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连载
《光年之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中有很多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的出通过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叶影流光”的创作能可以将陈默林夏等人描绘的如此鲜以下是《光年之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内容介绍:九月的阳光穿过梧桐叶间在青灰色教学楼外墙上投下斑驳光林夏抱着刚领到的课本转过走廊拐角听见预备铃在身后炸她慌忙加快脚马尾辫随着奔跑在肩头跳白色帆布鞋踏过地砖上未干的水溅起细小的水高二3班的后门虚掩物理老师中气十足的嗓音穿透门缝:这道运动学综合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林夏屏住呼吸推开迎面撞见站在讲台边的少他侧身握着粉校服袖口卷到手肘露出线条流...
林夏抱着刚领到的课本转过走廊拐角时,听见预备铃在身后炸响。
她慌忙加快脚步,马尾辫随着奔跑在肩头跳跃,白色帆布鞋踏过地砖上未干的水渍,溅起细小的水花。
高二3班的后门虚掩着,物理老师中气十足的嗓音穿透门缝:"这道运动学综合题,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林夏屏住呼吸推开门,迎面撞见站在讲台边的少年。
他侧身握着粉笔,校服袖口卷到手肘处,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
阳光从窗外斜切进来,将他挺拔的轮廓镀成淡金色,粉笔灰簌簌落在深蓝色领口,像落了一场细雪。
"这位同学,既然迟到了,不如上来解一下这道题?"戴着金丝眼镜的物理老师突然转身,镜片反光晃得林夏心头一颤。
教室里四十多道目光齐刷刷射来,后排几个男生发出窸窸窣窣的笑声。
林夏攥紧课本边缘,指节发白,那些复杂的公式符号在视线里扭曲成密密麻麻的蚁群。
"老师,这道题我还没讲完。
"清冽的男声如冷水浇熄燥热。
少年修长的手指划过黑板,粉笔在公式末尾画下流畅的延长线:"您看,这里用动能定理是不是更简洁?"他转身时额发轻扬,睫毛在眼下投出鸦羽般的阴影,目光掠过林夏涨红的脸,像蜻蜓点过七月荷塘。
林夏几乎是逃回座位的。
隔着过道,她看见少年校牌上工整的楷体:陈默。
他讲解题目时习惯用左手撑住讲台边缘,右手将粉笔转出残影,说到关键处会无意识咬住下唇。
当他说出"所以这道题正确解法应该是..."时,窗外忽然掠过一群白鸽,振翅声与少年清朗的嗓音交织,在林夏耳畔久久回响。
期中考试后的调座像场小型地震。
当林夏抱着书包挪到第三排时,发现陈默的课桌与她仅隔一条过道。
他总在早读课前十分钟到校,从黑色双肩包里掏出保温杯,杯身印着NASA的深空星云图。
有时林夏会瞥见他对着物理卷子发呆,笔尖悬在草稿纸上迟迟不落,直到预备铃响起才猛然惊醒般开始演算。
那个飘着桂花香的午后,林夏正与力学题苦战,草稿纸被橡皮擦出毛边。
忽然有本笔记轻轻推到她面前,陈默的字迹瘦劲清峻,解题步骤旁画着可爱的简笔画:被绳子吊得龇牙咧嘴的小木块,坐在斜面上打瞌睡的卡通小人。
"这里要分解受力。
"他不知何时转过身来,铅笔尾端轻点她纠结的草图,"你看,摩擦力方向画反了。
"林夏闻到他校服上淡淡的洗衣粉味道,混着墨水的清苦。
当他俯身修改示意图时,一缕黑发垂落额前,在纸面投下颤动的阴影。
他们的对话始于物理题,却不止于物理题。
陈默发现林夏总把《时间简史》藏在英语课本下偷看,林夏撞见陈默在作文本上写科幻小说。
某个值日后的黄昏,夕阳把走廊染成蜜色,陈默倚着窗台等她锁门,忽然说:"你觉得平行宇宙里,会不会有不用学物理的世界?"林夏转动钥匙的手顿了顿,金属碰撞声清脆。
"那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可能要改教外星语了。
"她转身时马尾扫过陈默胸前,少年耳尖泛起可疑的绯红。
高三的初雪来得猝不及防。
那天下午的物理随堂测,林夏盯着最后一道电磁学大题,眼前浮现的却是昨夜陈默发来的消息:明天图书馆见,有重要的事。
铅笔在草稿纸上划出凌乱线条,她仿佛听见胸腔里扑通扑通的心跳。
推开天台铁门时,细雪正从铅灰色云层中飘落。
陈默站在护栏边,肩头落着星点雪粒,像撒了层糖霜。
他转身时,林夏看见他冻得发红的鼻尖,还有手里紧攥的浅蓝色信封。
"林夏。
"他声音有些发颤,呼出的白雾在两人之间缭绕,"等高考结束..."雪片落在他睫毛上,凝成细小的水晶。
忽然有风掠过,信封从指间滑落,打着旋儿飘向楼下。
陈默几乎是扑过去抓住栏杆,林夏的惊呼卡在喉咙里——却在下一秒被他握住手腕。
飘散的信纸中,她看清了最上面那张的标题:《关于林夏同学的118个观察记录》。
陈默的耳朵红得要滴血,语速快得像在背诵元素周期表:"第17条,你解不出题时会咬笔帽;第89条,看到流浪猫会把早餐的面包分出去;第117条..."他的手掌温暖干燥,"...笑起来时左脸有酒窝。
"雪花落在林夏发烫的脸颊上,瞬间融成水痕。
远处传来教学楼隐约的喧哗,而她只听见自己隆隆的心跳,还有陈默最后那句:"等高考结束,我们就在一起吧。
"查分那天的雨下得绵密。
林夏蜷缩在卧室飘窗上,手机屏幕亮起第38次,仍是刺眼的"548"。
雨水在玻璃窗上蜿蜒成河,她盯着书架上并排摆放的《三体》和《飞向太空港》,突然抓起陈默送的天文台参观券撕得粉碎。
门铃在暴雨中响起时已近午夜。
陈默浑身湿透地站在门口,睫毛挂着水珠,怀里却护着干燥的牛皮纸袋。
"复读资料。
"他把袋子塞进林夏手中,指尖冰凉,"我在北京等你。
"纸袋里有他手写的物理笔记,每页页脚都画着小小的火箭,还有张字条:燃料加注中,目标星辰大海。
复读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加速键。
林夏的书桌逐渐被试卷淹没,陈默寄来的明信片在软木板上连成银河:清华园的银杏,国家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凌晨四点的图书馆穹顶。
他每周五晚九点准时来电,背景音常有模糊的仪器嗡鸣。
"在实验室蹭网。
"他笑着说,声音带着疲倦的沙哑。
直到那个飘着槐花香的春夜,手机震动显示陌生号码。
林夏正为电磁学错题焦头烂额,接起电话却听见久违的嗓音:"林夏,我们分手吧。
"陈默的呼吸声透过电波传来,像是压抑着什么,"对不起,我...不喜欢你了。
"台灯突然闪烁起来,照亮桌上未拆封的包裹——是陈默寄来的生日礼物。
林夏机械地拆开包装,深蓝色天鹅绒盒子里躺着陨石标本,标签写着"NWA 869,火星陨石"。
泪水砸在玻璃罩上绽开破碎的花,她发疯般回拨那个号码,听到的只有永恒的忙音。
上海夏夜的晚风裹挟着黄浦江的潮气。
林夏站在大学宿舍阳台上,望着对面理科大楼通明的灯火。
手机屏幕亮起班级群消息:陈默获得国际物理竞赛金奖。
照片里他站在领奖台上,依旧清瘦挺拔,只是眼下泛着淡淡的青黑。
她轻轻摩挲着胸口的陨石吊坠,打开锁了三年的抽屉。
陈默的笔记静静躺在最底层,泛黄的纸页间忽然滑出张泛皱的信纸——是当年飘落的那页观察记录。
第118条用红笔补写着:"就算相隔亿万光年,属于我们的量子纠缠永远不会消散。
"林夏的大学生活在上海的梧桐叶间悄然展开。
她选择了中文系,每天背着帆布包穿梭在文史楼与图书馆之间。
她的书架上渐渐堆满了文学理论著作,床头放着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银杏叶。
她开始写小说,把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都倾注在文字中。
深夜的宿舍里,台灯的光晕笼罩着笔记本电脑,键盘敲击声与室友的呼吸声交织。
她写一个物理系男生与中文系女生的故事,写他们在图书馆天台的初雪中相遇,写他们隔着物理公式与文学理论的对望。
故事里的男生总是穿着白衬衫,解物理题时会无意识地咬笔帽,就像记忆中的某个身影。
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光年之外》在校刊发表时,正值深秋。
那天她站在公告栏前,看着自己的名字印在铅字上,忽然想起陈默说过的话:"文字是另一种形式的物理公式,都在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的规律。
"她摸了摸胸前的陨石吊坠,转身走向图书馆。
大二那年的校刊编辑会上,林夏第一次见到陆远。
他坐在会议桌另一端,黑色高领毛衣衬得下颌线条分明,修长的手指转着钢笔,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下什么。
当林夏提出要开设科幻文学专栏时,他抬起头,目光穿过镜片与她对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