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谈判桌风云:谁在搅混水?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张文山,你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我怎么听说你在煽动群众选代表?

谁给你的权力?!”

电话那头的声音冰冷,充满了强烈的不满和毫不掩饰的怀疑。

张文山走到稍远、相对安静的角落,背对着人群,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刘县长,我正按您的指示,‘不惜代价’地稳定局面。”

他刻意加重了“不惜代价”西个字。

“现场几百号人,情绪一旦失控,就是重大安全事故。

硬来只会彻底激化矛盾,谈判是目前风险最小、最稳妥的方式。”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不卑不亢地补充,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而且,刘县长,市里面对***盯得很紧,一旦失控,或者处置不当引发舆情,恐怕影响的不只是我个人。”

“请您相信我的判断,给我一点时间,我能处理好。”

这话听着是汇报,是请求,但更像是一种冷静的摊牌——责任,我们可能得一起担。

电话那头沉默了,只剩下压抑的呼吸声。

刘副县长显然被这软中带硬的话再次噎住,憋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尽快解决!

我等你的结果!”

语气依旧愤怒,但明显少了几分之前的强硬和不容置疑。

啪!

电话被粗暴地挂断。

张文山放下手机,脸上瞬间又挂上了那副温和诚恳的微笑,仿佛刚才那通充满压力的电话从未发生过。

他转过身,重新走向那位被村民围在中间的老者。

“老人家,”他声音温和,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县领导也非常关心这件事,指示我们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大家的诉求。”

他指了指远处的镇政府方向:“但领导也需要了解具体情况,才能拿出解决办法。”

“您看,是不是请大家尽快选出几位代表?

我们现在就去镇政府会议室,坐下来,好好谈谈具体问题。”

村民们面面相觑,看向老者。

刚才张文山接电话时,他们隐约听到几句,知道是领导打来的。

现在看这个年轻科长顶着压力,确实想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推诿或强压,不少人心里开始动摇。

在老者的默许和旁边几位村民的低声劝说下,人群开始小声商议起来。

之前的剑拔弩张,暂时被一种将信将疑的观望气氛取代。

张文山的目光在人群中不动声色地扫过,很快就注意到一个细节。

一个西十多岁、眼神透着精明的中年男子,正唾沫横飞地在几个人中间比划着,极力想要争取成为代表。

这人叫李三,张文山在涌入的记忆碎片里有点印象,是个游手好闲的刺头。

他煽动性很强,但看周围真心为房子发愁的村民,总觉得他有种说不出的违和感。

张文山心里默默记下了这个人。

很快,以那位老者为首的五位代表被推选了出来。

果然,那个异常积极的李三,也成功挤进了代表名单。

“好,那就辛苦各位代表了。”

张文山脸上依旧是那副让人挑不出错的微笑,立刻安排***办的副科长老王,“老王,安排一辆车,送几位代表去镇政府会议室。”

他又对老者和其他代表说:“我先过去安排一下,各位稍等。”

说完,他便带着另一名工作人员,先行一步赶往镇政府。

镇政府的会议室不大,但还算整洁。

张文山亲自检查了桌椅,让人重新泡好了热茶,摆上崭新的纸笔,确保一切看起来都显得正式、并且透着对代表们的尊重。

这种细节上的仪式感,往往能在无形中影响谈判的氛围。

几分钟后,老者、李三等五位代表被请进了会议室。

待众人落座,茶水奉上,张文山没有丝毫拖沓,首接开门见山:“各位代表,时间宝贵,咱们就首接谈问题。”

他看向为首的老者,语气尊重:“老人家,您最有威望,您先说说大家最主要的诉求是什么?”

老者清了清嗓子,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愁苦,开始讲述。

主要还是围绕着补偿标准太低,远低于市场价,以及承诺的安置房位置偏远,户型和质量都存在很大问题。

老者说话条理还算清晰,显然是村民们共同的心声。

张文山认真倾听,时不时点头,让工作人员仔细记录。

等老者说完,张文山正准备询问下一位代表,那个李三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谈个屁!

补偿?

安置?”

李三情绪激动,唾沫星子乱飞,声音陡然拔高,“这根本就是***,强取豪夺!

把我们当猪狗一样赶走!

还有没有天理了?!”

他根本不谈具体的补偿数字和安置细节,反而大肆攻击政府,言辞激烈,试图再次点燃对抗情绪,把会议室变成另一个冲突现场。

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又紧张起来。

其他几位代表也皱起了眉头,但明显被李三的气势镇住。

“李师傅。”

张文山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压制性的冷静,瞬间压过了李三的叫嚷。

他目光平静地看着李三:“请坐下。”

李三愣了一下,被张文山平静的眼神看得有些发毛,下意识地坐了回去。

“李师傅,我们今天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吵架的。”

张文山语气平稳,逻辑清晰,“如果你觉得补偿或者安置有问题,请具体说出来,是哪一条标准不合理?

你家的情况具体是怎样?

空泛地指责和谩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旁边一位看起来比较老实的代表:“这位师傅,您家的情况呢?

具体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那位代表迟疑了一下,开始讲述自家面积核算、补偿款项的疑问。

张文山耐心听着,仔细询问细节,对其中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地方表示理解,并承诺:“您反映的这个问题很具体,我们会马上核实当时的测量数据和补偿细则,一定给您一个明确的答复。”

接着,他又逐一询问了另外两位代表的具体诉求,同样认真记录,态度诚恳。

这种区别对待,让李三的煽动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其他几位代表也渐渐觉得,跟这个新来的科长谈具体问题,真的有点希望。

张文山敏锐地注意到,在询问具体补偿数字和安置房细节时,李三总是含糊其辞,眼神游移,反而反复强调“必须马上给个说法,不然我们明天继续去工地闹!”

他对解决问题本身兴趣不大,更在乎的是如何把事情闹大。

这更加深了张文山的怀疑。

等所有代表都发言完毕,张文山合上笔记本,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各位代表反映的问题,我都记下来了。

确实很具体,也很实在。”

“但是,这里面涉及到国土、规划、建设、财政好几个部门的政策和数据,不是我一个人当场就能拍板答复的。”

他看了看手表:“这样,给我一点时间,我需要马上回去和相关部门核对数据、研究政策。”

“明天上午九点,还是在这里,我一定给大家一个初步的答复和解决方案,怎么样?”

他用一个需要“研究”和“协调”的理由,顺理成章地将会议推迟,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调查时间。

几位真心想解决问题的代表互相看了看,觉得这个要求也算合理,便点头同意了。

李三想说什么,但看到其他人都同意了,也只好悻悻地闭上了嘴。

送走几位代表后,会议室里只剩下张文山和副科长老王。

张文山脸上的温和笑容瞬间消失,眼神变得锐利而深邃。

他立刻对老王低声吩咐:“老王,你马上侧面去了解一下那个李三的详细背景。”

“重点查查他家的具体拆迁情况,还有他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看看他最近和什么人接触过。”

老王看着张文山严肃的表情,心里一凛,用力点头:“明白,科长,我马上去办!”

张文山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这个李三,很可能就是激化矛盾的关键棋子。

而他背后的人,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