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浩背着破旧的书包,小心翼翼地走在泥泞的小路上。
他脚上的布鞋沾满了泥,裤脚也湿了一截,但他的脚步轻快,眼里透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期待。
这天是阿浩到镇上读初中的第一天。
村里孩子很少有人能考上镇里的初中。
阿浩考上后,父母虽高兴,却也多了几分担忧。
家里的收入本就勉强够用,如今又要供阿浩读书,学费、生活费、路费样样都是开销。
“浩子,你去学校,一定要省着点用,家里条件不好,不该花的钱别花。”
母亲临走前把一叠皱巴巴的钞票塞进他的书包里,眼里满是叮嘱和期盼。
阿浩点点头,攥紧了书包带,他知道这些钱有多不容易。
镇上的初中是阿浩见过最大的学校,三层高的教学楼、干净的操场、整齐的校服,都让他感到新奇又不安。
报名时,他站在人群中低着头,看着其他孩子穿着干净的衣服,手里拿着崭新的文具,而自己的衣服己经洗得发白,书包也是补了又补。
“你也是新生吗?”
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阿浩的思绪。
他抬头,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正朝他微笑。
女孩穿着一套整洁的校服,背着一只亮眼的红色书包,和阿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是啊。”
阿浩有些局促,低下头不敢看对方。
“我叫林珊珊,你呢?”
女孩热情地问。
“阿浩……不,我叫赵浩。”
阿浩结结巴巴地回答。
他突然意识到,在这里,他不想再被别人叫“阿浩”这个带着浓重乡音的名字,他想让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一样。
林珊珊没有多想,又聊了几句就跑开了,留下阿浩站在原地发呆。
第一堂课是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声音洪亮,讲课生动。
阿浩听得入了神,但很快发现,自己并不像在村里小学时那样轻松了。
老师的语速快,很多字词是他不熟悉的。
讲到作文时,老师让大家写一篇自我介绍,题目是《我的家》。
阿浩握着铅笔,愣愣地看着稿纸。
他脑海里浮现出村口的田野、家里的土屋,还有父亲修理锄头的背影。
但他很快低下头,用手臂挡住了稿纸。
他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的“家”——那个破旧的小院子,甚至不想承认自己来自农村。
“我的家在镇上,一个很普通的小院子……”阿浩犹豫了一会儿,最终编了一个并不真实的故事。
他写得磕磕绊绊,内心却充满矛盾。
中午吃饭时,阿浩打开母亲为他准备的饭盒,里面是两个冷掉的馒头和一包腌菜。
他坐在角落里,小口地吃着,看着其他同学排队打饭。
他们的餐盘里有肉、有汤,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阿浩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却把馒头咬得更用力了些。
下午的课上,老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
轮到阿浩时,他站起来,紧张得手心首冒汗。
他用生硬的普通话说:“我叫赵浩,来自镇上……”话音刚落,后排有几个同学窃窃私语,似乎在偷笑。
他顿时涨红了脸,不知道他们是否看穿了自己的谎言。
放学后,阿浩一个人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的风吹乱了他的头发。
他看着镇上热闹的街道,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觉得一切都离自己很远。
他知道自己的出身是个标记,无论怎么掩盖都无法改变。
他也知道,自己的生活和这些同学完全不同。
但阿浩心里很清楚,他不能退缩。
他不想永远待在村里,不想让父母的汗水白白流走。
他攥紧拳头,低声对自己说:“我要做得更好,我要追上他们,甚至超过他们!”
回到家,母亲早己等在门口。
她接过阿浩的书包,问道:“学校怎么样?
饭够不够吃?”
阿浩点点头,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挺好的,老师很关心我,同学也都很好。”
母亲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阿浩却背过身去,把手心里攥出的汗悄悄擦在衣服上。
他不想让母亲知道,自己在学校里有多难适应,更不想让他们为他操心。
那天晚上,阿浩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
他咬着笔头,努力背单词,练习字帖,算数学题。
他告诉自己,这些暂时的困难不会阻挡他,他要变得更好,让家人和自己都过上新生活。
新的同桌第二天一早,阿浩早早地到了教室,找了个靠窗的角落坐下。
他把书包放好后,开始翻看语文课本。
他并不算胆怯,但因为初来乍到,他选择尽量减少与其他同学的接触。
教室渐渐热闹起来,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说笑着。
阿浩抬头看着这些陌生的面孔,心里有些失落。
他明白,自己的衣着和口音都让他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走到他的座位旁:“你好,我是林珊珊,老师让我跟你同桌。”
阿浩有些意外地抬起头,发现昨天和他说话的那个女孩正站在面前,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她手里抱着几本崭新的课本,头上的马尾辫随着动作微微晃动。
“你……你好。”
阿浩结结巴巴地站起身,把书桌的一半让了出来。
林珊珊大大方方地坐下,把书放好,转头看着他:“赵浩,你之前是在哪个学校读书的?”
“村里的小学。”
阿浩低声回答。
“哦,难怪你的普通话有点特别。
不过没关系,这里大家来自不同地方,很快就会熟悉了。”
林珊珊毫不介意地说,语气里满是鼓励。
阿浩心里松了口气,却也更加暗下决心:他要努力追上这些同学,不能让自己显得太落后。
第一次的羞辱几天后,阿浩渐渐熟悉了新的环境,但很快,他也尝到了来自同龄人无心却尖锐的伤害。
那天是体育课,老师让同学们围成一圈做自我介绍。
这是一个活跃气氛的环节,大家轮流说着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
有的同学说自己喜欢踢足球,有的喜欢看漫画,轮到阿浩时,他站起来,说:“我喜欢……嗯,帮家里干农活。”
话音刚落,周围响起了低低的笑声。
几个男生嘻嘻哈哈地模仿着他的口音:“帮家里干农活?
你还会种地啊?
那以后我们都吃你种的菜吧!”
阿浩的脸顿时涨得通红,他不知该如何回应,只能低头坐下。
林珊珊坐在他旁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小声说:“别理他们,你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尽管她的安慰让阿浩心里稍稍好受了一些,但那些嘲笑像针一样扎在他心里。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与这些同学之间的差距不仅是学业上的,还有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甚至是他们的观念。
这让他感到更加孤独。
勤工俭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阿浩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帮镇上的杂货店老板送货。
虽然赚的钱不多,但足够支付一些文具和书本的费用。
每个周六,阿浩都会背着一个大布袋,骑着店老板借给他的旧自行车,在镇上穿梭。
他送过面粉、大米,也送过日用品,有时候还要帮忙搬运重物,弄得全身汗湿。
但他从不抱怨,因为他知道这些钱是他努力换来的。
一次,林珊珊在街上看见了阿浩正在送货。
她惊讶地跑过来问:“你怎么在这儿?”
阿浩有些不好意思地低头:“帮人送货,赚点钱买书。”
林珊珊看了看他满是汗水的脸,又看了看他背上的大布袋,突然认真地说:“赵浩,你真了不起。
我觉得你肯定会比我们更优秀。”
阿浩没想到她会这样说,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谢谢你。
我只是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小小的胜利时间一天天过去,阿浩的努力逐渐有了回报。
期中考试时,他的语文成绩得了全班第二名,仅次于林珊珊。
这让班上的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林珊珊第一个跑过来祝贺:“赵浩,你太厉害了!
早知道你有这个实力。”
而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男生也不得不承认:“你真有两下子,考得这么好。”
阿浩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初次冲突不过,阿浩的进步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
班上有个名叫刘伟的男生,总是喜欢捉弄他。
刘伟家庭条件优越,平时仗着父母的关系,在班里有些威风。
他看不惯阿浩来自农村,却总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
有一次,阿浩放在课桌上的笔记本被人撕掉了一页,上面还画了几幅侮辱性的画。
阿浩一眼就认出,这是刘伟的手笔。
“刘伟,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阿浩气愤地质问他。
刘伟却满不在乎地说:“谁让你总是装得那么努力,考得比我们还好?
别太得意了!”
林珊珊看不下去了,站出来说:“刘伟,你太过分了!
赵浩的成绩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你凭什么欺负他?”
刘伟没想到林珊珊会替阿浩出头,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但还是硬着嘴说:“哼,不就一个乡下人吗,能翻得了天?”
阿浩握紧拳头,但最终忍住了。
他知道,如果自己动手,反而会让别人看低他。
他低声说:“我会用成绩证明给你看,乡下人也可以翻天。”
师生的信任阿浩的班主任张老师是一位年近西十的中年男人,平日里对学生要求严格,却很关心阿浩。
一次放学后,张老师把阿浩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本崭新的词典:“赵浩,这是我给你的奖励,你最近的表现很优秀,继续努力。”
阿浩感激地接过词典,轻声说:“谢谢老师,我会的。”
张老师点点头,意味深长地说:“赵浩,你身上有一种别人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不怕吃苦的劲头。
这是你的优势,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而自卑。
记住,真正决定你未来的,是你的努力。”
阿浩郑重地点点头,把张老师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回到家乡期末考试结束后,阿浩带着优异的成绩单回到了家。
父母看着他的成绩单,满脸笑容,母亲甚至红了眼圈:“浩子,咱家没白供你,你真争气!”
父亲则沉默着拍拍他的肩膀:“好样的,继续加油。”
阿浩回到自己熟悉的小院,看着院子里养的鸡和田埂上翻过的泥土,心里涌起一阵复杂的感情。
他明白,无论自己走多远,这里都是他永远的根。
那天晚上,阿浩坐在昏暗的灯下,翻开张老师送给他的词典,一页页认真地看。
他知道,前方的路还有无数坎坷,但他一定会继续走下去。
第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