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大叔操着浓重广东口音看着他,面无表情。
李安森点点头,“会。”
他站在一家华人超市门口,背后是一排货架和生鲜冰柜,空气中弥漫着鱼腥味和辣椒酱的混合气味。
他的穿着显得干净却有些书生气,跟忙进忙出的店员们格格不入。
“行,先干一天看看。
9块一小时,现金结。
别玩手机,顾客要找你就别装听不懂。”
老板丢下几句话便转身离开。
李安森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不无讽刺。
这己经是他找的第五份***。
之前试过送餐、搬货、打扫办公室——不是太累,就是干不了几天就被辞退。
他惊讶地发现,这个以“机会平等”著称的国度,对一个没有关系网的亚裔青年,居然如此冰冷。
**华人超市的人流不断,多数是说粤语或普通话的老年人。
他的任务是坐在柜台后收款,有时也要帮忙补货、搬米袋。
相比前几份体力活,这份工作还算安稳。
不过,不出一个小时,他就意识到现实有多“美国”。
一位白人女顾客走进来,在水果区站了好几分钟,皱着眉头看着标签。
她走过来,拿着一个袋子说:“What’s this? Why no English?”李安森接过一看,是写着“龙眼(longan)”的塑料包装。
他微笑道:“This is longan. It’s a tropical fruit, very sweet.”“Whatever,”那女人一脸不耐烦地扔回去,“You should put English on all products. This is America.”她大步离去,留下一阵冰冷的空气。
他愣了一下,突然想起以前在网上看到的那句讽刺:“移民要融入美国,但美国不需要理解移民。”
**下班后,李安森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
他租的是合租公寓的一间小卧室,室友是两个菲律宾留学生,说话声音大,天天在客厅打游戏。
他本想安静写点东西,但环境让他无从下笔。
他摊开本子,写下今天的经历。
“在龙眼和英语之间,有一道墙。
它不高,但它隔开了‘我们’和‘他们’。”
写完这句话,他忽然想笑。
不是因为幽默,而是一种说不清的荒谬。
**周末时,他接了一个临时的采访活儿——帮一家地方小报做街头采访,主题是“年轻人对选举的态度”。
他兴奋地带上录音笔和相机,久违地感觉自己又像个真正的记者。
在市中心,他拦下几个年轻人,他们大多无精打采,不屑一顾。
“选举?
没差啦,谁上台都一样穷。”
“你说啥?
我不关心政治,兄弟。”
“哦你是中国人?
那你觉得中国怎么选总统?”
他本来想辩解几句,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回去后,编辑看了他的材料,说:“你写得太正式了,得更轻松点,像Buzzfeed那种。”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这不是对内容的批评,而是对**“深度”**的驱逐。
**晚上,他翻出一段旧日的中文采访稿,是他前世写的,一篇关于山区留守儿童的调查。
他看着那些稚嫩但真实的文字,忽然想起自己为什么选择新闻专业。
“记录真相,改变现实。”
但现在,他身处一个舆论早己商品化的社会——真相,不再被需要。
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
如果传统媒体不需要真相,那么,他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
用他这个“局外人”的眼睛,用文字、影像,去揭露这个“自由世界”的另一面?
**第二天,他在博客上发布了一篇新文章,标题是:《打工日记:在“自由之地”看不见的玻璃墙》他没有煽动情绪,只是平静地记录自己在超市的经历、白人顾客的抱怨、街头采访的冷漠、编辑对“轻松风格”的要求。
文章末尾写道:“我以为穿越到了更自由的世界,但这里的沉默,藏得更深。”
发布的那一晚,他刷新了好几次浏览量,一开始只有个位数。
几个小时后,有个用户名叫“BlueTruckDriver”的人留言:“我也是亚裔,我懂你说的感觉。
继续写下去。”
那一刻,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安宁。
不是因为被认可,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又找回了方向。
(第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