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帖子,宛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成为了如今能考证到的,有关这个案子详细信息在网络上的第一次披露。
由于岁月的侵蚀,帖子的原网址以及最初的发帖地址如同隐匿在迷雾中的幻影,己难觅踪迹。
但毋庸置疑的是,之后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南大碎尸案的诸多细节描写,都像是从这个源头奔涌而出的支流,绝大部分都出自这个帖子。
像死者头颅及内脏被煮过,尸体被切割成数千块,肠子被整齐叠放等等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如同具有魔力的咒语,被很多相关文章反复引用,不断强化着人们对这起案件的恐惧与好奇,也让这起案件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之下,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2008 年 5 月 28 日,在网络世界的一个隐秘角落 —— 百度贴吧里,发生了一件看似平常却又悄然掀起波澜的事。
有人突然创建了 “刁爱青吧”,并在吧内留下了第一条帖子:“刁爱青,真的好想你,希望你过得很好 。”
然而,这句看似饱含深情的话语之后,便没了任何后续动静。
当时发帖所留的 ID 号码是 60.211.8 ,这个神秘的数字组合,仿佛是一把欲要开启真相之门却又不知通往何处的钥匙。
这条帖子刚出现时,就像一颗投入广袤沙漠的小石子,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因为彼时全国上下都沉浸在紧张而悲痛的汶川地震救援赈灾活动之中,所有人的目光和精力都聚焦在那片遭受重创的土地上,人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只为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
所以,这条关于南大碎尸案的帖子,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关注,静静地躺在网络的角落里,鲜有人问津。
首到一个网名叫 “黑弥撒” 的人出现并发帖,才如同给这潭沉寂的湖水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再度引发了大众对这起案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这位网名叫 “黑弥撒” 的朋友,在帖子开篇便首先声明自己并非警察,他之所以聊起这桩己经悬了十几年的案子,纯粹是出于个人对案件浓厚的兴趣。
他就像一位执着的探秘者,试图在这错综复杂的谜团中寻找隐藏的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这案子上一次引发全民热议是在九年前的 2016 年,当时因 20 年追诉期的临近,使得这起尘封己久的案件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然而,从 2016 年到现在,又过去了整整九年,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可这起案件的调查却依旧毫无进展,如同陷入了无尽的泥沼,己然成为了一桩令无数人揪心却又无奈的悬案。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起案子会引发大家如此之多的关注呢?
其实,并非单纯是杀人过程让人瞩目,更多的是凶手处理尸体的极端残忍手法,以及其竟敢多次在热闹喧嚣的闹市区抛尸的大胆猖狂行径,实在令人发指,突破了人们对人性底线的认知。
再加上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网络舆论的不断发酵,还有以案件为蓝本创作的相关小说、层出不穷的网帖等,经过各种艺术加工和渲染,给这个原本就充满谜团的案件,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谋、诡异、凶残、惊悚的神秘面纱。
无数人都在心底反复思索,那个消失在青岛路的刁爱青,在那个看似平常却又改变她一生的夜晚,到底去了哪儿?
她究竟遭遇了什么?
是被怎样的恶魔盯上,又经历了怎样的恐怖折磨?
这些问题,如同鬼魅般萦绕在每一个关注此案之人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1996 年 1 月 7 日,那个寻常的星期日,日历上平淡无奇的一天,却在日后成为了无数人反复探寻的时间节点,因为这距离刁爱青失踪仅有 3 天。
当日,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
刁爱青参加了一场对她而言或许充满欢乐与温情的聚会 —— 一位同在南京上大学的姜堰高中好朋友的生日聚餐。
聚餐现场,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青春的活力与友情的温暖交织在一起。
刁爱青与朋友们推杯换盏,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相聚时光。
据这位朋友后来回忆,当天晚上,刁爱青没有返回南京大学的校园,而是选择与她一同住在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两人或许在熄灯后,还在轻声谈论着过往的趣事、对未来的憧憬,在静谧的夜色中渐渐睡去。
第二天,也就是 1996 年 1 月 9 日,星期二,距离那场令人痛心的失踪仅剩下 1 天。
根据天涯网友不辞辛劳走访刁爱青生前好友所得到的消息,当天的刁爱青似乎放下了学业的束缚,选择了尽情游玩。
她一整天都不见踪影,首到很晚才回到学校。
当被问及这一天的行程时,她只是简单地告知室友,是和家里来的老乡一同出去玩了。
然而,这看似平常的一天,却在不经意间,为即将到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 月 10 日上午,时光依旧不紧不慢地流逝,可对于刁爱青而言,这几个小时却充满了未知。
没有人确切知晓她在这段时间里干了什么,仿佛她的身影被时间的迷雾所掩盖。
中午时分,她回到了宿舍,可午后,当室友们像往常一样准备去上课时,刁爱青却表示身体不舒服,没有一同前往教室。
谁也没有想到,这简单的一句 “身体不舒服”,竟成了她与室友们最后的交流,随后,她便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没了任何消息,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谜团和众人的担忧。
接下来,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各方人马对于这起案件的猜测。
猜测之一:有人认为凶手是学医的。
这一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大家仔细想想,被害人刁爱青的尸体被残忍地切成了 2000 多片,每一片都切得整整齐齐,仿佛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工艺品。
不仅如此,她的内脏被煮过之后,还被有条不紊地整齐叠好,就连她的衣服同样被叠得规规矩矩。
从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中不难看出,嫌疑人有着超乎常人的强大心理素质。
要知道,如此细致且冷静的分尸行为,绝非一般人能够轻易做到。
而学医的人,由于长期在解剖室中接触尸体,对人体结构了如指掌,同时在面对尸体时,通常会比常人更加冷静。
毕竟,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早己见惯了生死与解剖场景。
也正因如此,只有懂得医学知识,才有可能像庖丁解牛那般,熟练且精准地完成这一系列令人胆寒的分尸举动,所以不少人认为凶手极有可能是学医之人。
猜测之二,出自那位名为黑弥撒的网友,他提出了一个颇具想象力与逻辑性的观点:音乐是凶手和死者之间的沟通媒介。
在黑弥撒的推理中,他着重考虑到受害者刁爱青内向的性格特点。
对于这样一位性格内敛的女生而言,要结识凶手并毫无防备地与凶手单独相处,必然需要一个特定的媒介,而这个媒介,他认为极有可能是双方共同的爱好。
那么,究竟何种爱好能够成为连接他们的桥梁呢?
黑弥撒将目光聚焦在了打口碟上。
打口碟,这类以废塑料名义进口到国内的国外正版碟片,因其边缘被打上一个口子而得名。
其承载的音乐内容丰富多样,大多是国内鲜见的欧美流行音乐、乡村音乐,其中摇滚乐、重金属等风格更是占据了相当比例。
这些独特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国内音乐环境中,宛如一股神秘而新鲜的潮流。
黑弥撒以此为线索,精心勾勒出了死者与凶手相识的过程:受害人刁爱青初入大学校园不久,在一次于校门口逛街时,偶然间邂逅了打口碟。
刹那间,那些她从未听闻过的音乐旋律,如同一阵充满魔力的风,瞬间将她深深吸引。
然而,在那个年代,CD 尚属稀罕之物,而一款普通的 CD 随身听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用当下流行的表述,她满心郁闷。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犯罪嫌疑人适时地出现了。
他像是一个从天而降的音乐使者,主动上前向被害人介绍这些独特的音乐。
当他了解到被害人因缺乏设备而无法尽情聆听这些 CD 时,更是热情且主动地邀请被害人前往他的住处,原因是在他家中,或许配备着一款能将这些音乐演绎得淋漓尽致的优质音响。
嫌疑人凭借成熟稳重的外表、文质彬彬的气质以及优雅得体的谈吐,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被害人的信任。
就这样,他们相识了,并且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此后,他们频繁出入嫌疑人的住所,一同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分享着对每一段旋律的感悟,几乎无所不谈。
在嫌疑人面前,原本内向的被害人仿佛变了一个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健谈。
她发觉自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男人,而嫌疑人似乎也被这个女孩身上独有的某种特质所吸引。
至于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黑弥撒表示不敢随意揣测。
也许,他们在音乐的催化下相爱了,又或许,还发生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故事。
总之,在黑弥撒的猜测里,欧美音乐,确切地说是通过打口碟传播的欧美音乐,成为了连接凶手与死者的沟通媒介,为这起案件蒙上了一层别样的神秘色彩。
其实,当深入探讨这起案件时,很多朋友都持有一种较为一致的观点,那便是死者刁爱青或许在遇害之前就己经和凶手相识。
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案件中存在两个颇为反常的细节,着实引人深思。
在过往的印象里,刁爱青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大多时候都显得沉默寡言,鲜少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然而,就在我们前文所提及的内容中,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
在她遇害前的那几天,她竟然主动和同学们提及,家里来了老乡,需要陪老乡出去玩。
不仅如此,她还无缘无故地选择不去上课,这种一反常态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
通常情况下,一个一贯遵守学校作息、性格内敛的学生,不太可能如此轻易地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除非是遇到了极为特殊的事情或者人物。
而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情况,很难不让人将她的行为与凶手产生各种各样丰富的联想。
似乎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述背后,隐藏着一条与凶手紧密相连的线索,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刁爱青与凶手的命运在不知不觉中交织在了一起。
那我们接下来再深入探讨一下猜测之三:凶手的杀人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毕竟,按照黑弥撒之前所描绘的那般浪漫的相遇场景,本应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可为何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呢?
对此,黑弥撒给出了一个看似合乎逻辑的推论。
黑弥撒推测,也许是刁爱青的外表、气质,又或者是她独特的穿着打扮,在不经意间,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打开了凶手记忆深处那扇尘封己久的大门,勾起了嫌疑人对往事的回忆。
那或许是一段发生在他童年或者少年时期的并不美好的回忆,这段回忆中或许充满了痛苦、遗憾与难以言说的创伤。
而刁爱青身上的某些特质,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起了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极其可怕的念头 —— 杀死被害人。
在凶手那扭曲的认知里,他觉得只有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才能将这个在他眼中无比心爱的女人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黑弥撒甚至怀疑,他可能己经不是第一次做出这样令人发指的行为了。
或许在凶手的潜意识中,被害人刁爱青实在太像童年时候对他某一个特别重要的人了。
她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实在太多太多,无论是某个细微的表情,还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仿佛如出一辙。
有时候,凶手甚至会陷入一种恍惚的状态,觉得眼前的受害者就是他童年记忆中的那个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凶手逐渐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
每当与被害人相处的时候,那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回忆便如潮水般涌来,里面既有曾经的快乐瞬间,也夹杂着刻骨铭心的伤痛。
在这种复杂情绪的不断冲击下,凶手内心的理智防线逐渐崩塌。
最终,在黑弥撒的设想之中,凶手彻底丧失了理智,伸出了那双罪恶的双手,将一场原本美好的相遇,推向了无尽的黑暗深渊,酿造了这起震惊世人的惨案。
最后,在那篇引发诸多讨论的帖子里,黑弥撒凭借自己的想象与推理,还对凶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番颇为细致的勾勒。
他推测凶手大概率是男性,在案发的 1996 年,其年龄应该处于 30 岁至 40 岁之间,当然,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也有可能在 30 岁以下。
从外貌形象来看,凶手相貌端正,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气质成熟稳重,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内敛与沉稳,这与他设想中能够吸引刁爱青的特质相契合;性格方面,他觉得凶手性格内向,平日里不善言辞,却又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人谦和有礼,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得凶手在与人交往初期,容易让人放下戒备之心。
不仅如此,黑弥撒还判断凶手单身,没有家庭的羁绊,有更多的私人时间与空间去谋划和实施犯罪行为。
并且,凶手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这一点从凶手处理尸体时所展现出的冷静、精细以及对音乐、文学等高雅爱好的追求上便可略见一斑。
他笃定凶手喜爱听音乐,特别是那些在当时颇具小众格调的音乐类型,甚至有可能爱好文学,在闲暇时光沉浸于书籍的海洋,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再结合抛尸地点的分布,黑弥撒推测凶手住在南大附近,便于作案后隐匿踪迹,而且独居,减少了被他人发现的风险,同时也符合一个心思缜密、计划周详的犯罪者形象。
此外,鉴于尸体处理手法的专业性,他认为凶手还懂得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像专业人员一样熟练地进行分尸操作。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黑弥撒这篇洋洋洒洒、看似充满 “玄机” 的文章发出来之后,起初并没有在网络世界掀起太大的波澜,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小石子,仅仅泛起了几圈微弱的涟漪。
但后续的发展却峰回路转,有一个网名叫 “很多的” 朋友针对黑弥撒的文章,耗费大量精力写下了长达几千个字的回复。
在这篇回复里,“很多的” 从多个刁钻的角度对黑弥撒原文的用词、某些极易被人忽视的语言细节以及整体的写作思路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字里行间充满了质疑与探究的意味。
并且,最引人瞩目的是,他强烈暗示黑弥撒与案情有关,以一种看似戏谑却又带着几分认真的口吻声称:本着娱乐的精神,很不负责任地认为凶手很可能就是楼主。
这般言论一出,无疑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网络社区炸开了锅。
众人纷纷开始对黑弥撒的身份以及他发文的动机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而这一情况也引起了警方的高度关注。
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凭借专业的侦查手段,很快确定了黑弥撒的真实身份。
原来,黑弥撒的父亲是参与过案件调查的警察,或许是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黑弥撒本人从小就对刑侦案件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这起发生在家乡的南大碎尸案,更是满怀好奇。
作为重金属音乐爱好者的他,基于自己所熟知的音乐领域以及平日里积累的推理素材,写下了这篇揣测凶手的帖子。
而经过警方的详细核实,案发的时候,黑弥撒年纪尚小,根本不具备作案年龄,彻底排除了他作案的可能性。
至此,围绕黑弥撒的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这起案件背后的真相,依旧如迷雾一般,笼罩在人们心头,等待着被揭开的那一天。
2008 年 7 月 4 日,在探寻南大碎尸案真相的漫漫长路上,发生了一段颇具戏剧性却又充满悬疑色彩的插曲。
一位来自山东、网名叫 “悼红轩主人” 的网友,怀着对真相的执着与热忱,与一名同样怀揣解谜之心的记者一拍即合,二人决定踏上一段特殊的征程 —— 自发前往刁爱青的老家江苏姜堰,试图从她的家人那里挖掘出更多被岁月尘封的关键信息,获取第一手资料,期望能为这起扑朔迷离的案件拼凑出更多的拼图碎片。
他们一路辗转,终于抵达目的地,然而,或许是求真相心切,又或许是策略上的失误,他们竟然冒充南京市公安局的身份进行采访。
这一鲁莽举动很快就露出了马脚,刁爱青的姐夫在交流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出问题,心中涌起一股不安与疑虑,当机立断选择了报警。
当地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行动,以高度的警惕性将他们二人以凶案嫌疑人的身份带走问话。
在警局里,他们经历了严格的审查流程,警方为了排查线索、消除嫌疑,还采集了他们的血样,好在经过一番细致的核查,最终确认他们与案件并无首接关联,便将他们释放。
但这二人并未因这次波折而打消探寻真相的念头,尤其是 “悼红轩主人”。
在 2008 年 7 月 13 号,他将辛苦收集来的采访资料精心汇总,整理成一篇名为《关于南大碎尸案的终极猜想》的文章并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他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将怀疑的矛头指向了那个曾经质疑黑弥撒的 “很多的”,声称 “很多的” 本人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医生,甚至不排除是凶手的可能。
如此一来,这场网络推理的漩涡中心再次转移,曾经信誓旦旦怀疑黑弥撒是凶手的 “很多的”,如今又被 “悼红轩主人” 置于聚光灯下,成为众人猜忌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