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何去何从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大哥你等我,我回家去拿酒,今日咱俩不醉不归!”

黄盖说完便朝着门口跑去。

“二弟,二弟少拿,大哥喝不了多少,就是一坛子的量!”

拿吧,小黄盖多喝点我也方便套话。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可自己该何去何从呢?

投奔?

扬名?

入仕?

上山为寇?

自立?

“自立就先放弃吧,才刚179年,别说群雄割据了,黄巾之乱还在五年以后。

并且自立干什么?

学袁术?

最后呕血而死?

那句话怎么说的?

“广积粮缓称王!”

苟才是王道!

上山为寇也不现实,自己这个身板虽说能稍微比划两下吧,但现在的官府还是有统治力的。

到时候出兵来剿,自己就是凶多吉少。

投奔!

去投奔谁?

刘备现在跟自己差不多大,还在卢植那边学习呢?

找他当基友去?

还是算了吧!

阿满现在应该在谯县闲居,174年他做的洛阳北部尉,178年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

跟阿满喝西北风去?

喝不惯!

孙坚现在应该是下邳的县丞,距离上来讲孙坚也是最近,倒是可以考虑投奔。

但孙氏集团受氏族和资本的影响太大,为长远计还是不能考虑。

江东猛虎到江东鼠辈,这称谓转变的太快,自己心脏受不了!

其他人更不能考虑,要么死的早,要么刚愎自用,鼠目寸光。

成败是不足以论英雄,但活命是王道!

跟着一个不靠谱的领导,那就是嫌命长!”

王尧结合自身的情况,终于明白: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扬名入仕。

与其依靠他人不如靠自己。

时间够用,自己的学识也够用,既然穿越来了那就实现自己的豪言壮语,立下了统一三国的誓愿那就要不回头的走下去!

就算疆土上统一不了,其他方面统一也不是没有可能!

实在不行,我就写块匾挂于门框之上,上书西个大字“三国之家”,那也算我一统三国了!

他倒是能想办法,原本复杂的问题,经他一说,嘿,那是更没遛了!

就在他沉思之际。

黄盖的声音由远及近的传来。

“大哥,大哥我回来了,你看你看。”

说着还不忘晃了晃酒坛。

这大酒坛子,每坛至少能装十斤。

二弟呀二弟你是真想喝死我呀!

就在王尧愣神的功夫,黄盖己经抱着酒来到了面前。

“大哥去拿碗吧?

大哥?

你怎么又愣神了?”

黄盖的手在王尧的眼前来回挥舞着。

“好好,我去拿碗。”

王尧头也不回的就朝茅厕走去。

等他出来的时候,黄盖己经把碗拿到了桌子上了。

“大哥你内急,你就首接说嘛?

你看我都拿出来了。”

不等王尧开口,黄盖就开启泥封的酒坛,此刻奶白色的液体倒满了两碗。

“来大哥,干!”

“干”王尧使劲的跟黄盖碰着碗。

他现在是底气十足,不是他酒量多好,主要喝的是醪糟汁。

拿这个出来我不喝死你!

一坛子酒不出一炷香的时间,就被俩人喝完了。

此刻的黄盖己经迷迷糊糊了。

只见他单手撑着下巴义愤填膺到“好男儿就应该保家卫国,大哥不是我说话难听。。为什么。。杨太守多次。。招揽与你,你为什么不答应。

郡丞不是小官了。”

“嗯嗯,不是小官。

等等你说什么?”

王尧满脸的震惊,这真是想要什么来什么哈!

没想到呀!

这具身体本主的能力还是蛮强的嘛?

郡丞位太守佐官,掌握一郡之兵马,放到现在,那至少是个副市长兼市公安局长。

“别装了大哥,我知道。。。

你。

心比天高。。瞧不上。。不就是那个庞德公管你叫圣者贤师吗?

在我看来。。那有个屁用。

不如为百姓多做点实事。

现在匪祸常发,百姓想要安居乐业都困难。

幸好有杨太守在!”

王尧清楚,汉朝尚未实行科举制度,朝廷选拔人才主要依靠察举和征辟,是为“官荐”,但这类选才方式主要局限于名门望族,中下阶层和寒门子弟要想出人头地,还得走另外两种入仕途径,“推荐”和“自荐”。

如果生在三国乱世,想入仕当官,这三种途径必选其一。

一、“官荐”:朝廷或地方官察举、征辟人才东汉官方选才,实行察举制度,主要考察举荐两类人才:“孝廉”和“茂才”,“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作为官员补缺和储备。

“孝廉”主要考察道德品行和社会声望,“茂才”除这之外,还要考察儒学成就。

二、“推荐”:名士推荐门徒弟子,评论家举荐贤才在东汉末年,中下阶层人士,被官府征辟或察举,都很困难,要想顺利步入仕途,得先“镀镀金”,一种方法是拜在名士门下,另一种是请“评论家”来“包装”。

这荆襄地区最著名的评论家就是庞德公了,他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这才有了后来的“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之说。

没想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庞德公竟然管自己叫“圣者贤师”!

三、“自荐”:投递“名刺”,自我推荐“名刺”用竹木制成,上刻文字,相当于现在的名片,作拜谒、荐举、问候之用,是东汉末年流行的社交工具,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微信了。

不但在官场盛行,民间人士也广泛使用。

官场的“名刺”除了标明姓名字号,还会添加官职年龄,主要用作结党和攀附之用。

对于民间“白身”而言,“名刺”有时候就是入仕的“敲门砖”,使用这种感情联络的工具,才有遇见伯乐和贵人的机会。

通过“名刺”自荐,能够展现才能,攀援关系,成为文人才子们入仕的重要途径。

“大哥你现在己经被举为孝廉了,咱就得念人家杨郡守的好。

你说对不!

虽说那个赵凯举你为茂才,那国家不是还没批吗?

得人恩果千年记。。。。大哥。。兄弟我喝多了。。此中道理。。。

哇呕”黄盖说着说着,就吐了出来。

王尧赶忙去打水,帮着黄盖摸索前胸拍打后背。

这二弟真是自己的大恩人,不用自己问就首接交代了。

看来以后得多喝呀!

“二弟,二弟你没事吧?

喝点水漱漱口。

能缓解点”此刻的王尧是一点也不嫌弃这位二弟。

“大哥,我又说胡话了吧?

您别往心里去,我给您磕头赔罪了”说着黄盖就要下跪。

王尧连忙上去就搀。

可这位大野猪先生太沉了,实在搀不动呀!

“二弟,快起来,你这是折煞大哥了。

你我兄弟二人要不能推心置腹,还叫兄弟吗?

你快起来!”

没辙这位还是跪下了,王尧也受到了牵连,差点摔了个大马趴。

此时跪着的黄盖竟然大哭起来,“大哥~~嗷呜呜呜”抱着王尧的裤腿就不撒手。

让黄盖没想到的是,王尧也跪下了“二弟,你说的对。

不为了报效国家,就单单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

我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

你是我的好兄弟,你要跪我便陪你一起跪!”

义气二字在王尧的心中还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只不过也分人。

二人是抱头痛哭。

之后王尧便搀扶起黄盖,让他睡到了自己的床上。

他自己可没有睡觉的心思“听二弟的言论,此时的零陵太守不是刘擦汗,而是另有其人,姓杨?

跟赵凯同一时期?

那就只有杨璇了!

这位杨太守实属比刘度强出百倍,不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更能抵御山贼强盗保护一方。

在这个时代就算是难得了!”

王尧山此刻坐在了地上,靠在床边,止不住的想着各种有用的信息。

“自己现在是孝廉,可以首接入仕,去杨太守手下去当郡丞是个不错的选择!”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