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城市的另一端:警徽下的重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城市的另一端,市局刑侦支队的办公室,是另一个世界的中心,一个截然不同的“战场”。

这里的空气带着消毒水、陈旧档案纸张和熬夜泡面混合的独特气味,沉闷而严肃。

电话***此起彼伏,键盘敲击声密集如雨,对讲机里不时传出简短的呼叫,以及角落里几个探员压低声音、神色凝重的案情讨论声,构成了这里永不落幕的背景音。

刚刚结束一场长达八小时、令人精疲力竭的案情分析会,李瑾靠在自己的椅背上,身体后仰,闭着眼,用力捏了捏紧锁的眉心,试图驱散那几乎要裂开的胀痛感。

他穿着笔挺的深蓝色警服常服,肩章上的银色徽记在头顶惨白的日光灯下闪着冰冷而坚定的光芒。

三十岁的年纪,身姿挺拔如历经风霜的白杨,宽阔的肩膀和结实紧致的胸膛将制服撑得棱角分明,透着一股经过千锤百炼的不容置疑的力量感。

他的脸庞线条刚硬,棱角分明,下颌线如刀削斧劈般硬朗,薄唇习惯性地紧抿成一条首线,透露出一种近乎固执的专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最慑人的是他那双眼睛,深邃如不见底的寒潭,沉淀着多年与形形***的罪恶交锋所淬炼出的锐利锋芒和洞悉人心的穿透力,此刻因长时间缺乏睡眠而布满了细细的红血丝,却丝毫未减其鹰隼般的警觉。

他睁开眼,拿起桌面上摊开的一份卷宗,指节分明、骨节粗大的手指翻动着厚重的纸张,发出轻微的、带着质感的“嚓嚓”声。

卷宗封面上印着醒目的标题:“‘墨韵’艺术品诈骗专案”。

这是一起涉及金额巨大、手法极其高明、受害者遍及多地的艺术品伪造诈骗案。

狡猾的犯罪团伙利用己故设计大师“陈墨”在收藏界的盛名和其早期手稿存世稀少、真伪难辨的特点,精心伪造了一批所谓的“陈墨早期珍稀手稿”,并通过隐秘渠道高价出售给富有的收藏家。

案件的关键突破口之一,就是其中一幅作为核心物证、据称是陈墨早年代表作《破晓》构思草图的设计图。

其真伪和价值鉴定,首接关系到能否锁定嫌疑人、追溯赃款流向,是整个案件推进的瓶颈。

刑侦队的专业范围显然无法覆盖这个高度专业化的艺术鉴定领域。

“头儿,”一个同样面带倦容但眼神依旧明亮的年轻警员陈锋走过来,递过来一张便签纸,上面写着一个地址和名字,“问了一圈艺术圈的朋友和鉴定机构,都说要想最快、最准地鉴定这种陈墨风格的手稿,非‘拾光设计工作室’的林婉设计师莫属。

她在业内眼光出了名的毒辣,尤其对陈墨大师的笔触习惯研究很深,口碑极好。

而且……就在咱们辖区。”

李瑾的目光扫过便签上的地址——“梧桐街27号,拾光设计工作室。

林婉。”

他点了点头,将那张设计图的高清复印件小心地放入一个硬质文件夹中,起身的动作利落干脆,带着军人般的果断:“好,我去一趟。

队里继续梳理其他线索,尤其是那几个中间人的资金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