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刘备:"阁下可是卧龙先生?"
"二哥可知,南朝刘裕北伐长安时,麾下十万精兵为何得而复失?
"诸葛牧将温好的酒注入青铜樽,酒香混着雨后的青草气息在亭中氤氲。
他望着兄长被山风吹起的鬓发,恍惚看见二十年后五丈原的秋风里,这缕青丝化作霜雪的模样。
诸葛亮执笔的手悬在半空,墨汁顺着狼毫滴落,在"汉中"二字上晕开深色痕迹。
他侧首看向三弟腰间新配的环首刀——那是上月糜竺遣人送来的百炼钢刃,刀柄处缠着诸葛均编的五色丝绦。
"刘寄奴帐下虽多江淮劲卒,然关中经五胡乱华后早己民生凋敝。
"诸葛牧将酒樽推至兄长面前,青铜器皿与石案相触的轻响惊飞了檐下的雨燕,"十万大军日耗粟米千石,而江南漕运需经三峡险滩,十船粮秣能至长安者不过三西。
"山风突然变得急促,卷起案上《吴起兵法》的书页。
诸葛亮望着其中"军无辎重则亡"的句子,指节不自觉地敲击着舆图上标注的粮道。
他想起去年与庞德公论道时,那位隐士曾指着沔水说过:"此非天堑,实乃粮道咽喉。
""再观明太祖北伐。
"诸葛牧起身踱至亭边,望着山脚下正在整饬鞍辔的刘关张三人,"自两宋开发圩田,至元末江南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誉。
"他忽然转身,目光灼灼如炬:"若将十万石粮草自金陵运抵大都,二哥可知需多少民夫?
"诸葛亮执樽的手微微一颤。
他上月方从水镜先生处得知,江东孙氏在鄱阳湖训练水师时,光是运粮船只便需千艘之巨。
此刻细想,若是北伐中原......"不过八百艘漕船!
"诸葛牧从袖中抽出一卷帛书,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前朝漕运数据:"皆因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此乃朱洪武能以南统北之根本!
"他特意在"运河"二字上加重语气,这是穿越者才知晓的历史密码。
诸葛亮的目光忽然凝固在帛书某处——那里记载着西汉初年萧何督造长安粮仓的规模。
他想起《史记》中"转漕关中,给食不乏"的记载,又对比此刻手中的数据,突然明白三弟言外之意:汉高祖能据关中得天下,实因秦时郑国渠己奠定农业根基,而今之中原......"所以兄长若仅凭跨有荆益之策......"诸葛牧的声音突然放轻,像是怕惊碎某种易碎的理想,"纵使夺得长安,也不过是第二个刘寄奴。
"凉亭突然陷入死寂。
檐角悬着的占风铎叮咚作响,诸葛亮望着舆图上标注的汉中粮道,突然发现那些墨线竟如蛛网般将整个战略困住。
他想起去岁与徐庶夜观星象时,紫微垣旁那道横贯天际的流星——此刻想来,竟与眼前粮道的走势惊人相似。
"三弟所言,亮岂会不知?
"诸葛亮忽然展颜一笑,指尖在"汉中"与"襄阳"间划出弧线:"然则当今天下,除却借荆襄水道......""可荆襄水道连接的是江东!
"诸葛牧突然打断兄长,从怀中取出半枚虎符——这是前日糜竺暗赠的信物,"孙权若知兄长欲以此运粮北伐,岂会坐视?
"他想起史书中记载的吕蒙白衣渡江,后背倏地沁出冷汗。
诸葛亮执起羽扇轻摇,扇面上墨绘的八卦图随风转动:"故亮需先取西川,再......""然后困死在这巴山蜀水之间?
"诸葛牧猛地拍案,惊得亭外松枝上的积雪簌簌而落。
他指着舆图上标注的剑阁险关:"张鲁据汉中时,米仓道运粮损耗几何?
李严镇守江州时,三峡纤夫折损多少?
这些,二哥可曾细算?
"诸葛亮羽扇骤停。
他上月方收到法正从益州捎来的密信,其中提及蜀道运粮"十石至而一石存"。
此刻被三弟点破,竟觉喉间泛起淡淡腥甜。
"亮......"白衣谋士刚要开口,山下突然传来战马嘶鸣。
兄弟二人凭栏望去,只见张飞正挥舞丈八蛇矛劈开雨幕,矛尖挑起的溪水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
诸葛牧望着那个豹头环眼的猛将,突然想起史书中"飞营中鞭挞士卒"的记载。
他转身按住兄长执扇的手,声音带着穿越者独有的苍凉:"关云长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此等性情,如何镇守荆州要冲?
"诸葛亮指尖微颤。
他忆起昨日观察刘备整顿军纪时,关羽对士卒虽宽厚,但对糜芳等将领的倨傲之态。
此刻被三弟说破,竟如冷水浇背。
"故而弟有三谏。
"诸葛牧从袖中取出三枚青铜算筹,依次排在石案上:"其一,联吴必以江夏为质;其二,守荆当选子龙为副;其三......"他忽然顿住,望着山道上徐庶匆匆而来的身影。
诸葛亮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见徐庶手中捧着个朱漆木匣,匣盖缝隙间隐约可见竹简一角。
这是他们约定的紧急信号——说明许都有变。
"其三为何?
"诸葛亮收回目光,声音依旧平稳如常。
诸葛牧将第三枚算筹折断,断口处露出青铜芯里暗藏的玄铁:"其三,若北伐受阻,当效仿韩信暗度陈仓之计。
然此计......"他忽然压低声音:"需先取陇右骏马三万匹!
"诸葛亮瞳孔骤缩。
他上月方从羌族商贾处购得河西马场舆图,此事除诸葛均外无人知晓。
此刻望着断筹中闪烁的寒光,突然意识到三弟的谋略竟己深远至此。
"还有......"诸葛牧从怀中取出个锦囊,丝帛上绣着诸葛氏的家纹:"若遇庞士元,将此物予他。
"锦囊微沉,内中藏着穿越者亲手绘制的西川地形图,其中"落凤坡"三字用朱砂标得刺目。
山下突然传来喧哗。
兄弟二人望去,只见刘备正执拗地立于草庐门前,第三次将名刺递给诸葛均。
那方寸竹简在雨中泛着温润光泽,竟是用价比黄金的湘妃竹制成。
"时辰到了。
"诸葛牧整了整新裁的玄色深衣,衣摆处金线绣着的暗纹是诸葛均亲手设计的卦象图。
他最后望了眼兄长案头将尽的更漏,铜壶滴漏的水珠正映出刘备焦急的面容。
当诸葛牧踏着湿润的青石阶走向草庐时,诸葛亮忽然轻叩玉罄。
清越的磬声中,诸葛均从厢房捧出个檀木剑匣——内中躺着柄八面汉剑,剑格处镶嵌的墨玉正是水镜先生所赠。
"三哥!
"少年清脆的嗓音惊飞竹梢雀鸟。
诸葛均捧着剑匣追来,发髻间插着的桃木簪还是去年上巳节时诸葛牧亲手雕的。
这声呼唤让正要上马的刘备猛然回头。
雨幕中,他看见个身量颀长的青年自竹林深处走来,玄衣广袖上雨水凝成珠玉,腰间环佩在行走间奏出《广陵散》的韵律。
"阁下......"刘备的声音带着二十年颠沛沉淀的沙哑,他注意到青年手中那柄尚未出鞘便寒意逼人的长剑,突然想起童谣中"卧龙出山天下惊"的谶语。
诸葛牧在石阶前驻足。
他望着历史上这位以仁德著称的枭雄,发现对方眼角细纹里还沾着襄阳城外的征尘。
这个距离,能清晰看见刘备拇指上那道箭伤——那是去年博望坡之战留下的印记。
"在下诸葛叔治。
"他拱手施礼时,袖中落出半块玉珏,正是临行前诸葛亮塞给他的信物。
温润的玉色映着刘备骤然明亮的眼眸,在雨后初晴的阳光下流转着微妙的光晕。
张飞突然策马上前,丈八蛇矛带起的劲风掀开诸葛牧的帷帽。
当那张与诸葛亮七分相似的面容显露时,关羽丹凤眼中精光暴涨,青龙偃月刀发出龙吟般的震颤。
"大哥!
"红脸猛将的声音震得竹叶纷落,"此人莫非......"刘备抬手制止二弟的话语,他颤抖着从怀中取出绢帕包裹的物件——那是诸葛亮去岁赠予徐庶的半片玉珏。
当两半玉珏在诸葛牧掌心合而为一时,山间突然响起清越的凤鸣。
"先生!
"刘备突然长揖及地,额前垂落的发丝扫过诸葛牧靴面上的云纹,"备飘零半生......"诸葛牧望着这位未来君主微微佝偻的脊背,忽然想起史书中记载的"先主三顾"。
此刻亲身立于历史洪流的漩涡中心,他清晰听见命运齿轮转动的轰鸣。
山风掠过草庐檐角的铜铃,将未尽的话语吹向北方苍茫的中原大地。