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玉米地里的绝望七月的太阳毒辣辣地烤着黄土地,陈大川弯着腰,
汗珠子顺着晒得黝黑的脖颈往下淌,砸在干裂的泥土上瞬间就没了踪影。他直起酸痛的腰板,
眯眼望着眼前这片蔫头耷脑的玉米地,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今年的玉米又完了。
"他嘟囔着,用粗糙的手掌抹了把脸上的汗。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
父亲陈老汉开着那台用了十五年的老家伙"突突突"地驶过来,车后扬起一片黄尘。"大川!
信用社又来电话了!"陈老汉还没下车就扯着嗓子喊,"说咱们那笔贷款月底再不还,
就要收地了!"陈大川心里"咯噔"一下。去年为了买新种子和化肥,家里贷了八万块,
本想着今年收成好能还上,可这鬼天气——先是春旱,接着又是虫害,眼瞅着又要减产。
"爹,咱家地里这玉米,能卖上价吗?"陈大川蹲下身,掰下一穗玉米,
剥开外皮——颗粒干瘪,个头比往年小了一圈。陈老汉从拖拉机上跳下来,腿脚不太利索。
去年查出的腰椎间盘突出一直没钱好好治,干起活来一瘸一拐的。
"镇上粮站给的价格是一斤一块二,比去年跌了两毛。"他吐了口唾沫,"就这品相,
能卖一块就不错了。"陈大川算了一笔账:家里二十亩地,按亩产八百斤算,
满打满算能卖个一万六。可光贷款利息就要还六千多,更别说本金了。"爹,
我明天去趟省城。"陈大川突然说,"听说那边粮价高些,我直接拉到批发市场去卖。
"陈老汉眉头皱成个"川"字:"油钱不要钱啊?再说你人生地不熟的,被人坑了咋办?
""总比等着收地强!"陈大川声音提高了八度,又马上压下来,"爹,让我试试吧。
"陈老汉盯着儿子看了半晌,叹了口气,从兜里摸出皱巴巴的三百块钱:"就这点油钱了,
省着点用。"第二天凌晨四点,陈大川就开着家里那辆破皮卡上路了。
车上装着连夜掰的两千斤玉米,用塑料布盖得严严实实。副驾驶上放着个保温杯,
里面是媳妇李梅煮的绿豆汤。"路上小心点。"李梅挺着五个月的肚子,站在院门口叮嘱,
"卖不完就早点回来,别逞强。"陈大川点点头,伸手摸了摸媳妇的肚子:"等我回来,
给你带点好东西。"五个小时的车程,陈大川到了省城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农产品堆积如山。他找了个角落停好车,掀开塑料布,
把玉米一袋袋搬下来摆好。"新鲜玉米!自家种的!一块五一斤!"陈大川扯着嗓子吆喝。
一上午过去,问价的不少,真买的却没几个。眼看到了中午,太阳越发毒辣,
陈大川的T恤已经湿透贴在背上。他蹲在车边啃着从家带的干粮,
心里盘算着:要是今天卖不掉,这车玉米就得烂在手里了。"喂,你这玉米怎么卖?
"一个声音从头顶传来。陈大川抬头,看见个穿POLO衫的中年男人站在面前,
腋下夹着个皮包,手腕上的金表在太阳下闪闪发亮。"一块五一斤,老板。
"陈大川赶紧站起来,"自家种的,可甜了,您尝尝?
"那男人掰了几粒玉米粒扔嘴里嚼了嚼,眉头一皱:"太老了,一块钱一斤,我全要了。
"陈大川心里一沉:"老板,这价格太低了,我成本都不够...""爱卖不卖。
"男人转身就要走,"现在玉米多得是,谁稀罕你这点货。"陈大川急了:"老板等等!
一块二,一块二行不?我这可是跑了两百多公里拉来的..."最后以一块一的价格成交。
男人叫来个小工点数过秤,从皮包里数出两千二百块钱递给陈大川:"数清楚了,
出了这门我可不认账。"陈大川捏着那沓钱,心里五味杂陈。这一趟除去油钱和吃饭,
也就比卖给镇上粮站多赚了二百来块,还不够还贷款利息的零头。"小伙子,
第一次来卖货吧?"男人突然问。陈大川点点头:"嗯,家里种的,
想卖个好价钱...""嘿,你们这些农民啊,"男人摇摇头,"就知道埋头种地,
不懂市场。知道现在期货市场上玉米什么价吗?""期货?"陈大川一脸茫然,"那是啥?
"男人像是来了兴致,从皮包里掏出个最新款的苹果手机,点开一个APP:"看,
这是玉米期货价格,今天涨了三个点。我早上做多了一手,这会儿已经赚了小一万了。
"陈大川瞪大了眼睛。屏幕上那些红红绿绿的线条他看不懂,
但那数字他认识——男人说的"一手"就是十吨玉米,比他这一车多五倍,
居然动动手指就能赚一万?"老板,这...这怎么玩的?"陈大川结结巴巴地问。
男人笑了笑,从兜里掏出张名片:"赵建国,做粮油批发的,偶尔玩玩期货。你要有兴趣,
改天来我公司聊聊。"说完拍了拍陈大川的肩膀,转身走了。陈大川低头看着名片:赵建国,
金穗粮油贸易公司总经理。背面还印着个地址,在省城的***。回程的路上,
陈大川满脑子都是赵老板手机上的那些数字。他想起村里有个大学生去年炒股赚了钱,
在县城买了套房。要是他也能..."啪!"陈大川猛地一拍方向盘。想什么呢!
家里还欠着一***债呢,哪有闲钱搞这些。
可那个数字就像扎在他心里的一根刺——动动手指就赚一万,比他起早贪黑干一个月都多。
回到家,陈大川把卖玉米的钱交给父亲。陈老汉数了数,眉头皱得更紧了:"就这点?
还不够还利息的。""爹,我今儿遇见个老板..."陈大川犹豫了一下,
还是把期货的事说了出来。"胡闹!"陈老汉一听就炸了,"那是堵伯!
咱们老陈家祖祖辈辈种地,靠的是勤劳本分!你想学那些投机倒把的勾当?""不是堵伯!
"陈大川辩解道,"那个赵老板说是正经生意,跟股票差不多...""放屁!
"陈老汉气得直拍桌子,"隔壁村老王家儿子玩股票,赔得跳楼了你忘了?咱们庄稼人,
老老实实种地才是正道!"晚上,陈大川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身边的李梅已经睡着了,
发出均匀的呼吸声。他轻轻起身,摸出藏在抽屉里的名片,就着月光看了又看。第二天一早,
陈大川借口去镇上买农药,骑着摩托车直奔县城的网吧。他不会用电脑,
还是网管小伙子帮他打开了期货交易的网页。屏幕上那些术语他看不懂,
但玉米价格走势图他看明白了——今年价格波动很大,高的时候比他卖的价格高出一大截。
"要是能在价格高的时候卖..."陈大川喃喃自语。
网管小伙子凑过来:"大哥你也玩期货啊?我表哥在省城做这个,听说可赚钱了。
"陈大川没说话,掏出手机拍了几张屏幕上的图表。回家的路上,
他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家里那点玉米卖了也还不上贷款,
不如...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第二章:初入期货市场,
血本无归信用社的门槛比陈大川想象中高多了。"陈先生,您去年那笔贷款还没还清,
不能再贷了。"柜台后的女职员推了推眼镜,语气不容置疑。陈大川攥着那张赵建国的名片,
手心沁出汗水:"同志,我这次是有正经生意要做,能多赚点钱还贷款...""什么生意?
"女职员抬头看他。"期货。"陈大川脱口而出,又赶紧补充,"就是买卖玉米,
提前锁定价格那种。"女职员的眼神顿时变了,像看一个赌徒:"陈先生,期货风险很大,
我们信用社不支持这种投机行为。"走出信用社大门,陈大川蹲在台阶上抽了根烟。
八月的太阳晒得水泥地发烫,远处田里的玉米已经开始抽穗,再过两个月就该收了。
可就算今年收成好,卖的钱也填不上贷款的窟窿。"大川?"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陈大川回头,看见村支书王福贵拎着个公文包站在台阶上。"王叔。"陈大川赶紧站起来,
拍了拍裤子上的灰。王福贵眯着眼打量他:"又来贷款?"陈大川支支吾吾没说话。
王福贵叹了口气,把他拉到树荫下:"你爹昨天来找我,说你想玩什么期货?
""不是玩..."陈大川急了,"是正经生意!省城有个大老板,做粮油贸易的,
说这个能赚钱..."王福贵从兜里摸出包红塔山,
递给陈大川一根:"你知道刘家村的刘老三不?去年玩期货,赔了三十万,
现在跑路去南方打工了,老婆孩子都不要了。"陈大川闷头抽烟不说话。
"不过..."王福贵话锋一转,"你要是真想做,我倒是可以先给你一些钱支持一下,
但也没有太多""赵老板,我是陈大川,前两天在批发市场卖玉米那个...""哦!
想通了?"赵建国的声音透着笑意,"明天来我公司,我让人给你开户。"挂掉电话,
陈大川的心砰砰直跳。五万块,家里两年的收入,要是赔了..."不会赔的。
"他自言自语,"我种了十几年玉米,还能不知道价格走势?"回到家,
陈大川没敢跟父亲说实话,只说要去省城买新农机。陈老汉将信将疑,但看儿子一脸坚决,
也没多说什么。第二天一早,陈大川揣着五万块钱现金,坐上了去省城的大巴。
金穗粮油贸易公司比陈大川想象的气派多了。位于***一栋玻璃幕墙大厦的18层,
前台小姐穿着制服,说话轻声细语的。"陈先生是吧?赵总在等您。
"赵建国的办公室宽敞明亮,落地窗外是整个省城的风景。墙上挂着各种证书和合影,
办公桌上摆着三台显示器,上面跳动着红红绿绿的数字。"来了?坐!
"赵建国热情地招呼他,"钱带来了?"陈大川从怀里掏出包得严严实实的五万块钱,
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赵建国看都没看,直接按了下桌上的呼叫铃。"小苏,
带这位陈先生去开个户。"办公室门开了,走进来一个年轻女孩。陈大川抬头一看,
愣住了——这不是前天在网吧帮他查期货的那个网管吗?女孩也认出了他,
眼睛瞪得溜圆:"是你?"赵建国看看两人:"认识?""不...不认识。
"女孩赶紧摇头,"陈先生,请跟我来。"开户的过程比陈大川想象的复杂。填了一堆表格,
签了无数个名,最后还要录像确认。那个叫苏小雨的女孩全程板着脸,
只在必要的时候说几句话。"这是风险告知书,期货交易风险很大,您确定要开户吗?
"她公事公办地问。陈大川点点头:"确定。""初始资金五万元,建议不要一次性投入,
可以先拿一万试试水。"苏小雨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我的电话,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陈大川接过纸条,犹豫了一下:"你...不是在网吧工作吗?
"苏小雨的表情松动了一下:"那是我表哥开的,周末去帮忙。"她顿了顿,声音压低,
"陈大哥,期货真的很难,你...小心点。"回到赵建国办公室,
陈大川已经拿到了交易账号和密码。赵建国亲自给他演示了怎么操作交易软件。"看,
这是玉米主力合约,现在价格是2380元每吨。"赵建国指着屏幕,
"你觉得接下来会涨还是跌?"陈大川盯着屏幕上的K线图,一头雾水:"这...怎么看?
"赵建国大笑:"新手都这样!来,我教你几个基本指标..."两个小时后,
陈大川脑袋发胀地走出大厦。
他勉强记住了几个术语:多头、空头、杠杆、保证金...但具体怎么操作,还是一知半解。
回到县城的小旅馆,
陈大川迫不及待地打开笔记本电脑——这是他为了做期货特意花三千块钱买的二手货。
登录交易软件,账户余额显示五万元整。"先拿一万试试..."他想起苏小雨的话,
决定先买一手玉米试试。按照赵建国教的,他点开"买入开仓",输入手数1,
然后犹豫了——是选"市价"还是"限价"?犹豫间,价格已经从2380涨到了2385。
"不管了!"陈大川一咬牙,点了市价买入。交易瞬间成交,持仓里多了一手玉米多单。
陈大川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心跳加速。才过了五分钟,价格就涨到了2390,
他账户上已经浮盈50块钱。"这么简单?"陈大川松了口气,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接下来的三天,陈大川像着了魔一样,每天从早到晚盯着电脑屏幕。玉米价格起起落落,
他的心情也跟着上下起伏。第三天晚上,价格突然跳水,从2400一路跌到2350。
"怎么回事?"陈大川慌了,赶紧给赵建国打电话。"哦,丽国农业部发了报告,
全球玉米库存增加。"赵建国语气轻松,"没事,小波动而已,扛一扛就回来了。
"可价格继续下跌,到周五收盘时已经跌到2320。陈大川的一手持仓浮亏600元,
保证金已经不够了,系统发来了追加保证金的通知。"要不要平仓..."陈大川犹豫着,
又想起赵建国说的"扛一扛"。周末两天,陈大川度日如年。他跑遍了县城的书店,
买了所有关于期货的书,通宵达旦地研究。周一开盘前,
他已经学会了看MACD和KDJ指标,决定如果价格再跌就止损。可周一开盘,
价格直接跳空低开,跌到2280。陈大川的一手单子已经浮亏1200元,
系统强行平仓了他的仓位——五万块钱,转眼就剩四万八了。
"怎么会这样..."陈大川呆坐在电脑前,双手发抖。他不甘心,决定加大投入。
这次他直接买了三手,用的是四倍杠杆。当天价格反弹到2300,
他赚回了之前的亏损还多赚了600。"我就知道!"陈大川兴奋地拍了下桌子,
"价格不可能一直跌!"可好景不长。周三晚上,丽国突然宣布对我国农产品加征关税,
全球农产品期货应声暴跌。周四开盘,玉米直接跌停板,陈大川的三手持仓全部爆仓。
五万块钱,一周时间,只剩三万二了。陈大川彻底慌了。他给赵建国打电话,
对方却一直占线。情急之下,他拨通了苏小雨留给他的号码。"喂?
"苏小雨的声音带着睡意——现在才早上六点半。"苏...苏小姐,我是陈大川,
我的账户爆仓了..."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用了多少杠杆?""四...四倍。
""天呐!"苏小雨的声音一下子清醒了,"你现在在哪?别再做任何操作,我马上过来!
"一小时后,苏小雨出现在陈大川的旅馆房间门口。她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
头发随意地扎成马尾,看起来比在公司时年轻许多。"让我看看你的交易记录。
"她一进门就直奔主题。陈大川调出交易记录,
苏小雨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你完全是在堵伯!根本不懂基本面分析,
也不设止损...""我...我种了十几年玉米,
我觉得价格该涨了..."陈大川辩解道。苏小雨叹了口气,
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这里有些基础资料,你先看看。剩下的钱别动了,等想明白再操作。
"陈大川接过U盘,突然注意到苏小雨的手腕上有一道疤,像是被什么烫伤的。
"你...为什么帮我?"他忍不住问。苏小雨愣了一下,
低头整理包:"我在农大读的期货专业,见过太多像你这样的农民,想靠期货翻身,
结果赔得倾家荡产..."她抬起头,眼神复杂,"期货不是堵伯,是门学问。
"送走苏小雨,陈大川彻夜未眠。他仔细阅读了U盘里的资料,
又对比了自己这些天的交易记录,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他根本不懂期货,只是在瞎猜。
第二天,陈大川做出了一个决定:用剩下的三万二,最后赌一把。但这次,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他关掉了那些花花绿绿的技术指标,打开了一个空白表格。
开始记录他记忆中的玉米价格变化:2014年大旱,价格涨了多少;2016年丰收,
价格跌了多少;去年虫害,价格又如何波动...然后,他给村里的几个老农打了电话,
米长势;给县农业局的朋友问了问今年的种植面积;甚至跑去县气象局查了今年的降水预报。
三天后,陈大川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今年北方干旱,玉米减产是板上钉钉的事。
而期货市场上的价格,还没有反映这一点。"就是现在!"陈大川把剩下的三万二全部投入,
以2280的价格买了五手玉米期货——这次他只用了两倍杠杆,还设了止损点。
接下来的两周,陈大川像变了个人。他不再整天盯着盘面,而是每天早上去地里干活,
下午去县图书馆查资料,晚上才看一眼行情。价格起初还在震荡,甚至又跌了一点。
但陈大川这次稳如泰山,因为他知道——地里的玉米已经开始减产了,价格迟早会涨。果然,
八月底,农业部发布了干旱预警,玉米价格开始稳步上涨。到九月中旬,
价格已经涨到了2450。陈大川的五手持仓,浮盈已经超过八千块。
"该不该平仓..."陈大川又开始犹豫了。这时,苏小雨发来一条短信:"听说你赚钱了?
别忘了设止盈。"陈大川这才想起来,自己光顾着设止损,忘了设止盈。
他赶紧设了个2500的止盈点,然后强迫自己关掉电脑,去地里帮父亲收玉米。九月底,
玉米价格突破2500,陈大川的五手单子自动平仓。三万二变成了四万七,
几乎赚回了之前的亏损。更重要的是,
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交易方法——不看那些复杂的技术指标,而是回归最基本的供求关系。
毕竟,谁能比一个种了十几年玉米的农民更懂玉米?当天晚上,
陈大川给苏小雨打了个电话:"我想学更多...你能教我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为什么是我?赵总才是专家。""因为..."陈大川顿了顿,
"你不会只告诉我'扛一扛'。"苏小雨笑了:"明天来公司吧,我请你喝咖啡。
"挂掉电话,陈大川看着窗外的玉米地。月光下,收割过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找到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路——一条用土地里的智慧,
去征服金融市场的新路。第三章:王者归来,精准预测大行情咖啡的苦味让陈大川皱了皱眉。
他坐在金穗公司楼下的咖啡馆里,局促地摆弄着廉价的领带——这是他为见苏小雨特意买的。
"加糖吗?"苏小雨推过来一个小碟子,里面放着几块方糖。"不用了,谢谢。
"陈大川赶紧摆手,随即被咖啡呛得咳嗽起来。苏小雨抿嘴笑了:"第一次喝?
"陈大川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他平时只喝家里的大碗茶,这种苦兮兮的黑水实在不合口味。
"说正事吧。"苏小雨从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这是我整理的农产品期货基础知识,
比赵总教你的那些靠谱多了。"陈大川翻开文件夹,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手写笔记和各种图表。
他注意到有些页边还画着小花,像是女孩子无聊时的涂鸦。"你...为什么帮我?
"陈大川忍不住又问了一遍这个问题。苏小雨搅动着咖啡,
眼神飘向窗外:"我父亲以前也是做期货的...赔光了。"她抬起手腕,
那道烫伤疤在阳光下格外显眼,"这是他用烟头烫的,最后一次爆仓后。"陈大川喉咙发紧,
不知该说什么好。"所以我学了这个专业,想弄明白他为什么会输。
"苏小雨突然转向陈大川,"但你不一样,你有他们都没有的东西。""什么?""土地。
"苏小雨指着窗外,"你懂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细节,知道什么时候会干旱,
什么时候会虫害。那些分析师只会看报表,而你...你闻一闻风就知道今年收成如何。
"陈大川心头一震。他从来没想过,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经验,
竟能在金融市场上成为优势。"接下来三个月是玉米关键生长期。"苏小雨压低声音,
"如果你是对的,今年真的会大旱...""一定会。"陈大川斩钉截铁地说,
"我家那块地,往年这时候土都是湿的,今年已经干得裂缝了。
"苏小雨眼睛一亮:"那现在就是最好的做多时机!"接下来的日子,
陈大川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研究苏小雨给他的资料。
他学会了看丽国农业部的报告,分析国内玉米库存数据,
甚至研究起了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九月初,
陈大川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家里剩下的十亩玉米提前收割,卖青贮饲料。
虽然价格低些,但能快速回笼资金。"你疯了吗?"陈老汉气得直跺脚,"这时候割了,
年底吃啥?""爹,相信我。"陈大川难得强硬,"今年玉米长不成了,现在卖还能回点本,
等到时候全***了..."陈老汉最终拗不过儿子,
眼睁睁看着十亩还没成熟的玉米被收割机吞没。村里人都说陈大川疯了,
连李梅都躲在屋里哭了一整天。拿着卖青贮的两万块钱,加上期货账户里的四万七,
陈大川有了六万多的本金。他按照苏小雨的建议,谨慎地分批次建仓,每次只投入三分之一,
严格设置止损。九月中旬,中央气象台发布了北方干旱预警。玉米期货价格应声上涨,
从2500一路攀升到2600。陈大川的持仓开始盈利,但他按兵不动——他知道,
真正的干旱还没开始。国庆节前一天,陈大川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周边五个县的玉米地。
情况比他想象的还糟——大部分玉米植株矮小,穗子干瘪,有些地块甚至绝收。
"今年减产至少三成。"晚上,他在电话里对苏小雨说,"但期货价格还没完全反映出来。
""因为官方数据还没出来。"苏小雨声音里带着兴奋,"市场还在观望...陈大哥,
你敢不敢赌一把大的?""多大?""满仓,加杠杆。"陈大川心头一跳。
这意味着如果判断错误,他会血本无归。但看着窗外龟裂的田地,他咬了咬牙:"赌了!
"第二天,陈大川把账户里所有资金——六万五千块,全部买入玉米期货,用了三倍杠杆。
当天价格微跌,他浮亏一千多,但纹丝不动。一周后,
农业部发布了全国玉米产量预估报告:受持续干旱影响,预计减产28%。市场炸了。
玉米期货价格像坐了火箭,从2650一路飙升至2850。陈大川的六万五变成了九万三,
浮盈接近三万。"平仓吗?"他兴奋地打电话问苏小雨。"不急。"苏小雨异常冷静,
"现在才是开始。"果然,随着各地减产消息陆续传来,价格继续攀升。十月底,
突破3000点大关。陈大川的账户资金已经超过十二万,是本金的两倍。
村里人看他的眼神变了。当初嘲笑他"疯割玉米"的人,
现在纷纷跑来打听"期货"是什么玩意儿。陈老汉虽然还是板着脸,
但不再反对儿子"不务正业"了。十一月初,价格涨到3100时,陈大川开始分批平仓。
这是苏小雨教他的——不要贪心,锁定部分利润。"剩下的仓位可以再等等。
"苏小雨在电话里说,"十二月份还有一波上涨。""为什么?""因为农民会惜售。
"苏小雨笑道,"这不正是你最懂的吗?"陈大川恍然大悟。是啊,每年收成不好的时候,
农民都会囤粮不卖,等着价格再涨。这种心理,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分析师怎么会懂?
十二月初,正如苏小雨预测的,现货市场玉米紧缺,农民普遍惜售,期货价格再次启动,
直逼3200。陈大川在3150全部平仓,
最终账户资金定格在十五万六千——是他最初投入的五倍还多。还清家里八万贷款的那天,
陈老汉破天荒地让李梅炒了几个好菜,还开了瓶珍藏多年的老白干。"大川啊,
"陈老汉抿了口酒,老脸微红,"爹老了,
不懂你们这些新花样...但你确实给家里挣了面子。"李梅在一旁抿嘴笑,
手轻轻抚着隆起的肚子——她已经怀孕七个月了。春节前,陈大川特意去了趟省城,
给苏小雨带了一袋子自家腌的腊肉和香肠。"这是自家养的猪,绝对绿色。
"陈大川憨厚地笑着,把袋子递给苏小雨。苏小雨接过袋子,
突然红了眼眶:"谢谢...我很久没收到过这样的礼物了。
"两人在金穗公司楼下的咖啡馆聊了一下午。陈大川这才知道,
苏小雨父亲因为期货破产后跳楼***,母亲改嫁,她靠奖学金和打工读完大学。
"所以我才讨厌赵总那种人。"苏小雨咬着吸管,"他们专骗不懂行的散户,
特别是农民..."陈大川心头一震:"赵总他...?""他经常和一些机构联手,
故意放出假消息,让小散户爆仓。"苏小雨压低声音,"你第一次亏钱那次,
就是他们做的局。"陈大川恍然大悟。难怪赵建国让他"扛一扛",
原来是等着收割他这样的韭菜!"那你为什么还在他公司工作?
"苏小雨苦笑:"我需要这份工作...而且,在那里我能接触到一些内部信息,
可以帮助像你这样的人。"临走前,苏小雨给了陈大川一个新建议:"开春后,
关注一下美国玉米种植面积报告。""丽国?那么远有什么关系?""全球市场是联动的。
"苏小雨耐心解释,"如果丽国玉米种得多,价格就会承压,反之则会支撑价格。
"陈大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虽然靠着"土办法"赚了第一桶金,
但要真正在这个市场立足,还需要学习更多。春节过后,
陈大川做出了一个让全家震惊的决定:拿出十万块钱,买台新电脑,拉上网线,
在家里建了个"期货工作室"。"你这是要当职业炒家?"李梅忧心忡忡地问。"不全是。
"陈大川搂着妻子的肩膀,"我想把种地和期货结合起来...就像上次那样。
"他给这个"工作室"起了个土气的名字:"玉米行情观测站"。
墙上贴满了各种图表和天气预报,桌上摆着三台显示器——一台看国内期货,一台看外盘,
还有一台专门监控天气和农业新闻。三月中旬,
丽国农业部发布了种植意向报告:今年丽国农民计划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大豆。
"机会来了!"陈大川兴奋地给苏小雨打电话,"丽国玉米要减产!""别急,
"苏小雨提醒他,"还要看实际种植情况和天气。"四月初,陈大川再次出手,
用十万本金买入玉米期货。这次他更加谨慎,只用了两倍杠杆,并且设置了严格的止损。
价格起初波动不大,甚至小幅下跌。但陈大川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惊慌失措,
而是每天坚持做两件事:一是查看全球玉米主产区的天气,二是给各地种玉米的朋友打电话,
了解实际种植情况。五月份,丽国中西部遭遇持续降雨,玉米播种进度严重滞后。紧接着,
我国华北地区也出现异常天气,先是干旱,然后是突如其来的冰雹。
玉米期货价格开始稳步上涨。到六月份,陈大川的十万本金已经变成了十五万。
但他没有急于平仓,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减产效应还没完全显现。七月盛夏,旱情加剧。
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多地玉米面临绝收。期货价格突破前期高点,直逼3500点。
这一次,连赵建国都亲自打来电话:"大川啊,眼光不错嘛!要不要来公司坐坐?
我介绍几个朋友给你认识。"陈大川婉拒了。他已经从苏小雨那里得知,
赵建国所谓的"朋友",都是些操纵市场的庄家。八月份,玉米价格涨到3600时,
陈大川开始分批平仓。最终,他的十万本金变成了二十二万,再次翻倍。
村里人看他的眼神已经从惊讶变成了崇拜。有人开始叫他"玉米王",
甚至有人想跟着他做期货。但陈大川都婉拒了——他知道,期货市场风险太大,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秋收前的一天,陈大川骑着摩托车去了趟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