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庭成员
新妈文庭慧在门外轻叩两下,特意放柔了声音。
知道孩子昨天的劳动课累着了,特意给他们每人煮了个鸡蛋补身体。
"妈!
我起了!
"周万圆一骨碌爬起来,腰间的酸痛顿时抛到脑后。
鸡蛋啊,来了两天吃了6顿,早餐除了红薯粥就是玉米粥。
中午和晚上那顿所谓的干饭,不过是掺了几粒米的蒸红薯。
没有一点荤腥,才两天她就吃腻歪了。
想着鸡蛋的味道,周万圆手头的动作加快。
她飞快套上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换完上衣的周万圆看了一眼***,点开系统商场。
棉质三角裤:五毛棉质平角裤:五毛五高档针织***:1块农村土布自制***:3毛瞥了一眼土布那粗糙的质感,花了5毛巨款买了一条棉质的。
很好,她就剩下8分钱了。
但摸着崭新柔软的布料,到底比穿原主那条强——天知道她前两日是怎么说服自己将就的。
不过她还得存个钱,再买一条换洗。
她当然想去供销社买,可惜她没有布票。
穿上新***,周万圆感觉自己舒坦多了,推开门时,清晨的凉意让她打了个哆嗦。
这个时代环境不错,空气也很好,6六月的晋城,早晨竟还飘着薄雾。
作为南方沿海省份的省会,晋城虽不临海,但吃海鲜的机会总比其他城市多些,还常常不用票证。
搓了搓胳臂泛起的鸡皮疙瘩,拿起牙刷去,去厨房用葫芦水瓢注1舀了瓢水,蹲在院子边上刷牙,顺便打量着这个院子。
周万圆对新家还是比较满意的,并不是她想象中的的一大家子住在单位配的筒子楼,而是独门独院的。
好像在系统提供的原主小传里有提过一句,这房子是租她大舅妈的。
不过也没给租金,是周母用嫁妆房跟舅舅家换着住的,手续是齐全的。
一个住城北一个在城南相隔三十西公里,在这交通不发达,在这自行车都算稀罕物的年头,这么远的距离,倒也没人知道这桩事。
眼下城里住房紧张,要是让人知道这是自家房子,难保不会被居委会评为"住房宽裕户",要求腾出一间来。
房子有近80平,三间卧房带客厅厨房,前院还有60多平的空地,刨除建厕所和装杂物的棚子,还能剩30平空地。
这时候城镇居民想要在院子里种菜也是要向居委会报备的,有条件的每户可以有不超过20平左右的自留地,但是禁止种植经济作物,像药材和烟草这类都是"资**义尾*"。
虽每户都有标准,但是这事民不举官不究的,如今吃啥都要钱要票,谁家不是把能利用的地儿都利用起来?
但是周万圆知道,这样的好日子顶多再有两三年——等运动来了,这些"资**义尾*"准保第一个被割掉。
周家算是收敛的,一半的空地种了红薯,它产量高,混着米能当主食的,剩下的一半种些时令的空心菜、茄子、黄瓜的蔬菜。
隔壁老太太才叫厉害,把空地全种了红薯玉米,连廊下都摆满陶盆木箱,见缝插针地种着小菜。
这院子是打仗那年月修的,两米多高的围墙,外头根本瞧不见里头,这是周万圆最中意的地方。
洗漱完毕,周万圆迫不及待地坐到了饭桌前。
毛崽己经乖乖的捧着粗瓷碗坐好,小口吃着鸡蛋,大口喝着就着掺了一小把大米的玉米糊糊。
“二姐,快来,今天有鸡蛋吃。”
6岁的小弟,坐在椅子上脚都够不到地,兴奋得首晃脚。
“好吃吗?”
“好吃。”
看着毛崽吃得像只小松鼠,周万圆被萌翻了,毛崽大名叫周万霖,6岁,前两年闹旱灾时,这孩子差点没保住,如今六岁了看着还像西岁似的,细胳膊细腿顶着个大脑袋。
周父周母能让全家都活着己经是费了不知耗了多少的心力了,小小的毛崽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
这在小传里有提过的,周万圆将蛋黄抠出来分了一半丢到毛崽粥里:“拌着粥吃。”
周万圆以前是不爱吃白水蛋的鸡蛋黄,但是这个时候的鸡蛋都是土鸡蛋味道还不错,她能吃半个。
毛崽咧着嘴笑,露出缺了颗的门牙:"谢谢二姐!
"周万圆伸手捏他脸蛋,瘦了点,但是也不影响手感。
周万圆盛了碗粥晾着,拿起鸡蛋往厨房走:“妈,酱油在哪儿。”
厨房里,周父周兴仲正蹲在煤炉前,端着个粗瓷碗看火。
铁锅上架着个杉木甑(zeng,4声)子注2,白气从缝隙里钻出来,带着新米混合着红薯的香气。
啊!!!
又是红薯饭。
原主小传里有提过家庭成员的详细信息,这个是周万圆重点做过功课的。
周父周兴仲是晋城制衣厂裁床的班长,算是6级技术工,薪资每个月65加6块钱技术津贴,在这个时候算是高收入人群了。
从家到制衣厂自行车都得蹬二十多分钟,因此周父往常中午是不回来吃饭的,所以早上要将他和周母的饭煮好,他们带去单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