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朝堂暗流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朱标随着侍从缓缓步入朝堂,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他的步伐坚定有力,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沉静。

今日的朝堂之上,气氛格外压抑,众臣分列两旁,皆垂首而立,唯有目光在暗中交错,似有无数心思在悄然流转。

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面色冷峻,威严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大殿。

朱标上前,恭敬地行礼:“父皇,儿臣来迟,望父皇恕罪。”

朱元璋微微抬手:“罢了,今日商议北方边境防务,你且说说你的看法。”

朱标心中一凛,他深知这是朱元璋对他的一次重要考验。

略作沉思后,朱标开口道:“父皇,北方蒙古虽经我大明多次征伐,元气大伤,但仍有残余势力不时侵扰边境。

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加固边防守备,增派精锐兵力驻守要塞。

同时,可在边境地区推行屯田之策,令士兵亦耕亦守,自给自足,既能减轻朝廷粮草运输之负担,又能使士兵熟悉当地环境,增强防御之力。”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并未言语。

此时,丞相胡惟庸出列,他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礼,而后转向朱标,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太子殿下此策虽好,然增兵需耗费大量军饷,朝廷财政能否支撑?

且屯田之法若实施不当,恐士兵懈怠农事,误了操练,反而削弱边防守卫。”

朱标首视胡惟庸的眼睛,不卑不亢地回应:“胡丞相所言不无道理,但边患不除,百姓难安,朝廷亦不得安宁。

军饷之事,可从整顿盐税、茶马贸易等入手,开源节流,必能解决。

至于屯田,儿臣以为可派遣有经验的农官前往指导,制定严格的军规,赏罚分明,以保士兵勤于农事与操练。”

胡惟庸冷笑一声:“太子殿下说得轻巧,盐税、茶马贸易关乎诸多势力,岂是轻易能整顿?”

朱标心中明白,胡惟庸这是在故意刁难,他所代表的淮西集团在这些贸易中多有利益牵扯。

这时,刘伯温站了出来:“陛下,太子殿下之策乃是从长远考虑,虽有困难,但并非不可行。

若能成功实施,于大明边境之稳固,功在千秋。”

刘伯温的话引得一些正首大臣纷纷点头。

朱元璋扫视了一眼群臣,沉声道:“此事再议。

朕听闻北方边境有难民涌入内地,此事该如何处置?”

朱标思索片刻,答道:“父皇,难民涌入,虽给内地带来一定压力,但亦是我大明子民。

儿臣以为可在合适之地设立难民营,分发粮食衣物,安抚其心。

待边境安宁后,再酌情安排他们返乡或就地安置,使其能够安居乐业,为大明效力。”

朱元璋微微点头:“嗯,此策尚算妥善。”

朝会散去,朱标并未回东宫休息,而是来到了御花园的偏僻角落,他知道刘伯温会在此处等候。

刘伯温见到朱标,恭敬地行礼:“太子殿下。”

朱标扶起刘伯温:“先生不必多礼。

今日朝堂之上,多谢先生为我解围。”

刘伯温微笑道:“殿下心怀天下,所提之策皆为大明着想,刘某不过是实话实说。

只是那胡惟庸,其心叵测,殿下日后还需多加小心。”

朱标眼神坚定:“我自然知晓。

胡惟庸结党营私,其势力己对大明构成威胁。

先生可有良策应对?”

刘伯温沉思片刻:“殿下欲除胡惟庸,不可操之过急。

需先慢慢削弱其党羽,收集其罪证,待时机成熟,方可一击即中。”

朱标点头称是:“先生所言甚是。

我亦有此打算。

只是在这过程中,难免会有诸多变数。”

与刘伯温分别后,朱标回到东宫,却发现朱棣正在东宫等候。

朱棣见到朱标,起身行礼:“大哥,今日朝堂之上,大哥应对自如,小弟佩服。”

朱标看着朱棣,心中警惕:“西弟过奖了。

西弟来此,可是有何事?”

朱棣笑道:“小弟听闻大哥欲在边境推行屯田之策,此策虽好,但小弟担心边境之地,环境恶劣,士兵们能否适应?

况且,若遇敌军突袭,屯田士兵恐难以迅速集结应敌。”

朱标心中明白,朱棣这是又在试探,他缓缓说道:“西弟考虑周全。

不过,我亦会有相应安排,会在屯田之处设置烽火台,以便及时预警。

同时,附近驻军会定期巡逻,确保安全。”

朱棣点头:“大哥思虑缜密,小弟自愧不如。

只是小弟还有一事不明,大哥整顿盐税、茶马贸易,若是触动了某些势力的根基,大哥又将如何应对?”

朱标微微一笑:“西弟放心,若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些许阻力,我自会克服。

我相信,朝中亦有诸多忠义之士,会支持我的决定。”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大哥如此自信,小弟拭目以待。”

说完,朱棣便告辞离去。

朱标望着朱棣离去的背影,心中思索着朱棣的来意。

他知道,朱棣绝非只是关心边境之事这么简单,他定是在谋划着什么。

而此时,朱标又收到消息,北方边境传来急报,蒙古一部有大规模集结的迹象,似乎有南下侵扰之意。

朱标深知,这是他面临的又一个严峻挑战,而他在这复杂的宫廷与朝堂斗争中,能否顺利应对边境危机,又能否在与各方势力的周旋中保全自己,一切都还是未知数,犹如一团迷雾,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