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的指尖在解码仪上跳跃,屏幕上跳出串诡异的Morse码:“左舷30度,深度800米,有暗礁,速规避。
重复,速规避。”
作为潜艇通信兵,他对这片海域的海图了如指掌——左舷30度是公认的安全航道,标注着“无任何障碍物”。
更让他心惊的是,发送信号的频率是432千赫,与三十年前失踪的“深海一号”潜艇的应急频率完全一致。
“可能是海底岩层反射的干扰波。”
舰长拍他的肩,“‘深海一号’失踪时全员殉职,连黑匣子都没找到,别瞎联想。”
但王浩忘不了父亲的日记。
父亲王建军是“深海一号”的通信兵,失踪前最后一封家书写着:“如果收到432千赫的信号,别管海图,立刻转向,那是我们用生命测出来的暗礁坐标。”
日记的夹页里,有张手绘的草图,暗礁的位置,正和今天Morse码显示的一致。
潜艇继续下潜,王浩的解码仪持续收到信号,这次附带了组经纬度,指向暗礁群的中心。
他偷偷比对父亲的草图,发现两者的误差不超过十米。
“舰长,必须转向!”
他攥紧拳头,“我父亲的日记不会错!”
舰长犹豫的片刻,声呐突然捕捉到强烈的回声——左舷30度真的有暗礁,形状像头蛰伏的巨鲸,距离潜艇只剩三海里。
紧急转向时,王浩在颠簸中看清了暗礁的轮廓,与父亲草图里标注的“鲸鱼背”分毫不差。
“这怎么可能?”
航海长调出最新的海图,“半年前的测绘还显示这里是平坦海床。”
王浩的解码仪突然安静了。
他摸着冰冷的金属外壳,想起母亲说的话:“你父亲出发前,把你的胎发缝在了通信兵的徽章里,说要让它陪着他‘听’深海的声音。”
他翻开衣领,那枚徽章正贴着心口,背面刻着个模糊的“浩”字。
深夜的潜艇休息室,王浩反复收听信号的录音,在杂音里辨认出规律的敲击声,像有人在用扳手敲潜艇的舱壁。
他突然想起父亲日记里的另一句话:“暗礁里藏着我们的‘信标’,用潜艇的残骸做的,能在深海发五十年信号。”
“深海一号”的失踪报告显示,它最后一次通信是在执行秘密任务——为核潜艇开辟新航道,却在这片海域突然失联,官方结论是“遭遇海底地震”。
但父亲的战友在回忆录里写:“出发前,建军说他们要炸掉片危险的暗礁,让后续的潜艇能安全通过。”
王浩的解码仪再次亮起,这次的信号是串数字:“5-12-3,5-12-3”,重复了七遍。
他猛地想起,父亲失踪那天,正是5月12日,而他的生日,是3号。
“是你父亲在喊你的名字。”
老轮机长递来杯热水,他是潜艇部队的老兵,当年参与过“深海一号”的搜救,“我们在暗礁附近找到过块残骸,上面有通信兵徽章的碎片,背面就刻着‘浩’字。”
老轮机长的记事本里,贴着张泛黄的照片:“深海一号”的船员在码头合影,父亲站在最左边,怀里抱着个襁褓,里面是刚出生的他。
照片背面写着:“等浩儿长大了,告诉他爸爸是英雄,不是逃兵。”
潜艇抵达任务海域后,王浩申请潜水勘察暗礁。
当潜水钟降落到800米深度,他看清了永生难忘的景象:暗礁的缝隙里,嵌着“深海一号”的通信舱残骸,根断裂的天线正对着“蓝鲸号”的方向,天线底座上,绑着父亲的通信兵徽章,和他脖子上的那枚一模一样。
徽章的背面,粘着张防水纸,上面是父亲用鲜血写的Morse码对照表,最后一行是:“信号会自动发送,首到有潜艇收到为止。
我们炸掉了大部分暗礁,只剩这处‘鲸鱼背’,留给后来者当坐标。
别为我难过,浩儿,爸爸在深海为你导航。”
防水纸的夹层里,有片干枯的胎发。
“他们不是遭遇地震,是主动引爆了炸药。”
王浩的眼泪混着海水滚落,“炸掉暗礁需要有人留在最后设定引爆时间,我父亲……他选择了留下。”
通信舱的黑匣子里,有段最后的录音,是父亲的声音,带着氧气不足的喘息:“告诉浩儿,爸爸听到他的心跳了,和信标的频率一样……暗礁清理干净了,以后的潜艇,再也不会在这里迷路……”录音的背景里,有其他船员的喊声:“建军,快走!
炸药要响了!”
父亲的回应只有两个字:“别管我!”
“蓝鲸号”返航时,王浩让舰长在暗礁上方鸣笛致敬。
三短一长的笛声在深海回荡,像是在对三十年前的英灵说“谢谢”。
他的解码仪突然收到最后一段信号,这次不是Morse码,是段模糊的旋律,是母亲常唱的摇篮曲——父亲用最后的电量,把它录进了信标。
码头的迎接人群里,母亲捧着父亲的遗像,看到王浩脖子上的徽章,突然哭了:“他说过,要让这枚徽章带着他的声音,看着你穿上军装。”
王浩把从暗礁带回的徽章碎片拼好,和自己的那枚一起放进玻璃罩,旁边摆着父亲的日记和那张婴儿照。
在潜艇部队的荣誉室里,这段跨越三十年的Morse码成了新的展品,说明牌上写着:“有些信号,不会随时间消失;有些守护,能穿透最深的海底。”
半年后,王浩在新绘制的海图上,亲手给那处暗礁标上名字——“导航礁”。
他知道,父亲和“深海一号”的船员们,从未真正失踪,他们只是变成了深海里的灯塔,用生命发出的信号,永远指引着后来者的航向。
当“蓝鲸号”再次驶过这片海域时,王浩的解码仪安静无声。
但他仿佛能听见,父亲的声音在深海里回响:“浩儿,这条路安全了,往前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