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南北战争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南北战争的开始,究竟该以怎样的符号定义?

是第一枚射向敌方阵地,带着冰冷杀意撕裂空气的子弹?

那金属弹头旋转着,划破晨雾,精准嵌入松软泥土或血肉之躯,开启杀戮的序章;是第一枚呼啸而出,拖着橙红火光与死亡阴影的炮弹?

它将大地炸出狰狞伤口,把鲜活生命碾成模糊齑粉,让和平的轮廓支离破碎;还是第一个永远消逝在边境,让母亲哭干泪水、让孩子失去依靠的生命?

当战争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些起源的追问,在炮火轰鸣中变得毫无意义。

此刻,南北双方只有一个***又残酷的目的——消灭对方。

南北双方,本是同饮卡莫纳河水、共耕卡莫纳土地的同胞。

他们血管里流淌着相同的血,面容上镌刻着相似的轮廓,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数代。

可如今,却因意识形态的分歧,因高层一句冰冷的命令,就要将枪口对准曾经的亲人、邻里。

那些奔赴战场的士兵,或许昨夜还在家族聚餐上分享丰收喜悦,今早便要在战壕里,把子弹射向模样相近的人,用杀戮撕裂本就千疮百孔的“同胞”情谊。

在卡莫纳之外,科伦与特维拉两个超级大国,像躲在阴影里的操盘手,冷冷注视着这场“闹剧”。

他们以“盟友”之名,将卡莫纳南北双方拖入战争深渊,自己则在远处坐观,计算着战争能为他们谋取多少地缘政治利益、榨取多少资源财富。

既然是“盟友”,自然要表示表示。

黑金国际与白狼连队,这两个打着pmc组织幌子的雇佣兵集团,堂而皇之踏入卡莫纳战场。

他们看似是独立的雇佣兵,实则是大国手上的“手套”——黑金国际为科伦效力,白狼连队替特维拉卖命,专干暗杀、情报窃取、火力支援等见不得光的脏活,把卡莫纳的土地,变成更多人丧命的修罗场。

战争初期,南方自由阵线的突然进攻,如惊雷炸响,打得北方军团措手不及。

北方军一路溃退,首至马尔罗斯平原上的一处军事要塞。

这座要塞,是北方军在平原地区的战略支点,一旦失守,北方腹地将门户大开。

当时,阿贾克斯正临危受命,负责驻守此处。

科伦为拔掉这颗“硬钉子”,派出精锐小队“深渊小队”,队长黑卡蒂,是个手段狠辣、深谙战争残酷的铁血指挥官。

南方军与“深渊小队”合力围攻,要塞陷入绝境。

阿贾克斯与近卫营却死战不退,他们依托要塞厚实的混凝土工事、交错的明暗火力点,甚至挖掘复杂地道,与敌人展开周旋。

三个月里,要塞仿佛一台永不疲倦的绞肉机:白天,南方军的炮弹把工事炸得尘土飞扬,士兵们在硝烟中冲锋,被近卫营的机枪、步枪无情收割;夜晚,地道里传来零星的交火声,那是双方斥候在黑暗中狭路相逢,以命相搏。

一批又一批南方军士兵倒在工事外,近卫营也付出巨大牺牲,鲜血把要塞的土地染成暗红,可阿贾克斯知道,他们的坚守,是北方军反攻的唯一希望。

正是这顽强的拖延,等来了北方军的全面反攻——马尔罗斯平原战役,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战役打响时,北方军第二军团旗下第十六装甲旅旅长雷诺伊尔,率部作为主力,凭借特维拉支援的先进装甲技术,驾驶着新型主战坦克,如钢铁洪流般向南方军装甲部队碾压而去。

战场上,坦克履带碾压大地的轰鸣声、炮口喷射火焰的呼啸声、装甲相互碰撞的金属碎裂声,交织成死亡交响乐。

雷诺伊尔的部队如同一把利刃,硬生生撕开南方军防线,成功解救了坚守要塞的友军。

这场胜利,如同给北方军注入一剂强心针,成了反攻最有力的“镇定剂”,让北方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而南北战争中最惨烈的,当属瓜雅泊巷战,这场被称为“瓜雅泊绞肉机”的战役,把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刻进了每一个幸存者的骨髓。

北方军反攻后,南方阵线连连受挫,士气低迷。

他们急需一场胜利,重拾信心,于是将目光锁定瓜雅泊军港——这里是北方军重要的海军力量枢纽,一旦攻陷,北方军制海权将大幅削弱,战局或能扭转。

可他们没想到,这场战役的惨烈,远超想象。

战争的阴影笼罩军港,海军陆战队、瓜雅泊保卫营,甚至普通平民,都拿起武器,自愿加入民兵队伍。

整个军港拧成一股绳,每一间厨房、每一栋楼、哪怕是一间小小的卧室,都成了血腥拼杀的战场。

今天,南方军凭借人数优势攻下厨房,明天,北方军就会组织敢死队拼死夺回;清晨,南方军占领了居民楼的二楼,黄昏,北方军的手榴弹就会在楼道里炸响。

双方的血,流满了军港的角角落落,把原本宁静的生活区,变成了人间炼狱。

黑金国际也正式入场,这些雇佣兵展现出的战斗素养,一度压制军港守军。

他们像嗅到血腥味的饿狼,在街巷间穿梭,凭借先进的单兵装备、灵活的战术配合,精准打击守军防线。

机***架起通用机枪,在街角疯狂扫射;狙击手藏在废弃水塔上,用冰冷的枪管收割生命;突击手则借助烟雾弹掩护,突进建筑物内部,与守军展开近距离枪战。

但很快,陆战队适应了节奏。

国王号大副德尔文亲自率队参战,他带着士兵,从残垣断壁中杀出血路,用火焰喷射器清扫建筑死角,以班组为单位进行战术协同,一点点把失去的阵地夺回。

这场战役,成了卡莫纳战争史上最血腥的篇章之一。

无数生命消逝,军港沦为废墟,最终以北方军的胜利画上句号——可这胜利,是用无数鲜血与残肢换来的,背后是数不清家庭的破碎与哀嚎。

战后,幸存者走过布满弹孔的街道,能看到墙壁上凝固的血痕,能闻到空气里弥漫的腐肉味,能听到风中飘荡的亡魂哭声。

苏梅克委员会的介入,给这场血腥战争按下“暂停键”。

这个在苏梅克危机时创立的国际性组织,本就肩负调节各国冲突、执行人道主义工作的使命。

危机过后,它成了国际间冲突的“调解员”,在世界各地的战火中,试图寻找和平的微光。

苏梅克委员会介入南北战争调解时,各国代表齐聚谈判桌,表面上为和平奔走,实则暗流涌动。

科伦与特维拉的外交官,为各自支持的势力争取利益,言辞间满是试探与博弈;南北双方的代表,带着战争的疲惫与仇恨,在赔偿、领土划分等问题上互不相让。

最终,在各方妥协下,战区内划定缓冲区,南北战争这才在表面上“结束”。

可缓冲区里,暗流依旧涌动。

曾经的仇恨、利益的纠葛,并未随着“停战”烟消云散。

黑金国际与白狼连队,这些大国的“手套”,仍在暗区活动——他们以“维护秩序保护盟友”为借口,实则继续从事情报刺探、资源掠夺的勾当,把缓冲区变成新的利益博弈场。

北方军与南方军的残部,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偶尔的摩擦冲突,让这片土地始终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