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穿越成刘禅了
年仅十七岁的刘禅,刚刚登基为帝,坐在那宽大而冰冷的龙椅上,望着殿下神色各异的群臣,心中五味杂陈。
然而,此刻坐在这龙椅上的,并非真正的刘禅,而是来自现代的历史爱好者陈宇。
不知为何,陈宇竟穿越成了这蜀汉后主刘禅。
(为了方便阅读后面都改成刘禅,蜀汉是后世为了方便所区分后面都改成大汉)陈宇熟知三国历史,深知刘禅在位期间,蜀汉面临着诸多困境,最终走向灭亡。
他暗暗发誓,既然上天给了他这个机会,他一定要改变蜀汉的命运,让蜀汉在这乱世中崛起。
“陛下,如今曹魏势大,东吴亦非善类,我大汉地处益州,虽有山川之险,但人力物力相较魏吴仍显不足,当务之急,该如何应对?”
丞相诸葛亮出列,一脸忧虑地问道。
刘禅看着这位千古名相,心中涌起敬意。
他定了定神,说道:“丞相勿忧,如今我大汉首要之事,乃休养生息,发展国力。
农业乃国之根本,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加强蜀锦等手工业生产,通过贸易,换取我军所需的战马、兵器等物资。”
诸葛亮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没想到一向被认为平庸的刘禅,竟能说出如此见解。
“陛下所言极是,亮愿领命督办此事。”
刘禅又看向殿中众臣,接着说道:“军事方面,不可懈怠。
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士兵作战能力。
魏延将军,你久镇汉中,对曹魏边防熟悉,可多派细作打探军情,同时修缮防御工事,以防曹魏来犯。”
魏延抱拳领命:“陛下放心,末将定不负所托。”
“此外,人才乃兴国之本。”
刘禅继续说道,“可在国内广设学堂,选拔有识之士,不论出身贵贱,皆有机会为国效力。
蒋琬、费祎,你二人负责此事,务必选拔出真正的贤才。”
蒋琬、费祎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退朝后,刘禅回到后宫,开始仔细思索大汉未来的发展策略。
他深知,要想改变大汉命运,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
他想起了历史上大汉后期人才凋零的状况,决定从现在起,就要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
几日后,刘禅亲自来到成都的学堂视察。
看着学堂里那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刘禅心中充满希望。
他对学堂的夫子们说道:“诸位先生,如今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你们务必用心教导学生,不仅要传授经史子集,还要让他们了解天下局势、兵法谋略、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
夫子们纷纷表示谨遵陛下教诲。
刘禅又与学生们交谈起来,询问他们的志向。
一个叫张轩的学生说道:“陛下,学生愿学那诸葛丞相,鞠躬尽瘁,辅佐陛下,兴复汉室。”
刘禅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有此志向,将来必成大器。
只要你们努力学习,日后皆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回到宫中,刘禅又召见了诸葛亮。
“丞相,如今我大汉虽有您等一众贤臣良将,但仍需未雨绸缪。
我想组建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不仅要武艺高强,还要精通各种奇巧之术,如机关术、火药应用等。”
诸葛亮眉头微皱:“机关术,亮略知一二,但这火药……却是何物?”
刘禅心中暗喜,他详细地向诸葛亮解释了火药的制作原理和用途。
诸葛亮听后,大为震惊:“若真有此物,用于战争,威力无穷啊。”
刘禅点头道:“正是,不过此事需秘密进行,切不可泄露给魏吴两国。
丞相可挑选一些可靠且聪慧之人,组建工坊,研究火药及相关器械。”
诸葛亮领命而去。
此后,刘禅又多次与诸葛亮商讨军事战略。
他根据对三国地理的了解,提出在一些关键隘口设置巧妙的防御机关,同时制定了一套灵活多变的战术,以应对不同的战争形势。
在刘禅的推动下,大汉国内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农业生产日益繁荣,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蜀锦贸易更是远销魏吴,为大汉赚取了大量财富;学堂里人才辈出,为国家注入了新鲜血液;秘密工坊对火药和机关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
然而,就在大汉蒸蒸日上之时,边境传来消息,曹魏大将曹真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首逼汉中。
魏延紧急派人向成都求援。
刘禅得知后,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
刘禅看着众人,沉稳说道:“曹真虽来势汹汹,但我大汉己今非昔比。
丞相,你可率大军正面迎敌,以你之智谋,定能挫其锐气。”
诸葛亮领命,眼中满是坚定。
“魏延将军,你率精锐从侧翼突袭,扰乱敌军后方。”
魏延抱拳,高呼:“末将必不辱使命!”
“至于火药和机关术,此刻正是检验成果之时。
秘密工坊可调配人手,将机关器械运往汉中,配合大军作战。”
刘禅目光坚定,他深知这一战是对大汉改革成果的重大考验。
众臣领命而去,刘禅坐镇成都,密切关注着前线战事。
数日后,捷报传来,诸葛亮巧用计谋,在正面战场大败曹真一路大军;魏延的突袭也让敌军阵脚大乱;而新研制的火药和机关器械更是发挥了奇效,让曹魏军队损失惨重。
曹真无奈之下,只得下令退兵。
此役大获全胜,大汉的威望在三国之中大幅提升,刘禅也更加坚信,自己定能改变大汉的命运,在这乱世中创造一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