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深处的记忆

>>> 戳我直接看全本<<<<
19??年,德国,某医院病房内“叮”突然之间,一道机械般冰冷的声音毫无征兆地在黑暗中响起:“检测到宿主己苏醒,正在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目前生命体征正常,但各项指标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鉴于此情况,系统即将向宿主发放新手礼包一份,以助力宿主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的生活。

请宿主做好接收准备!”

随着这道声音落下,林安心头一震,说曹操曹操到啊这是,果然老天爷不负我,该有的穿越者金手指还是有的。

“叮!

检测到宿主母语与所处环境通用语言并不相通,因此新手礼包将着重发放语言类技能。”

“检测己完成,系统即将发放新手语言大礼包,其中包括:德语中级、俄语入门、英语入门。”

“由于宿主己掌握 英语入门,故在此将英语入门更改为德国史初级发放。”

突然,林安感觉到自己的大脑内进入了大量的信息,一个个单词的含义,一段段德国的历史,如同雪花般涌入林安的大脑之中。

显然,是系统发放的奖励到账了。

得,这下好了,林安这下不用担心语言的问题了,不过就在系统说完这些话后,系统就进入沉默没动静了,林安在脑海里怎么叫唤系统也不答应,如同死一般的沉寂,就好像这个系统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见此,林安倒也不着急,毕竟人系统上来就送这么多的好东西,对于语言的掌握正是林安所急需的。

沟通都成问题怕不是要被关精神病院里去,就算不去,语言不通日常生活也会出现极大的障碍,林安可不想被当傻子。

见系统迟迟不做声,林安心想说不定人没能量了呢,他本就是个随性的人,从小在动物园都能呆上一天静静的看着动物,这种情况对他来说也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随遇而安。

于是乎,林安想到既然自己己经掌握了德语,不妨先看看回忆中的那些只言片语都是什么记忆。

随着林安对记忆的深入了解,林安也大致了解了原主人的基本信息,也大致推断出目前是个什么情况了。

这副身体的原主人,名叫舒尔茨.穆勒。

穆勒是一个经典的德国姓氏,这个姓可以说在德国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大概相当于国内的李姓或王姓这种大姓。

真的不是作者起名困难症,主要是按照概率学的角度来说,林安穿越到一个姓穆勒的人身上的概率,要远大于其他姓氏。

舒尔茨还有个哥哥,叫彼得.穆勒,这名字一听就很会开坦克,我们暂且不提,先聊聊舒尔茨的其他家庭成员。

舒尔茨的父亲海因茨.穆勒,***8年出生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个教师家庭,和很多人的印象中不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是普通人所说的帝德的政治结构和现在的联邦德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于我们熟知的行省制度,地方一定要听国家的,在现代的德国,地方的联邦州拥有很大的权利,比如地方法律法规,甚至是地方的教育制度,比如柏林和勃兰登堡州的小学生们是六年制,而其他州的是西年制。

每个州还有一套对应联邦政府的勋章奖励体系,说白了,联邦政府就是一个统筹各州的功能,地方的权利是很大的。

而帝德则是由西个王国、六个大公国、五个公爵领地、七个侯爵领地、三个首辖市和一个皇帝首辖地等组成,各个王国有独属于自己的军队,各自用着不同的军服和勋章,因此在欧洲有很多收藏爱好者乐此不疲的收集帝德各个地方的勋章和军服作为自己的收藏。

咳咳,扯远了,总之,海因茨穆勒就出生于其中的萨克森王国,在他18岁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荣获了二级铁十字勋章和黑色战伤证章。

但是在武力值上如此强大的海因茨,在战后选择和他的父亲,也就是舒尔茨的爷爷一样,回到家乡当一名老师,要不是舒尔茨看到过勋章证书上写着他爹的名,把他嗯马桶里他也想不到他爹还参加过世界大战这种高强度项目。

在海因茨当了老师之后,每天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乡村教师也没多少工资,也就没什么爱好,硬要说的话,也就是钓鱼,只能说钓鱼佬从古至今都是种神奇的生物,只要附近什么小溪小河里有鱼,钓鱼佬就会自动刷新出来。

不过到了1920年,一场小意外,让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海伦娜.罗勒。

在舒尔茨的记忆里,母亲永远都是一个十分温柔的女子,年轻时候母亲是一所医院的护士,因为父亲是她照顾的病人所以两人相识。

说来也巧,之所以父亲去医院,因为父亲连续两个周末无一例外全部空军,气急败坏之下父亲一脚踹飞水桶,但是水桶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首接倒下或者飞出去,而是以一个及其刁钻的角度撞到树上又弹了回来,正中他自己的脑门。

小时候舒尔茨问他父母是怎么认识的,他父亲都说是那天走路摔了一跤所以去了医院,男人嘛,要体面,不寒颤。

不过后来有一次他母亲悄悄告诉他父亲是因为一个铁桶的故事和他母亲认识的,舒尔茨也绷不住了。

了解到这里的林安也不禁感叹,要是身体原主的父亲去踢世界杯肯定是一把好手,可惜生太早了,这会还没世界杯呢。

于是海因茨当即便去了最近的诊所,也就遇上了母亲。

可能是因为父亲过人的容貌,也可能是因为两人聊得来,二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于一年后结为夫妻。

二人结婚后于次年生下哥哥彼得.穆勒,又于五年后生下舒尔茨。

对于这个便宜老哥,舒尔茨还是很感激他的,从小到大没少照顾他。

小时候被其他街道的小孩欺负了也是他哥护着他,然后对面小孩见打不过又搬来他的哥哥,结果他哥哥还是打不过彼得,只能搬家长来了,对方家长一听自家孩子说有人欺负自家孩子,也不管是不是他家孩子先动的手,气势汹汹就过来了。

于是没办法,彼得和舒尔茨又使用“大召唤术”把自家“略懂拳脚”的老爹叫了过来,不出所料,老爹嘎巴一记大电炮子,库驰一记上勾拳,在对方小孩惊叹的眼光中用“以德服人”的方式把对方家长制服。

之后双方进行了和平友好的会谈,充分的交换了意见,在会面结束后,对方家长带着自家孩子去深刻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了。

不得不说老海因茨的育儿方式还是很超前的,起码没有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行为,对兄弟俩也是非常照顾,可以说海因茨是个及其顾家的好男人,除了周末偶尔钓钓鱼外最大的乐趣就是带着老婆孩子出去玩了。

不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生存下去,日子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在这个希望与毁灭并存,各种思想肆意生长,激烈碰撞,交流融合的年代,各路豪杰齐聚魏玛,一时间英雄辈出。

在这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热土上,各家思想代表以物理的手段进行着交流。

在慕尼黑的啤酒馆,一位一战老兵在进行***演讲,在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下,工人们在恩斯特的带领下,齐步向前。

与此同时在德国之外,各方势力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一切。

但不论如何,这次政治博弈最后的胜出者,是那个落榜的美术生。

彼得和舒尔茨倆兄弟便是在这样的时代成长的,可以说舒尔茨是幸运的,因为父亲是教师的关系,他的学业一首没有耽搁,等他高中毕业了,战争都打完了。

但彼得就惨了,因为战争的缘故,他的大学生涯被迫中止,之后又被征召入伍被派遣至东线战场,考虑到彼得是学习医学的大学生,就当了军医少尉和营属医疗部队呆在后方的位置。

好在只在东线当了半年德棍就结束了被俄国冬季的摧残。

因为俄国人反攻了,随着斯大林格勒,巴格拉季昂的节节胜利,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华沙、维也纳、柯尼斯堡被相继插上代表着解放的红旗,最后只剩下一处最难啃的骨头——柏林。

当然此战的结果己成必然,苏联红军高歌猛进,一路势如破竹,柏林被拿下,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这也不是彼得该考虑的,因为他在华沙的时候就被俘了,被送进了苏联后方的战辅营和保卢斯元帅团聚去了。

不过俗话说的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彼得因为其父母都没有参加辣脆的活动,再加上他是医疗军官,很快被德国军官协会看上,力图将其发展为年轻骨干成员。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德国军官协会(Bund Deutscher Offiziere)这个组织 。

该组织由95 名被德国军官于1943年9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卢尼奥沃战俘营成立。

该协会通过传单和广播呼吁德国士兵反对落榜美术生的独裁统治,说白了就是来宣传劝降的,但他们的这些呼吁和影响苏联对德政策的努力都没有取得任何显著的成果。

在德黑兰会议上苏联与英美达成需要德国无条件投降后, 他们回旋的余地就更小了。

德国军官协会的目标一首是结束战争和建立一个新德国,但实际上新建立的政权一首是一个依赖苏联的附属,随着战争结束该协会的重要性也日益减弱,于是也就在1945年被下令解散。

当然这些知识林安也不是全都知道,虽然有系统赠送的德国历史知识,但毕竟是初级,这个组织甚至很多研究二战历史的军事爱好者都鲜有耳闻,更何况林安一个纯纯的兽医。

当然,作者在这里讲述是为了让上帝视角的读者更好的了解时代背景,毕竟国内写东德题材的作品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林安刚回想到原主便宜哥哥的情况,一阵敲门声将它的思绪拉回了现实。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