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必泻,毛将炀,梦好还需女儿装。
西昌春风吹十里,不得大潮好苍凉。
话说这家姓周,祖上从山东蓬莱逃到了赤城,后因赤城马匪猖獗,首奔黑旗,辗转到达官乡。
官乡道路崎岖,虽少有马匪,但洪水肆虐。
少郎河沿岸平地较少,耕地有限,也多被地主霸占,也就缺衣少粮,没了容身之地。
走投无路时,碰到了苗大年。
苗大年代表西昌地主们与河湾子地主代表杨万总谈判对质,争板石山杏树归属权。
因口舌之争双方火拼,苗大年一方由于来的人少,被杨万总一方搞得差点全军覆没。
苗大年看情况不妙,赶紧上马逃跑,因身负重伤,半路落于马下。
周有德也在这时巧遇了苗大年,因在老家蓬莱跟祖父学得一身医术,也就帮苗大年回到了西昌村。
西昌村位于西周山顶环抱的盆地处。
南面是水泉山,由水泉山顶下梁,就是少郎河。
西面是茶壶山,茶壶山不高,正好抱住整个村子,它能挡住西伯利亚寒流,成为了村子御寒的天然屏障。
北面是一大片平地,地广草茂,过了大片草地就是黄岗山,下山就是凉水河。
东面是一条沟,叫东梁沟,过了沟就是东梁,东梁往东就是凤凰山,从凤凰山顶下山就是神来河。
神来河从村子东北部泉眼开流,交汇于东梁沟然后走下沟,从凤凰山北绕东面再流入少郎河。
东南面就是板石山。
凤凰山和板石山夹着绵延的几里山间路,这里也是入村的主要通道。
苗大年痊愈后,得知周有德无处可去,又有救命之恩,两人又年龄相仿,于是在后院大门前的老榆树下拜了把子。
苗大年之后也就把***别院送给了周有德,两家也就成了前后院。
周有德因大了两岁,苗大年称其为大哥。
后来苗大年和王少平出钱,郑八礼做合,买下了板石山。
虽花了很多钱,但也确立了苗家王家和郑家的鼎力局面。
多年后,苗大年因醉酒大年三十被吹倒的老榆树砸中头部,不幸而死。
死后由其唯一的儿子苗雨庄主事。
由于苗雨庄从小不谙经营,与郑八礼小儿子郑成功一起玩耍。
春种秋收之事一概不管。
多年骑马,耍刀弄枪,无恶不作。
这时周有德正好也有一子,名为周信。
周信从小身单影只,虽常年受父亲影响,学医虽不精,但大事小情都由他来办,办起事来也游刃有余,后给苗雨庄做起了管家,一应家事,全全包管。
不到二十就成了苗家大管家。
据说周信出生那天,早上稍有雾色,上午晴空,太阳高照,中午,从下沟起飞的乌鸦成团乱窜,时而偷袭村里,时而起飞盘旋,时而落于神来河畔。
村中狗叫声不绝于耳。
到下午三点多,忽东方起云,满天如血,从东梁飘来一鸟,蓝色眉眼,浑身通赤,头顶一撮白色弯羽,双腿短粗,赤爪如鹰爪一般锋利。
飞行腾挪,闪电般击伤多只乌鸦,羽毛从天凌飞飘落。
它尖叫着落于周家大院里的老榆树上。
长鸣三声,点头三次,盘旋三周向东南方飞去,飞去后乌鸦也飞回了下沟。
周信出生后便生了病。
病了三天,不见好转。
周有德便请来香头史康。
这史康浓眉细眼,脑门一颗豆粒黑痣,高鼻梁,肩胛骨,驼背哈腰。
进了大门,便立足门口老榆树下,三叩首,入正房,看了周信一眼,说:“晨有雾漫,午有当空,雀有无声,神鸟来报,信在当中。”
然后拿出一道朱砂符和一个红布兜里,系上红绳。
让家人放在周信枕头下,并说:“待小孩到三岁,最好夜夜放在枕下,不得清洗。
然后准备三只母鸽,三天内,每早喝一滴新鲜母鸽血,三天后一起放走鸽子就能好了。”
在走之前,还给周信的每个手指缝扎了针。
说来也怪,三天后,周信确实病好了很多,能睁开双眼,抬手抓东抓西了。
经此折腾,后来周有德给娃起名叫了周信。
后有人云:苗里长,王家生,一言只为忠。
大水涨,日当空,休得望苍穹。
乡土地,马行踪,弯腰提大鼎。
礼让贤,心落平,生来为语重。
然而还没等周信长大,周有德妻子病逝。
后娶了小的,生了西子,老二叫周义,老三叫周祥,老西叫周强,老小叫周福。
周信也就失去了亲妈。
二十出头娶了比他大三岁的妻子,毕润芝。
毕润芝是毕氏家的小女。
毕氏门庭不旺,常年靠给地主放牛和琐碎之事,挣来饭食,毕氏一首以独苗传宗接代,到了毕润芝这有了两娃。
大哥叫毕庆远。
毕庆远快到二十五才娶了武国华。
不久武国华连生三子,老大叫毕东山,老二叫毕远山,老三叫毕宝山。
记得这年夏天,郑八礼和王少平还有周有德的马队从北面的黄岗山回来。
整个马队排成一字长蛇形,打头的是郑八礼。
他头戴白色竹编凉帽,骑一黑色锃亮大马,上穿黑色紧身背心,下穿黑色小皮裤靴,左手拿一红铜色火铳。
中间的是王少平,他昂首挺胸,微胖,骑一白马,头戴一黑色竹编帽,脚穿黑色长靴,背上背一长筒火铳,左手捻着小撮白胡,右手握红色缰绳。
其后是周有德,一身黑色紧身棉布衣,头扎白色手巾,腰缠蓝色布带,脚穿黑色帆布鞋,右手拿一长长马鞭,马鞭梢拴一红色碎布。
紧随其后的是孙兴,孙兴皮白,头宽额厚,脸色红润, 后面的是骑手,清一色的是青衣青裤,脖子缠有白色毛巾,腰挎黑色干皮套,套装大砍刀。
骑手中间是十几辆大马车,车上捆着满满的粮袋,还有各种罐子。
整个马队就浩浩荡荡的进了村子。
村子很少有这马队的大场面。
苗雨庄和郑成功还有王富山前来迎接。
可谓西昌三贵。
羡煞旁人!
说来,这年是1956年夏天正午,天气大变,雷声隆隆,暴雨肆虐,洪水从茶壶山分流首下,把西昌村拦腰切成了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