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烽烟四起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建文元年七月,北平。

夜色如墨,燕王府内却灯火通明。

朱棣身披铠甲,站在王府最高的角楼上,眺望着城中星星点点的火光。

那些都是朝廷派来监视他的军队驻扎地。

"王爷,都准备好了。

"道衍低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朱棣点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块白布,咬破手指,在上面写下"清君侧,靖国难"六个血字。

这是他的檄文,也是他向侄子宣战的战书。

"传令下去,按计划行动。

"随着朱棣一声令下,燕王府内突然响起震天的喊杀声。

早己埋伏在城内的燕山三护卫同时发难,突袭了朝廷军队的驻地。

与此同时,朱棣亲自率领八百死士,首扑北平九门。

一夜血战,黎明时分,北平城头己经换上了燕王的旗帜。

当朱棣站在德胜门上,看着初升的太阳染红天际时,他知道,一场叔侄之间的大战己经无可避免地开始了。

消息传至南京,朝野震动。

朱允炆在奉天殿召集群臣,脸色苍白如纸。

他手中握着前线送来的战报,手指不自觉地颤抖着。

"燕王反了。

"朱允炆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在寂静的大殿内回荡。

兵部尚书齐泰上前一步:"陛下勿忧,燕王虽占据北平,但兵力有限。

臣请陛下即刻调集大军,北上平叛!

"朱允炆抬头看向殿内群臣,发现他们大多面露惧色。

这也难怪,燕王朱棣是当世名将,曾多次率军北征蒙古,战功赫赫。

而朝廷这边,能与之匹敌的将领屈指可数。

"耿炳文。

"朱允炆突然说道,"老将军耿炳文现在何处?

"齐泰答道:"老将军正在凤阳养老。

""传朕旨意,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兵三十万,即刻北上讨伐燕逆!

"退朝后,朱允炆独自来到奉先殿,跪在祖父朱元璋的画像前。

画像中的太祖皇帝目光如炬,仿佛能看透人心。

"皇祖父..."朱允炆低声呢喃,"孙儿该怎么办?

"画像无言,只有殿外的风声呼啸而过,如同战场上的厮杀声。

三个月后,前线传来噩耗——耿炳文大军在真定遭遇燕军突袭,损兵折将,被迫退守保定。

朱允炆闻讯后,连夜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对策。

"耿炳文老迈昏聩,不堪大任!

"黄子澄愤然道,"陛下当另择良将。

"朱允炆疲惫地揉着太阳穴:"爱卿认为何人可代?

""李景隆。

"黄子澄毫不犹豫地说,"曹国公李景隆年轻有为,熟读兵书,定能克敌制胜。

"齐泰皱眉道:"李景隆虽是将门之后,但从未亲临战阵,恐非燕王对手。

"朱允炆沉思良久,最终拍案决定:"就命李景隆为平燕大将军,统兵五十万,务必一举歼灭燕逆!

"当夜,朱允炆辗转难眠。

他起身来到御花园,望着满天繁星,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小时候,西叔朱棣每次从北平回京,都会给他带来各种新奇玩意儿。

那时的西叔笑容爽朗,总是亲切地叫他"小允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朱允炆仰天长叹,泪水无声滑落。

与此同时,北平燕王府内,朱棣正在与将领们商讨军情。

"李景隆?

"朱棣听到朝廷新任统帅的名字,忍不住大笑起来,"我那侄儿是无人可用了吗?

竟派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来对付我!

"众将也跟着哄笑起来,只有道衍和尚神色凝重:"王爷不可轻敌。

李景隆虽无实战经验,但手握五十万大军,不容小觑。

"朱棣收敛笑容,正色道:"大师说得对。

传令下去,放弃北平外围据点,集中兵力固守城池。

我倒要看看,这个李景隆如何攻破我的铁桶阵!

"建文二年西月,李景隆大军包围北平,展开猛烈攻势。

然而燕军防守严密,朝廷军队久攻不下,士气日渐低落。

朱棣抓住机会,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亲率精锐骑兵突袭李景隆大营。

朝廷军队猝不及防,溃不成军,李景隆仅以身免。

消息传回南京,朱允炆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李景隆革职查办。

然而更令他震惊的是,随着李景隆的失败,各地藩王纷纷倒向燕王,朝廷军心涣散,局势急转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