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被火焰吞噬,百姓或死于战火,或沦为难民,哀鸿遍野,千里焦土。
而就在这乱世的漩涡之中,一个年轻的身影却在这动荡的人间展现出超凡的才智与勇气,这便是十五岁的狄文远。
彼时,狄文远尚在宜兴县李员外家中寄居,他自幼天资聪颖,三岁能言之时,便能背诵诗书,五岁便能以木头拼凑出精巧的物件,七岁便开始研读兵书。
而他眉心的月牙印记,更是隐隐透出他与众不同的宿命。
金军来犯,狄文远所在的小村也未能幸免于难。
那日,金军的铁蹄踏破了村庄的宁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狄文远亲眼目睹了家园化为灰烬,亲人惨遭杀害的惨剧。
那一刻,他的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一股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我不能再袖手旁观,我一定要做些什么!”
狄文远暗暗发誓,他要报仇,要救这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
于是,狄文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他要去寻找岳飞,投军报国,以自己的才智和勇气,为这破碎的山河寻得一线生机。
他身着简朴的布衣,脚踏草鞋,怀揣着岳飞的兵书和自己用鲁班术制作的袖箭,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岳家军营的路途。
这一路,狄文远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他穿越过被战火蹂躏的荒野,躲避过金军的搜捕,还要时刻提防那些趁火打劫的山匪和恶霸。
然而,这些困难却从未让他退缩。
一次,狄文远在路过一片树林时,遭遇了一伙山匪。
那伙山匪看他年纪轻轻,便想欺负他,上前抢夺他的财物。
狄文远眼疾手快,迅速从袖中摸出袖箭,对准山匪们喝道:“尔等敢欺负良善,便是自寻死路!”
山匪们见他只是个孩子,哪把他放在眼里,照样扑了上来。
狄文远不慌不忙,手腕翻转间,袖箭如流光般射出,精准地命中了山匪手中刀剑的关节之处。
那些刀剑瞬间被击落,山匪们惊恐地望着狄文远,他却在此时趁机冲出包围,成功脱身。
经历了这一路的磨难,狄文远终于来到了岳家军的营地。
望着那营门外飘扬的“岳”字大旗,他的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他整理了一下衣衫,深吸一口气,大步走向营门,对着守卫的士兵说道:“我乃狄文远,特来投军,报效国家!”
守卫的士兵见他年纪轻轻,却气宇轩昂,便带他去见了岳飞。
岳飞正在帐中研究地图,听闻有少年来投军,便抬眼望去。
只见狄文远身姿挺拔,眉宇间透着一股坚定,便心生好感。
“你小小年纪,为何要投军?”
岳飞问道。
狄文远毫不犹豫地回答:“只因金军入侵,破坏我家园,杀害我亲人。
我怀揣着报仇雪恨的心愿,更带着拯救天下的志向而来。
我虽年幼,却有满腹兵法,愿为将军效力。”
岳飞听后,心中一震,这少年的志向和勇气深深打动了他。
于是,他决定考验一番狄文远的才能。
“既然你通晓兵法,那便说说眼前这淮西的战局,你有何见解?”
岳飞指着地图问道。
狄文远走上前去,仔细观察了一番地图,随后开口道:“金军虽然势大,但其战线过长,补给不足。
而且,他们占领的城池多是靠武力威慑,民心并未归附。
我们若能以精兵奇袭其补给线,同时在各地组织义军反抗,必能动摇其根本。”
岳飞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这少年的见解果然不凡。
他又接着问:“那依你之见,当如何破金军的重骑兵?”
狄文远从怀中摸出一本破旧的兵书——《武穆遗书》,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阵型图说道:“金军重骑兵依赖其坚固的铠甲和强大的冲击力,但其重心较高,行动不够灵活。
我们可以采用‘钩镰枪阵’,以长枪钩住马腿,使其摔倒,再以短兵器攻击骑兵。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在狭窄的山谷或沼泽地带伏击他们,削弱其骑兵的优势。”
岳飞听闻此计,不禁拍案叫绝:“此计甚好!
你这年纪,能有如此见识,实属难得。
你可愿在我军中担任掌书记一职,为我出谋划策?”
狄文远激动地点了点头:“蒙将军不弃,文远定当竭尽所能,报效国家!”
就这样,狄文远正式加入了岳家军。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对兵法的深刻理解,迅速赢得了岳飞的信任和器重。
然而,狄文远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战略谋划上,他的鲁班术更是成为了岳家军的一大利器。
有一次,岳家军需要在短时间内搭建一座浮桥,以便快速渡过河流,追击金军。
但当时材料短缺,工匠们一筹莫展。
狄文远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
他带领着手下的士兵,利用周边的竹木和藤蔓,运用鲁班术中的编纂技巧和力学原理,巧妙地编织出了一座坚固而灵活的浮桥。
这座浮桥不仅承载了大量兵马和物资,还能够根据水位的变化进行调整,确保了岳家军的顺利渡河。
岳飞见状,对狄文远更是赞赏有加:“文远,你这鲁班术真是神妙无比,真是我岳家军的福分啊!”
狄文远谦虚地一笑:“这不过是先辈智慧的传承,能为将军效力,是文远的荣幸。”
在随后的战斗中,狄文远的鲁班术更是屡建奇功。
他制造的攻城器械,巧妙而实用,让岳家军在攻城略地中事半功倍;他设计的防御工事,坚固而隐秘,有效地抵御了金军的多次进攻;他还发明了许多奇特的武器,如“连弩车”“火龙喷射器”等,大大增强了岳家军的战斗力。
而狄文远的鬼谷连环计,更是让金军吃尽了苦头。
在一次与金军的对峙中,狄文远通过细作得知金军主将完颜宗弼骄傲自大,轻视岳家军的情报。
于是,他便与岳飞商议,制定了一条连环计。
首先,狄文远故意放出消息,声称岳家军内部不和,将领们各自为政,士气低落。
同时,他还安排了一些“逃兵”,带着伪造的军事文书投奔金军,这些文书上详细记录了岳家军的“虚假”部署和计划。
完颜宗弼见状,果然上当,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战机,便率领大军对岳家军发起了全面进攻。
然而,当金军进入岳家军事先设下的埋伏圈时,早己准备好的岳家军将士们如神兵天降,从西面八方杀出。
狄文远还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天气条件,指挥士兵们用“火龙喷射器”攻击金军的阵型,让金军瞬间乱成一团。
完颜宗弼这才发现自己中了连环计,但为时己晚。
在岳家军的勇猛反击下,金军大败而逃,损失惨重。
此战之后,狄文远的名声在军中传得越来越响,他被士兵们亲切地称为“军师公子”,而金军则把他视为重大威胁,闻风丧胆。
然而,狄文远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时刻保持着谦逊和求知的态度。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点起油灯,研读兵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他还虚心向岳飞和其他经验丰富的将领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
在与岳飞的相处中,狄文远也逐渐感受到了这位将军的伟大人格魅力。
岳飞的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狄文远,使他在心中暗暗立誓,要成为像岳飞一样为国家和百姓奉献一切的人。
就这样,狄文远在岳家军中茁壮成长,他的才智和勇气不断为岳家军带来胜利的曙光,也在波澜壮阔的抗金战争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随着岳家军在淮西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狄文远的名声也渐渐传到了朝廷之中。
宋高宗得知岳飞军中有一少年军师,协助岳飞屡破金军,颇为惊讶。
在岳飞的奏折中,狄文远被形容为“智勇双全,堪比先贤狄公”,这让宋高宗对这个年轻的军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高宗下旨,召岳飞进京述职,同时对狄文远予以嘉奖,赐予狄文远“智勇校尉”之职,并赏赐黄金百两,以表彰其在抗金战争中的卓越贡献。
然而,这荣耀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
朝堂之上,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势力对岳飞的连战连捷本就心怀不满,如今又见岳飞军中出了个少年天才,更是忧虑不己。
他们担心岳飞势力过大,难以控制,于是开始在高宗面前挑拨离间,声称岳飞有拥兵自重之嫌,狄文远不过是岳飞扶持的傀儡,难以服众。
对此,狄文远心知肚明。
他深知朝堂之险恶,远非战场可比,但他并未有丝毫畏惧与退缩。
在他看来,只要心怀坦荡,以国家大义为重,便无惧任何流言蜚语。
此时,岳飞也察觉到了朝堂上氛围的微妙变化。
他深知秦桧等人的为人,心中不免忧虑,但对狄文远却毫无保留地信任。
在即将进京述职之前,岳飞特意将狄文远叫到帐中,语重心长地嘱咐道:“文远,此次进京,吉凶未卜。
朝堂之上,尔虞我诈,你需格外小心谨慎。
切记,无论遭遇何种境况,都要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先,切勿冲动行事。”
狄文远重重点头,回应道:“元帅放心,文远明白。
文远自投身军旅以来,所思所想皆是报效国家,绝不会因个人荣辱而影响大局。
无论进京之后遭遇什么,文远都会全力以赴,辅助元帅,共赴国难。”
于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岳飞与狄文远率领着岳家军的精锐部队,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前往临安的征程。
他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面容坚毅,步伐整齐,仿佛无论前路如何艰险,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而此刻的狄文远,站在岳飞的身旁,望着沿途那一双双充满期待与敬意的百姓眼神,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
他知道,自己所背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的热血与梦想,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虽前路漫漫,充满未知,但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便无惧任何挑战,定能驱散阴霾,迎接光明。
然而,就在岳家军即将抵达临安之时,一则噩耗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将狄文远心中的美好憧憬击得粉碎。
那是一个黄昏,夕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空。
狄文远正与岳飞在马背上商讨进京后的应对之策,一名岳家军的斥候突然慌慌张张地从后方奔来,脸上满是惊恐与慌乱。
“元帅……元帅,不好了!”
斥候还未靠近,便己气喘吁吁地大声叫喊起来,声音中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惶恐。
岳飞闻声,立刻勒住马缰,转身望去,面色凝重地问道:“何事惊慌?”
斥候快马赶到近前,翻身下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颤抖地说:“元帅,家眷……家眷他们在半路上遭遇了金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李员外和夫人……他们都……”“什么?!”
岳飞与狄文远几乎是同时惊呼出声,脸上的神情瞬间凝固。
狄文远只感觉一阵天旋地转,脑海中一片空白。
他的家眷,那些在宜兴县李员外家中收留他、照顾他,给予他温暖与关怀的人们,此刻竟遭遇了如此厄运。
他仿佛还能看到李员外那和蔼的面容,李夫人温柔的笑容,还有那些兄弟姐妹般一起长大的孩子们。
他们本该在后方安享太平,却因自己的缘故,被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漩涡之中。
狄文远的双手紧紧攥住缰绳,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的眼眶逐渐泛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倔强地不让它流下。
他深吸一口气,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与愤怒,用颤抖的声音问道:“金军……为何要袭击我等家眷?”
斥候声音悲切:“据生还者所说,金军早有预谋,他们似乎知道我等的行踪,提前在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
那日,家眷们的车队正行驶在一段狭窄的山路上,突然金军从西面八方杀出,毫无防备的家眷和护卫们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可恨!”
岳飞愤怒地挥舞着拳头,他身后的披风在风中剧烈地飘动,仿佛要将这满腔怒火一同燃尽。
他的家眷,他的兄弟们的家属,就这样惨遭金军毒手,这无疑是对岳家军***裸的挑衅和侮辱。
狄文远的泪水终于决堤,他模糊的视线中,岳飞那愤怒的面庞逐渐变得清晰。
他知道,此刻的岳飞心中定然比他更加痛苦和愤怒,但作为岳家军的主心骨,他必须强忍悲痛,做出应对。
“元帅,我们……我们该怎么办?”
狄文远强忍着悲痛,声音沙哑地问道。
岳飞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情绪。
他明白,现在不是沉溺于悲痛之时,必须要尽快做出决策,为死去的家眷们报仇,同时也要确保剩余家眷的安全,以及岳家军的稳定。
“传令下去,全军加速前进,即刻赶赴临安。”
岳飞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金军此举,定是想扰乱我军心,动摇我抗金决心。
我们绝不能如他们所愿。
相反,我们要化悲愤为力量,待入京面圣之后,定要奏明圣上,严惩凶手,为我等家眷讨回公道!”
“遵命!”
狄文远擦去泪水,挺首身板,坚定地回应道。
于是,岳家军加快了行军速度,朝着临安进发。
而狄文远的心中,则燃烧起了一团复仇的火焰。
他知道,此番进京之路,必将荆棘丛生,充满艰险。
但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都要为那些无辜的家眷们报仇雪恨,更要为天下百姓,夺回这本该属于他们的和平与安宁。
在之后的几天里,狄文远强忍着悲痛,协助岳飞处理着军务。
他们一边安抚着军中的将士们,稳定军心;一边加紧准备入京面圣所需的奏折和陈词。
狄文远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全部倾注在了对金军罪行的指控和对岳家军抗金事迹的陈述之中。
终于,在一个清晨,岳家军抵达了临安城外。
此时的临安,虽然远离前线,但朝堂之上的紧张氛围却早己弥漫开来。
各大官邸之间,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朝堂之争摩拳擦掌。
而狄文远和岳飞此时的心境,也如这临安的局势一般,复杂而沉重。
在入城之前,岳飞再次将狄文远叫到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沉声说道:“文远,今日入京,你我皆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朝堂之上,尔虞我诈,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你要时刻跟在我身边,不可擅自行动。”
狄文远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毅:“元帅放心,文远明白。
今日之朝堂,便是我等报国的另一战场。
文远定当竭尽所能,为元帅分忧,为天下百姓发声。”
于是,在临安百姓的夹道欢迎中,岳家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座繁华的都城。
然而,这表面的荣耀背后,一场看不见的硝烟,正在悄然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