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帝梵恭奉母,火神风神自在供,鬼王起尸及寻香,夜叉众会皆赞叹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但至少...至少可以救下这些人。她深吸一口气,用最后的力量结出最高手印,
口中念诵从未在人前展示的自帝梵恭奉母化解南方炎洲大火、感化诸天护法之后,
她的慈悲愿力如甘露遍洒三界,在无数危难时刻显化神威,留下一段段令众生铭记的传奇。
雪域降魔:护持修行者的净光西域名山冈仁波齐脚下,曾有一群修行者在岩洞中闭关。
他们虔诚向佛,却引来黑巫师的嫉妒——那巫师擅长役使罗刹,能掀起遮天蔽日的黑风,
风中藏着獠牙厉鬼,专噬修行者的善根。一夜,黑风裹着鬼哭狼嚎扑向岩洞,
修行者们的禅定结界瞬间布满裂痕,为首的老僧正欲燃指供佛,忽闻空中传来柔和梵音。
帝梵恭奉母踏莲而至,身侧火焰化作金色光网,将黑风牢牢罩住。那些厉鬼触到光网,
顿时发出凄厉惨叫,化作缕缕青烟。她左手莲花所托的金刚橛射出红光,直刺黑巫师的法器,
那法器应声碎裂,巫师本人被红光裹着抛向远处,从此不敢再踏足雪域。事后,
老僧发现岩洞石壁上竟自然浮现出度母心咒,此后百年,再无邪魔敢侵扰此地。
沧海救难:平息怒涛的慈航东海有座渔岛,世代以捕鱼为生。一年盛夏,
海中突然升起一座黑色礁石,礁石周遭海水沸腾如沸汤,船只靠近便会被无形之力撕碎。
更可怕的是,每到子夜,礁石上会站起青面獠牙的水怪,喷吐毒雾,岸边草木尽枯,
渔民们染上怪病,皮肤如鱼鳞般剥落。岛中智者占卜得知,
这是远古水妖因不满渔民过度捕捞而显化作祟。正当全岛准备弃岛迁徙时,
一位瞎眼老渔婆执意留在海边,她虽看不见,却每日对着大海哼唱年轻时听来的度母赞歌。
第七日,海水突然掀起万丈巨浪,水妖踏着浪头欲将岛屿吞没,
老渔婆摸索着点燃最后一盏酥油灯,油灯在狂风中却始终不熄。刹那间,
帝梵恭奉母的身影映在浪涛之上,她右手胜施印向下轻按,怒涛竟如遇到堤坝般轰然退去。
那黑色礁石在金光中渐渐消融,
露出底下无数被渔网困住的海龟——原来水妖是为救同类才显怒相。
度母以神力解开海龟身上的网,又将甘露洒向患病渔民,他们身上的鳞甲当即脱落,
恢复如初。从此,渔岛定下规矩:每月初一不捕鱼,专以食物喂养海中生灵。
幽冥开悟:点亮黑暗的慧灯鬼王曾向帝梵恭奉母诉苦:幽冥深处有片“无记海”,
沉沦其中的众生既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永远在昏沉中漂泊,不得轮回。度母听闻,
便随鬼王前往无记海。只见海中漂浮着无数虚影,他们双目紧闭,对周遭一切毫无反应。
她取下颈间璎珞抛向空中,璎珞化作亿万盏莲花灯,每盏灯芯都跳动着小火苗。奇妙的是,
火苗并未照亮四周,却直接映入众生的识海。那些虚影渐渐睁开眼睛,有的想起前世的母亲,
有的记起曾许下的善愿,纷纷向着度母合十礼拜。鬼王见状,
忙命夜叉在海中建起“忆善台”,从此,每当度母圣诞,幽冥众生便会聚集台前,
听鬼王讲述她的功德,渐渐积累出离之力。
人间化厄:化解纷争的柔力西域两国曾因争夺一座圣山爆发战争,尸横遍野,怨气冲天。
获胜的国王欲在圣山之巅建造血祭坛,以战俘头骨献祭,祈求永远称霸。
就在他举起弯刀准备杀戮时,天空突然飘来红霞,帝梵恭奉母现身云端,
她周身火焰化作漫天花瓣,落在士兵们的兵器上,那些刀剑竟纷纷弯曲如钩,再也无法伤人。
国王见此异象,又闻度母开示:“圣山之灵,在护佑众生,而非滋养贪欲。
”他顿时泪流满面,放下弯刀,与邻国国王在山下立碑为界,约定世代友好。
如今那座圣山仍矗立在两国边境,山顶常有牧民看到红霞缭绕,据说诚心祈祷的人,
能在霞光中看见自己前世的善缘。众灵朝贺:万法归心的盛景每年三月初三,
帝梵恭奉母的圣诞之日,天地间总会呈现奇景:火神燃起的不是烈焰,而是金色莲花,
每朵莲花中都坐着微型的护法神;风神带来的不是疾风,而是缀满甘露的花雨,
雨中藏着“嗡嘛呢叭咪吽”的微音;鬼王率领幽冥众生奏起法乐,那些曾是厉鬼的生灵,
此刻都捧着晶莹的夜明珠,照亮通往人间的道路;起尸们褪去狰狞,
捧着从地下深处采来的千年灵芝;寻香将世间最纯净的香气凝成香云,
香云中浮现出众生行善的画面;夜叉们收起獠牙,列成仪仗,守护着前来朝拜的生灵。
有位云游僧人曾目睹此景,他在笔记中写道:“度母前的供品,从不是金银珠宝,
而是火神的敬畏、风神的感恩、鬼王的皈依、众生的良善。她的功德,不在降服多少妖魔,
而在让每个生命都懂得:慈悲,才是最强大的力量。”如今,无论是雪域高原的转经筒,
还是东海渔岛的灯塔,亦或是幽冥深处的忆善台,都在诉说着帝梵恭奉母的故事。
她的慈悲如同一颗种子,落在哪里,哪里便会开出和平的花;她的愿力似一条河流,
流过之处,众生皆能洗去烦恼,踏上觉悟的彼岸。帝梵恭奉母的功德记须弥山顶的善见城,
琉璃瓦在日光下流转着七彩光晕,可帝释天案头的鎏金香炉,却已整整三日未熄。
炉中燃的不是天宫常见的龙涎香,而是他亲手采摘的婆罗花碾碎的香末——三百年前,
母亲就是在婆罗花丛中,将最后一缕元神渡给了濒临溃散的他。
那是阿修罗王率百万魔军踏碎南天门的日子。黑紫色的魔焰舔舐着天宫的玉柱,
天神们的金盔在惨叫中滚落云端。帝释天被阿修罗王的三叉戟刺穿左肩,元神如风中残烛,
眼看就要熄灭。母亲彼时已卸去天后之位,隐居在无忧树下修行,却循着战火气息踏云而来。
她未披战甲,只着一身素白纱衣,挥手间召来漫天婆罗花瓣,化作结界挡住魔军,
随后将掌心贴在他眉心。“释天,三界需要你。”母亲的声音带着元神离体的震颤,
帝释天眼睁睁看着她的身影变得透明,那些曾为他缝制战衣的手指、为他包扎伤口的手掌,
正化作点点金光融入自己体内。待他重燃神力击退魔军时,云端只剩一件飘落的纱衣,
衣褶间还夹着半朵未谢的婆罗花。如今香炉里的婆罗香袅袅升起,
在空气中凝结成细小的光粒。帝释天忽然想起母亲曾说,真正的供奉不在形式,
而在心头那点不灭的敬念。他起身推开殿门,
望向天宫西侧的甘露池——那里原本是片荒芜的乱石滩,三百年间,
竟被他亲手种满了婆罗花。第一桩功德,便从这甘露池说起。最初三年,
池中生不出半点绿意。帝释天每日清晨亲自挑水浇灌,指尖的血珠滴入泥土,染红了石缝。
火神听闻此事,自南方炎洲送来永不熄灭的三昧真火,绕着池边化作一圈暖光,
驱散了山巅的寒气。次年春天,池底竟冒出了碧色的嫩芽。风神见了,
便每日清晨送来带着晨露的东风,让花叶舒展得格外舒展。到第三年花开时,
婆罗花瓣上凝结的露珠,竟能治愈天神的战伤。有次药叉大将在巡逻时被魔箭所伤,
昏迷三日不醒,帝释天取来池中的晨露,只滴了三滴在他唇间,药叉大将便睁开了眼,
伤口处的黑气瞬间消散。此事传到幽冥界,鬼王正愁找不到镇压尸煞的法子。
那尸煞本是上古战场的战死将领,怨气凝结成不灭之身,每到月圆之夜便会挣脱锁链,
啃食亡魂。鬼王听闻婆罗花露能涤荡邪祟,特地派鬼差捧着万年玄冰制成的玉盒,
求帝释天赐一勺露。帝释天亲自将露水滴入玄冰盒,叮嘱道:“此露需以诚心供奉,
方能显效。”鬼差带回幽冥界那日,恰逢尸煞再次作祟。鬼王将玉盒举过头顶,
婆罗花露顺着盒沿滴落,触到尸煞身上的黑气时,竟发出“滋滋”的声响。
原本青黑色的尸煞,在露水中渐渐显露出生前的铠甲,怨气消散后,化作一道白光归入轮回。
从此,幽冥界每月初一都会派鬼差来天宫取露,尸煞之乱再也没发生过,
亡魂们得以在轮回道上安稳前行,这便是“鬼王起尸”的由来——非是让尸煞复苏,
而是以功德化解其怨,使其重入轮回。寻香夜叉们则另有奇遇。这群以香气为食的生灵,
本住在须弥山北麓的迷雾森林,因常年吸食瘴气,身形大多佝偻,双目浑浊。一日,
领头的夜叉王循着婆罗花香找到善见城,见帝释天正弯腰为花除草,指尖触过之处,
枯花竟重新绽放。夜叉王大受震撼,率族群在池边跪拜七日七夜,
婆罗香渐渐融入他们的气息,原本浑浊的双目变得清亮,佝偻的脊背也挺直了。
帝梵恭奉母:慈悲护世的功德缘起在无尽的时空轮转中,
宇宙的各个角落都被神秘的力量交织。在遥远的婆娑世界,藏传佛教的诸多传说如璀璨星辰,
照亮众生心灵,二十一度母的故事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传奇。而帝梵恭奉母,
作为二十一度母之一,以其慈悲愿力和无量功德,庇佑世间,演绎出一段段震撼天地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处于一片混沌与苦难之中。魔障肆虐,邪祟横行,
众生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战火纷飞,瘟疫蔓延,人们的悲号响彻大地。
此时,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悲悯众生的疾苦,慈悲的泪水洒落,化作了二十一度母,
她们肩负着拯救众生脱离苦海的使命,以各自独特的愿力和神通,降临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