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警察推过来的搪瓷杯里,茶水早凉透了,水面漂着几片劣质茶叶,像极了张婶卡在墙缝里的那只拖鞋。
“陆先生,我们初步判断是失踪。”
年轻警员敲着记录本,笔尖在“张桂芬”三个字上停顿,“她丈夫说昨晚十一点还见过人,门窗完好,没有暴力痕迹。”
我盯着他制服上的警徽,那金属反光里隐约映出自己惨白的脸。
墙上的电子钟跳了一下,03:07——距离张婶家传出惨叫己经过去西个小时。
西个小时里,我反复说着“提灯白影”、“血字密卷”,换来的只有警员交换的眼神,和那句公式化的“我们会加强巡逻”。
走出派出所时,雨停了。
石板路上的积水映着路灯,把我的影子拉得细长,像随时会被什么东西拽走。
祖父的老宅在巷尾黑黢黢地杵着,门匾上的“诡录司”三个字在月光下泛着青灰,像三道凝固的血痕。
我冲进屋,把湿透的背包甩在桌上。
《百诡谱》摊开在狼藉的古籍中间,第二页的空白处不知何时多了一行血字,笔画边缘还带着湿润的光泽:”子时灯亮,引影敲门;灯灭人安,违则曳墙“字的旁边是幅简笔画——一个提着灯笼的人形黑影,手里拖拽着模糊的人影,脚下是裂开的墙壁。
我手指抚过纸面,那血字竟带着温度,像刚从活人血管里抽出来的。
“张婶……”我喃喃自语,后颈的寒毛瞬间竖起来。
上个月她在巷口晒太阳时,曾拽着我抱怨:“小陆啊,你说怪不怪?
最近总有人半夜提个破灯笼敲我窗户,那光晃得人睡不着。”
她当时比划着灯笼的形状,和画上的提灯白影分毫不差。
昨夜我整理遗物时,确实看到张婶家的灯亮到很晚。
十一点半我下楼时,她家客厅的灯还亮着,窗帘缝隙里透出的光,在雨幕里像一块惨白的补丁。
“因果己定,勿逆规则……”我抓起桌上的朱砂笔,想在空白处写下“如何救人”,笔尖刚触到纸面,我的指尖突然渗出血珠,滴在笔锋上。
那滴血没入纸页的瞬间,一股浓黑的雾气猛地冒出来,在空气中凝成八个扭曲的字,像用腐肉写成的警告。
我踉跄着后退,撞翻了身后的木箱。
祖父的笔记散落一地,其中一本牛皮封面的本子摔开,夹在中间的半张照片滑了出来。
照片边角泛黄发脆,背景是座挂着“某某殡仪馆”木牌的老建筑,门楣上方还钉着块小匾,上面“诡录司”三个字和我家老宅的门匾如出一辙。
照片里的祖父穿着长衫,站在一群穿深色对襟褂子的人中间。
那些人的袖口都绣着诡异的符号,有的像哭丧棒,有的像引魂幡。
最角落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嘴角挂着似笑非笑的弧度,手里把玩着一串黑色的算盘珠——那算盘珠的形制,和我在阁楼暗格看到的一模一样。
“阴司服饰……”我捏着照片,手指止不住地抖。
祖父笔记里那些语焉不详的“阴阳事”、“百鬼谱”,突然有了具体的形状。
难道这“诡录司”真的和阴司有关?
张婶遇到的提灯白影,不是普通的民俗传说,而是……“咚——”老宅的木门突然被敲响了。
那声音不重,却像敲在我心尖上。
我猛地抬头,看向墙上的挂钟:04:12。
早过了子时,谁会在这个点敲门?
我屏住呼吸,蹭到门边,透过猫眼看出去。
门外空无一人,只有路灯把雨洼照得发亮。
我刚松了口气,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门楣下的阴影里,有什么东西晃了一下。
那是一盏灯笼。
惨白的灯光从门楣缝隙漏下来,照亮了一截青灰色的衣摆。
那衣摆边缘绣着细密的水波纹,正随着某种节奏轻轻晃动,像是有人在门外踱步。
提灯白影?!
我的心脏瞬间缩成一团,冷汗顺着脊梁往下淌。
《百诡谱》上的血字在脑海里炸开:”子时灯亮,引影敲门“——我屋里的灯还亮着!
我疯了一样去按开关,灯灭的瞬间,门外的敲门声再次响起,这次更急,像用指甲在刮门。
我背靠着门板滑坐在地,听着那“咔嗒咔嗒”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东西正在顺着门缝往里看。
黑暗中,我摸到了背包里的《百诡谱》。
书脊硌着我的掌心,那上面的血字仿佛在发烫。
祖父照片里那些穿阴司服饰的人,张婶失踪前的抱怨,还有派出所警员不信的眼神,在我脑子里乱成一锅粥。
“因果己定,勿逆规则……”黑雾凝成的八字又浮现在眼前。
难道张婶真的没救了?
那个提灯白影,真的是来寻替身的?
我咬着牙,摸出手机想报警,屏幕却突然黑了下去,像被什么东西吸走了电量。
门外的刮门声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沉的、像是水滴落在空桶里的声音,“滴答……滴答……”我猛地想起张婶家墙缝里渗出的黑水。
就在这时,我放在桌上的《百诡谱》突然自己翻开了,第三页的空白处,又一行血字正在缓缓浮现。
我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光,看清了那行字:”卯时三刻,勿窥镜中影……“后面的字还没完全渗出来,门外的“滴答”声却突然停了。
紧接着,我听到了一声极轻的、像是布料摩擦的声音,从门楣上方传来。
我僵硬地抬起头,看向门楣的透光缝。
一张惨白的脸,正倒吊着出现在那里。
那是张婶的脸,眼睛瞪得滚圆,舌头伸得老长,嘴角还挂着一丝诡异的笑容。
她的头发湿漉漉地垂下来,滴在门板上,发出“滴答”的声响。
而她的手里,正提着一盏惨白的灯笼,灯光透过她的指缝,在我脸上投下蛛网般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