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奴隶书家:程邈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程邈,身为秦代杰出的书法家,原籍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在秦朝政权高度集中、文书处理繁重的背景下,小篆书写繁琐,亟需一种更为便捷的书写方式。

程邈独具慧眼,他将散落在民间的一种书写形式精心搜集与整理,逐渐演变出了隶书,从此流传下程邈创制隶书的佳话。

夏日炎炎,云阳的牢狱仿佛一座密闭的蒸笼,闷热得令人窒息。

在一间砖石堆砌的狭小囚室中,关押着一位看似与众不同的囚徒——程邈。

尽管他身披枷锁,面容憔悴不整,却依旧身着整洁的长衫,心平气和地盘腿而坐,双眼凝视着幽暗的墙壁,仿佛在与世隔绝中寻求着什么。

日复一日,程邈如此,早己成为了他的日常。

人们不禁好奇,他是在冥想修行,还是在深省己过?

这背后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程邈,曾是一县之小吏,负责文书往来。

他正首敢言,因首言不讳得罪了权倾一时上司。

上司借机罗织罪名,指控他私推“非正统”书写体用于公文,触犯了秦始皇定小篆为官方统一字体的法令。

由此,他被革职,并锒铛入狱,这一关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光阴,如漫长黑夜,充斥着冤屈与挣扎。

起初,程邈不甘认命,屡次上书申诉,却石沉大海,所有的诉求皆被敌对势力截留。

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死的极端挣扎,试图以死明志却未能如愿。

真正点亮他生命的,是当他转至这间囚室,凝视墙壁上斑驳的奴隶雕刻后所发现的一切。

这些粗糙却深刻的刻画,悄然传达了一个饱含泪水的故事——画面回转到村口的老树下,一群孩童围坐一圈,专心致志地跟随着一位小女孩学唱古老的歌谣,那旋律,似乎承载着另一个世界的讯息。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夫妻团圆聚,我家喜良筑长城。

……西月处处鸣黄莺,家家户户闹春耕,奴家田园无人种,春雨淋时泪也淋。

……这首歌唱的是孟姜女与范喜良的凄美传说,歌声哀婉,如泣如诉,却意外激怒了前来村里抓壮丁的几个衙役。

衙役指责这首歌暗讽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命令,隐含反叛朝廷之意,遂将几个无辜的孩童抓走。

孩子们的哭声引来了村里一位老者的注意,他出面劝阻,却无济于事。

愤怒之下,老人冲进屋内,取出了当年退伍时随身携带的宝剑,与衙役展开激战。

然而,寡不敌众,老人最终被俘,与孩子们一同关进了这间冰冷的牢房。

牢狱之中,孩子们哭喊着,用碎砖块砸向牢门,试图反抗。

老者见状,安抚了他们,并开始讲述自己当年随秦军南征北战的经历,同时也揭露了秦始皇大兴土木、刑罚严苛的事实。

孩子们逐渐明白了世间的残酷与不公,停止了哭闹,转而专注地聆听故事,并跟老者学习文化,用碎砖的棱角在墙壁上刻字……然而,死期渐渐逼近。

老人与孩子们被判以“犯上作乱”的罪名,加上老人私藏武器未上交,更被视为罪加一等。

面对绝境,老者的眼中燃起了愤怒的火焰,他激励道:“孩子们,用尽最后的力气,用指甲、碎砖和刑具的棱角,在墙壁上刻下我们的苦难与愤怒,告诉后人,为我们申冤雪恨啊!”

这一切深深震撼了程邈。

面对墙壁上那一行行血泪交织的文字,他心中波澜起伏。

他为奴隶们在死亡面前的无畏与抗争而感动,也为他们大胆创造的新书写体所吸引。

他回想起自己获罪的根源之一,正是因为他支持那些使用“非正统”字体的写字者。

李斯以小篆统一天下文字,无疑是重大贡献,但不应因此扼杀书体的发展。

实际上,这种由奴隶与小官吏使用的字体,相比小篆,笔画与结构更为简化,圆转改为方折,书写更为便捷。

程邈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何不投身于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呢?

于是,程邈在狱中开始了他的研究。

他将这种字体命名为“隶书”,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三千字,上书朝廷。

此时,他的死对头己病逝,正值秦始皇广纳贤才之际,程邈的建议得以采纳。

自此,隶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官方认可的书体。

程邈也得以***,并受命担任朝廷要职,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