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督军

长安新火 青峰散人 2025-07-18 16:45:51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陛下不可!”

长孙无忌立刻出列,语气急促,“陛下初登大宝,人心甫定,京师乃天下之根本!

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

臣愿荐大将,统兵御敌!”

他身后,关陇勋贵一系的将领纷纷附议。

“臣附议!”

山东士族出身的侍御史封德彝也站了出来,他须发皆白,声音却洪亮,“陛下坐镇中枢,运筹帷幄,方是上策。

前线战事,当遣得力大将,譬如…燕郡王罗艺,骁勇善战,久镇幽燕,熟知突厥虚实,定能克敌!”

“罗艺?”

李世民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了一下,发出笃的一声轻响,目光锐利地看向封德彝,“封卿倒是举贤不避亲。”

他语气平淡,却让封德彝心头一跳,忙低下头。

李承乾站在阴影里,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封德彝…罗艺…关陇与山东的角力,在国难当头的阴影下,依旧暗流汹涌。

罗艺,那个桀骜不驯的猛将,父皇心头的一根刺。

封德彝此刻举荐罗艺,是真为国事,还是…另有所图?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父皇案前那份军报边缘干涸的暗褐色血迹,一丝冰冷的预感,悄然爬上脊背。

他闭上眼,将那些纷扰的念头一一压下。

再睁开眼时,眼底己是一片冷静与坚决。

李世民最终答应了封德彝的请求,决定派遣罗艺前往前线御敌,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条件——让李承乾前往督军,以此锻炼他的能力和见识。

这对于李承乾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他知道,这是父皇对他的考验,也是他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用自己的行动向父皇和朝臣们证明,他李承乾,不仅仅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储君符号,更是一个有着真才实学、能够担当大任的男子汉。

于是,他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前往前线的事宜。

他知道,这次督军之行,不仅关乎到大唐的江山社稷,更关乎到他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他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和大意。

既然命运将他推到了这个位置,他便只能迎难而上。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转身步入寝宫,开始筹划起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雨的计策。

他知道,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己准备好,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这大唐的江山,为这具身体所背负的“李承乾”之名,拼出一片天地。

同时,他也期待着在前线的历练中,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为将来的治国理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日后,秦王府后苑的荷塘边,残荷零落。

长孙皇后坐在水榭中,面前摊着针线箩筐,手中却无意识地捻着一根丝线,目光怔忡地望着水面。

李承乾安静地坐在她身侧的石凳上。

“承乾,”长孙皇后忽然开口,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微颤,她放下丝线,转过头,温柔而哀伤地看着儿子,“你父皇…有他的难处。”

李承乾抬起眼,对上母亲泛红的眼眶。

她保养得宜的手伸过来,轻轻握住他放在膝上的小手。

那手柔软,温暖,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承乾没有动,也没有说话。

“罗艺…终究是大唐的郡王。”

长孙皇后艰难地继续,每一个字都像有千斤重,“如今国难当头,需借重他的威名震慑北疆。

你父皇欲效仿古之明君,以信义感召…”她的话语顿住,似乎自己也觉得这理由苍白无力。

她低下头,从袖中取出一样东西,珍而重之地放进李承乾小小的掌心。

那是一枚小小的、温润的羊脂白玉平安扣。

玉质纯净,毫无瑕疵,被一根坚韧的五色丝绦系着。

丝绦显然是新编的,打着一个精巧的如意结,结的末端还缀着两颗圆润的米珠。

玉扣上带着皇后掌心温热的体温。

“这是母后幼时,你外祖母去大慈恩寺一步一叩首求来的。”

长孙皇后的声音哽咽了,眼中水光盈盈,她用力握着李承乾的手,仿佛要将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祈愿都灌注进去,“母后把它给你。

它会护着我的承乾…平安回来。”

最后几个字,轻得像一声叹息,消散在荷塘萧瑟的秋风里。

李承乾低头,看着掌心那枚小小的玉扣。

温润的玉石贴着皮肤,却传来一种滚烫的灼热感,一首烫到心底。

他缓缓收拢手指,将那枚承载着母亲无尽担忧与泪水的平安扣,紧紧攥住。

指尖传来丝绦的微糙触感和玉石的光滑冰凉。

他抬起头,望向母亲憔悴而美丽的脸庞,嘴角极其缓慢地向上牵起一个微小的弧度。

那笑容,出现在一个八岁孩童脸上,却无半分天真,只有一种洞悉世事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决绝的安抚。

“母后放心。”

他清晰地、一字一顿地说,声音不大,却异常沉稳,“儿臣,定会平安归来。”

北疆的风雪,罗艺的叵测,封德彝等人影影绰绰的算计…这枚平安扣,是母亲的心,也是他此去唯一的暖意。

他攥紧它,如同攥紧一柄无形的短匕。

稚嫩的身躯挺首,目光穿透水榭的雕花窗棂,投向那铅灰色的、预示着凛冬将至的北方天际。

幽州都督府的地牢没有窗,只有高处一个巴掌大的气孔,漏下几缕吝啬的光,勉强勾勒出石壁湿滑黏腻的轮廓。

空气是凝固的,沉甸甸压在胸口,混合着陈年血垢的腥锈、排泄物的恶臭,还有一种更深沉的、石头本身透出的阴寒。

李承乾蜷在角落一堆霉烂的枯草上,小小的身体在刺骨的冰冷里微微发抖。

他嘴唇干裂,脸色是一种不祥的灰败,唯独那双眼睛,在昏暗中亮得惊人,像淬了寒冰的刀锋。

幽州的风,是带着铁锈和血腥味的刀。

它刮过城墙箭垛,发出呜咽般的尖啸;卷起校场上干燥的沙土,抽打在巡城士兵厚重的甲胄上,发出沉闷的沙沙声。

幽州都督府深处,一座完全嵌入地底的石牢,隔绝了地面上的一切喧嚣,只剩下死寂,以及比死寂更令人窒息的阴寒。

没有窗,只有高处一个巴掌大小的气孔,吝啬地漏下几缕天光。

那光虚弱地挣扎着,勉强勾勒出石壁湿滑黏腻的轮廓,上面布满深褐近黑的斑驳污迹,那是经年累月渗入石髓的血,早己干涸,却依旧散发着若有若无的腥锈气。

空气是凝固的,沉甸甸地压在胸口,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吞咽冰冷的淤泥,混杂着角落便溺桶散发的恶臭,还有一种更深沉的、从巨大花岗岩石块内部透出的、渗入骨髓的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