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数据陷阱与无声反击
桌面空荡,只有一台学校配发的、运行缓慢的台式电脑,屏幕闪烁着单调的蓝光。
空气中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陈薇那边飘来的咖啡余香,形成一种奇异的、令人作呕的甜腻。
她打开电脑,等待系统缓慢启动的间隙,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整个实验室。
李强背对着她,佝偻在电脑前,键盘敲得噼啪作响,像是在和谁较劲。
陈薇的位置就在斜对面,正优雅地小口啜饮着咖啡,面前摊开一本崭新的实验记录本,手里捏着一支精致的钢笔,却迟迟没有落笔,眼神时不丝瞟向周正明办公室的方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林晚垂下眼睫,掩去眸底的冷光。
陈薇这副姿态她太熟悉了。
就像一只精心梳理羽毛、等待主人投喂的猫。
她总是在周正明可能出现的时候,摆出最认真、最优雅的姿态。
前世,林晚曾天真地以为这是师姐对科研的热爱和严谨,后来才明白,那不过是精准的表演,每一个动作都计算着在导师眼中的得分。
“嗡——”电脑终于完成了漫长的启动。
林晚登录邮箱,果然看到一封未读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里,发件人:李强。
主题简单粗暴:原始数据 - 二氧化钛纳米棒 - 分析用。
来了。
她点开邮件。
附件是一个压缩包,文件名是李强一贯的随意风格:“TiO2_NR_data_raw.zip”。
下载,解压。
一个名为“20230901_Data”的文件夹跳了出来。
里面密密麻麻,塞满了数十个Excel文件和几个TXT文档,命名混乱不堪:“光催化测试1.xls”、“电化学-重复3.xlsx”、“SEM图数据.txt”……毫无逻辑可言,像是随手丢进去的垃圾堆。
林晚的指尖在冰冷的鼠标上轻轻摩挲了一下。
没有愤怒,没有意外,只有一种冰冷的了然。
这就是李强的“下马威”,也是他惯用的伎俩——用混乱、无序、甚至可能是故意埋下错误的数据,来消耗新人的时间和精力,打击他们的信心,最终证明“你不行,还得靠我”。
前世,她就是被这堆“垃圾”折磨得焦头烂额,连续熬了几个通宵整理,才勉强理出点头绪,结果功劳全被李强摘走,自己还落了个“效率低、基础差”的评价。
她深吸一口气,打开了第一个名为“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_1.xlsx”的文件。
屏幕被庞大的数据表格占据。
时间、浓度、吸光度、计算出的降解率……密密麻麻的数字像一片望不到头的荒漠。
她拖动鼠标,目光如手术刀般精准地扫过每一行,每一列。
十秒。
仅仅十秒后,她的鼠标停在了其中一列数据上——降解率(%)。
几个异常刺眼的数值突兀地跳了出来:98.7%, 99.2%, 99.5%……在前期数据普遍在60%-80%波动的情况下,这三个接近100%的完美数值,如同白纸上的墨点般扎眼。
林晚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下抿了一下。
李强的造假,或者说,他“修饰”数据的水平,还真是十年如一日地拙劣。
这种过于完美、缺乏过渡、违背基本反应动力学规律的“跳变”,简首是把“此处有鬼”几个字写在了脸上。
前世她经验不足,只当是仪器误差或操作失误,还傻乎乎地去重复实验验证,浪费了大量时间。
现在,这拙劣的把戏在她眼里如同儿戏。
她面无表情地新建了一个Excel文档,命名为“原始数据异常点记录-20230901”。
在第一行清晰地标注:文件“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_1.xls”,Sheet1,第37行、第42行、第48行数据存在跳变,疑似人为干预或记录错误。
数值分别为:98.7%,99.2%,99.5%。
建议核查原始光谱图及实验记录。
记录完毕,她关闭这个文件,仿佛只是处理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然后,她又打开了另一个文件:“电化学阻抗谱_EIS_测试3.xlsx”。
这次,异常隐藏得更深一些。
数据整体看起来还算平滑,但林晚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几个极其微小的、周期性的波动。
她迅速调出对应的等效电路拟合数据,目光在“Rs”(溶液电阻)和“Rct”(电荷转移电阻)的拟合值之间来回扫视。
片刻后,她再次新建文档记录:文件“电化学阻抗谱_EIS_测试3.xls”,Sheet1,等效电路拟合中Rs与Rct值存在周期性微小波动(间隔约0.1V),疑似测试过程中电极接触不良或仪器稳定性问题。
具体波动点位于…(列出具体电位点)。
一个接一个文件被打开,林晚如同最高效的质检员,目光冰冷而精准,快速扫描着数据的海洋。
她不再像前世那样试图去理解李强混乱的逻辑,而是专注于一件事:找茬。
每一个可疑的跳点,每一个违背常理的平滑过度,每一个与文献值严重不符的异常值,都被她无情地揪出,分门别类地记录在案。
文件名、工作表名、具体行数、数值、可能的异常原因(人为?
仪器?
操作?
)……条理清晰,证据确凿。
她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在对方布下的混乱陷阱中,冷静地标记着每一个致命的破绽。
“啪嗒。”
一声轻响从斜对面传来。
林晚眼角的余光瞥见,陈薇终于放下了咖啡杯,拿起钢笔,在崭新的实验记录本上写下了第一个字。
那姿态,依旧优雅得如同在书写艺术品。
林晚收回目光,点开了最后一个文件夹里的一个TXT文档。
里面是扫描电镜(SEM)图片的尺寸测量数据,文件名对应着图片编号。
她随意点开一个“NR_SampleA_01.txt”。
数据看起来很正常,记录了几十根纳米棒的首径和长度。
林晚拖动滚动条向下,目光例行公事般扫过。
突然,她的指尖顿住了。
在一连串首径在50-80纳米之间波动的数据中,夹杂着几个刺眼的数值:25.3nm, 28.7nm, 31.2nm… 这几个数值明显偏小,远低于平均值,而且出现得毫无规律。
这本身或许可以解释为样品不均匀。
但林晚的瞳孔却微微收缩了一下。
她记得这张图片!
编号“NR_SampleA_01.jpg”!
前世,李强正是用这张电镜图作为支撑他“均匀、高长径比纳米棒阵列”的关键证据之一,发表在那篇核心论文里。
当时,她还傻乎乎地帮他测量了大量数据,确保结果“漂亮”。
可现在,这份原始数据里,却赫然存在着如此明显的“瑕疵”!
林晚的心跳陡然加速了一瞬,不是因为愤怒,而是因为一种冰冷的狂喜!
她立刻新建了一个记录文档,但这一次,她记录得格外详细:文件:NR_SampleA_01.txt异常:存在显著离群值(25.3nm, 28.7nm, 31.2nm… 共5个点),数值远低于主体分布区间(50-80nm)。
特别注意:此图片(编号NR_SampleA_01.jpg)疑似用于关键表征。
该异常点可能表明样品存在非预期的小尺寸颗粒或测量误差,需重点核查原始图片及测量过程。
建议:保留原始数据文件及此份异常记录,以备后续分析或成果论证时追溯数据真实性。
(最后一句,她特意加粗)敲下最后一个字符,林晚轻轻呼出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仪式。
桌面上,己经静静躺着五六个新建的文档,像一把把沉默的匕首,记录着李强埋藏在数据流沙下的所有陷阱。
就在这时,李强的椅子发出一声刺耳的摩擦声。
他伸了个懒腰,打着哈欠站起身,踱着步子晃悠到林晚这边。
“喂,新来的!”
他语气依旧不善,“数据给你了,看得怎么样?
头大了吧?
看不懂就吱声,别硬撑,浪费大家时间。”
他斜睨着林晚的屏幕,看到上面打开的数据表格和旁边几个新建的文档窗口,嘴角挂着一丝嘲讽。
林晚像是被吓了一跳,手忙脚乱地最小化了所有文档窗口,只留下那个混乱的原始数据表格。
她抬起头,脸上瞬间堆满了迷茫、窘迫和一丝恰到好处的沮丧。
“李…李师兄,”她的声音带着点怯懦的颤抖,“数据…好多,好乱…我…我还在努力看,有些地方…不太明白…”她指了指屏幕上几个无关紧要的地方,眼神躲闪,显得手足无措。
李强看到她这副样子,脸上的得意几乎要溢出来。
他嗤笑一声:“我就知道!
这些数据是核心项目的基础,哪是那么容易吃透的?
慢慢啃吧!
有什么屁大的问题先自己琢磨,实在搞不定再来问我,不过我很忙,别没事找事!”
他教训完,像是完成了某种任务,满意地晃回了自己的位置。
林晚在他转身后,脸上的所有惶恐瞬间消失,只剩下深潭般的平静。
她重新点开那些记录着“异常”的文档,将它们一一加密保存,并复制了一份上传到加密的网络云盘。
每一个动作都冷静而精确。
做完这一切,她拿起桌角那本崭新的、属于她的硬皮实验记录本。
深蓝色的封面,烫金的“实验记录”字样。
她翻开第一页,日期:2018年9月1日。
项目:协助李强师兄分析TiO2纳米棒阵列改性课题数据。
内容:接收原始数据包(文件名:TiO2_NR_data_raw.zip)。
初步整理文件目录结构(新建文件夹:按测试类型分类)。
发现部分数据文件存在命名混乱、数据跳变及疑似异常值(具体见加密电子文档:Data_Ano***ly_Record_0901)。
计划明日重点核查电化学EIS测试3文件中的周期性波动及SEM图NR_SampleA_01的尺寸离群点。
她的字迹清晰、工整,一丝不苟。
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只有客观的记录和下一步的计划。
像最标准、最认真的科研记录。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本看似纯洁无瑕的记录本,从第一页起,就埋下了致命的隐信。
那些看似严谨的“核查计划”,指向的正是李强未来“辉煌成果”的根基。
她合上记录本,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在旁人听来,这只是一个新生开始认真工作的信号。
只有林晚明白,这是一声微不可闻的、复仇齿轮开始转动的轻鸣。
窗外,阳光正好。
实验室里,仪器依旧低鸣。
陈薇在优雅地翻着文献,李强在键盘上敲打着他的“宏图伟业”。
无人知晓,角落里那个看似温顺怯懦的新生,己经悄然编织出一张冰冷的网,静待着猎物一步步踏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