰冷的金属表面上轻轻滑动,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数据。
赵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他对技术的执着和热情驱使他不断探索和创新。
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九三式高射炮瞄准具的光学系统。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验,他成功地改造了这个系统,将其转化为首台国产雷达校验装置。
在零下三十度的冰原上,赵刚独自一人调试着这台设备。
极度的寒冷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他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替代进口ЛЭП-2。
"赵刚轻声说道,他的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有些模糊。
他的睫毛上凝结着冰晶,随着他说话的动作,这些冰晶簌簌地掉落下来。
就在这时,林曼云突然指着微微颤动的仪表指针,兴奋地喊道:"三点钟方向有异常反射!
"赵刚立刻将注意力转向那个方向,果然,他看到了一个微弱但明显的信号。
这个发现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可能发现了一种新的电离层扰动预警技术。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他们的成果最终被应用到边境雷达站,使得预警时间提前了整整西十分钟。
赵刚和林曼云的努力和创新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名字也因此被铭记在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元宵夜的突袭来得毫无征兆。
燃烧的桦树皮被投入水桶,金属微粒在烟雾中形成临时反射阵列。
赵刚用莫尔斯电码将坐标调制到雷达载频,远在三百里外的某工业城市监听站首次捕获到民间微波信号。
值班员盯着突然跳动的示波器,以为是设备故障,却不知这是共和国电子对抗史的里程碑。
黎明时分,赵刚在瓦砾下发现半张烧焦的防水图纸。
林曼云用银发簪刮去碳化层,显露出某型侦察机的电子对抗频率——这是他们在旧式发信机里模拟了西十七次才获得的关键参数。
她的簪头刻着父亲留下的北斗七星图,此刻正映着晨光在焦纸上投下星轨般的刻痕。
在外援断绝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成功地破译了外军雷达的跳频规律。
为了验证这一成果,他们利用改造过的九六式发信机,巧妙地模拟出敌机的讯号。
在终年积雪的苍山北麓,他们精心建立起首个电子对抗训练场,这里成为了他们实践和探索的舞台。
当第一道干扰波如同一道闪电般成功压制住进口雷达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他们辛勤努力的最好回报。
与此同时,冰封的沧澜江似乎也感受到了这股激动人心的力量,传来了春汛的轰鸣,震碎了岸边的薄冰,仿佛在为他们欢呼。
在某个深夜,赵刚独自在档案室里翻阅资料时,偶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北华电气要览》。
书页间夹着一张1938年的设计图,上面用日文标注着“八木·宇田天线”。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张设计图的旁边,竟然有一行钢笔写就的批注:“若将振子间距调整为0.18λ...”赵刚凝视着这行字,心中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
他发现,这笔迹竟然与自己的笔迹惊人地相似!
窗外,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在雪地上投下一道转瞬即逝的光痕,仿佛是上天在这一刻给予他的某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